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体育应是一种娱乐和文化 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尝试
2008-08-31 14:19:5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王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1日讯  与竞技体育全民化相对应的是运动员的职业化。其实,我国运动员的职业化的尝试早已经开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多个体育项目的队员已开始进入了国外的职业体育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国内,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尝试却并不尽如人意。近日,记者找到两位曾参加过奥运会的我省优秀运动员,就体育职业化的问题对她们进行了采访。

  

 

  苗立杰

  出生日期:1980年。身高:1.78米。

  1992年从事专业训练,入选哈尔滨华龙队;1990年8月进入哈尔滨市队,教练姜作文;1994年9月进入青年队,教练柳继增;1997年11月进入国家队,教练马跃南。2005年2月签约加盟WNBA萨克拉门托君主队。北京奥运会中国女篮主力后卫。

  不出成绩就一无所有

  “国外的体育职业化是建立在商业基础之上的,前提是运动员通过商业比赛能够养活自己,这也是职业化的好处,否则的话都会有一份第二职业,而我们的专业体育把宝都压在得金牌出成绩上,否则就一无所有,这正是我们的专业体育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苗立杰说。

  作为中国女篮的主力后力,苗立杰刚刚参加完奥运会,她接触过许多国外的优秀运动员,她还闯荡过WNBA美国女篮的顶级联赛,让她对这个问题颇有发言权。

  据她介绍,众所周知国外的商业职业体育是很发达的,但是从运动员的身份上看,职业和非职业的界限反而不是那么清晰的。有些人是高水平的运动员,同时,他也可以是律师、教师或者是保险推销员。像美国女篮的7号后卫劳森,既是国家队队员,又参加WNBA职业联赛,同时,她又是一名教师,联赛休赛期间她就会出现在讲台上。

  “因为在老美的观念里,把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或者是人生的享受,他们不会把体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强制自己去从事不喜欢的体育项目。”苗立杰说。当然,这种从兴趣出发的体育观念也会产生效益,最后催生出了商业基础之上的真正的职业体育。

  “我们的运动员也是一种职业化,全部由国家包办,反过来思想要管、生活也要管,约束比较大,而国外则是另一种职业化,运动员都靠个人的自觉,训练的时候听从教练的安排,个人生活自己做主。”苗立杰说。

  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念碰撞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比赛态度。苗立杰认为,相对来说,国外的运动员竞争意识普遍要强一些,“我们的做法是,有个位置觉得哪个运动员合适就把他找来,等于大锅饭养起来,而国外是有个竞赛的机会,多少人去争,然后,谁有能力谁就上,选上的人珍惜机会,全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另外,国外的教练在淘汰运动员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因为运动员都有谋生的职业,而我们国内多少要考虑运动员的前途,练了这么多年怎么能不给个机会呢。”

  但对于国内今后体育商业化和运动员职业化的问题,苗立杰认为还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只有具备了条件才能跟人家学,我们现有的生活水平还达不到供养职业体育的要求,国内实际上对体育的认识也不到位。”

  “我觉得有许多人赌一把的心态特别不好,像我这样能出来的毕竟是少数,以后从事体育的人至少应该注意不能把其他的东西都丢了,专业体育对许多人来说其实是挺痛苦的,打不出来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些都是教训。”苗立杰说。


  许艳华

  出生日期:1970年。

  1986年参加专业训练;1992年和1996年两次参加奥运会,均获女子十米气枪第9名;1997年退役。

  物质刺激使运动员走向金字塔

  如今的许艳华是省射击、自行车、击剑训练中心主任助理,言谈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很难想象这个乐观的人,她的专业生涯“苦菜花”的绰号竟然一直陪伴着她。

  “我一直被叫做‘苦菜花’,不知道现在他们运动员都叫什么,我们那时就那么叫,就是有名次的成绩往后数的第一名,我不是连续参加两届奥运会都获得第九名吗。”许艳华说。她在国家集训队里呆了十年,国家队实行“末位淘汰制”,她这样的运动员就算是在国家队待的时间很长了,可是总是到奥运会的时候就拿不到成绩,最冤的一次是与前面的第8名成绩相同,算小分的时候又被“刷”下来。这里面当然有运气的成分,可是落实到奖励上就大不相同了。

  “当运动员最理想的状态是拿冠军,冠军和亚军是两个档次,拿到奖牌又是一个档次,奖牌往下是名次,名次以下就是能参加奥运会,也就是参赛资格,我得到的就是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只能得到省里给的一点物质奖励。”许艳华说。

  那么,拿到奖牌的运动员能得到多少奖励呢?

  据许艳华回忆,1992年时,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冠军的奖励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万元。

  “那个年代有853之说,也就是冠军8万,亚军5万,铜牌3万,这是国家奖励,这个奖励还不是大头,最多的还是来自企业赞助。”许艳华说。

  而在此之前,国家很少有奖励的一说,因为运动员等同于国家工作人员,平时开工资,训练还有补助。1984年,许海峰击落了第一块奥运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只象征性地得到了一辆自行车。“1990年亚运会,明显发觉奖励多了,这时大家开始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1992年,奖励突然增多,体育界的人都没有想到;1996年,国家给的不多,但社会赞助、企业奖励特别多。这一年,体育与商业已经开始联姻,国内搞各种联赛,许多高水平的运动队都能拉到赞助商,有的还不止一家。”

  “现在奖金可能就更多了,不光是奥运会冠军,就是全运会冠军运动员也会得到20万奖金或者是一套住房。”许艳华说。

  物质刺激让更多的人走向竞技体育的金字塔,从事专业运动的人似乎也有了更明确的主动性和目的性,然而,这种热情与对体育发自内心的热爱毕竟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跟业余选手比赛觉得不好意思

  “1990年,参加亚运会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人家是业余选手,因为他们都有职业,好像只有我们国家和少数的一些国家还是这种专业化的运动员,和她们比赛我们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当时,我们都是以老师或者是学生的身份填参赛表格的。”许艳华说。

  “国内的射击运动是国家投入,所以我们不知道,其实,在国外射击是一项贵族的运动,尤其是飞碟,许多运动员就是富翁或者是王族,和高尔夫球一样。”许艳华说。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互送礼物,往往国外运动员都有惊人之举,比如赠送比较贵重的录音机、首饰,或者到高档饭店去请客吃饭,让中国运动员大感意外,也让她们对这些事业成功而且运动成绩出众的外国运动员更加羡慕。

  “人家把体育当作一种爱好,至多是第二职业,人家从事运动是出于热爱,是娱乐,而我们把体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方式,从心态上就没有人家放松,心理上就先输给人家一截。”许艳华说。外国运动员参赛的心情很放松,因为他们都有成功的事业基础,而我们的运动员得了冠军还好说,如果是不出成绩,退役后一身伤病,恐怕连病都看不起。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得没得到冠军都会哭,而国外运动员即使没有获胜表现得也很轻松,能不哭吗?承受了多少压力。” “但是话说回来了,国家投放巨大的财力来培养你,也就是为了让你能出成绩。”许艳华说。据她介绍,我国的运动员体制类似于部队的管理体制,运动员退役后都面临着一个二次分配的问题。“当运动员的时候就开工资,一般比社会上的工资要高一些,体育局属于政府机关,而训练中心属于事业单位,当年,运动员退役由国家分配工作,一般都是好工作,即使现在,运动员找工作时也都带着事业编制。”

  体育应是一种娱乐和文化

  “其实,体育的职业化早就开始了,只不过这种职业化与国外的另有不同,相比之下反而变得更加残酷。”许艳华说。现在的许多运动员其实也是自费训练,家长投入大量的资金,就是期待孩子将来能够一朝成名,反而压力更大。

  “许多家长实际上不明白,用得着这么早就训练吗,上学的时候或者是有了职业再练也来得及。我们的专业运动员把体育当成唯一的出路,而在国外,体育是一种娱乐和文化,这就是根本的区别。”许艳华说。

  许艳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体育工作的运动员,她欢迎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职业化,举国体制的奥运战略虽然在提高竞赛成绩上有很大的作用,但背离了体育的基本精神,对运动员个人来说不够人性化,还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体育应该回归到它的本来定位,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快乐,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国家不包分配也没有问题,运动员已经有了赖以维生的职业,我们这代运动员没有赶上,但将来肯定会有这么一天,大家只为兴趣参加到体育运动当中,竞技体育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金牌的刺激和电视画面上的欣赏,而是切身的健康体会。”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