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日讯 黑龙江省的“十弱县”之一的望奎县,通过采取多条腿走路、多元化运作的方式筹集资金,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全县农村公路里程沥青(水泥)路由2005年的66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245公里。初步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乡村道路为辐射的“两环八射”农村公路网。
据悉,该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计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农村公路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到今年末,全县通乡路硬化率达到90.6%,通村路硬化率达到86.8%。明年,通乡通村公路将全部实现硬化。
他们坚持多渠道筹资,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瓶颈的做法是:
借助外力,积极向上——争
一方面科学规划,每年都提前制定出下年度农村公路建设计划,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另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凭着改变落后公路现状的必胜决心和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常沟通、勤汇报、谈情况、争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支持。上级主管部门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给予了有力的倾斜和支持。
政府配套,县级财政——投
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除拿出项目配套资金外,还想方设法预拨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备料工作。几年来,县财政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达1270万元。
出台政策,税费——减免
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建安税,采取先征后拨的方式,全部转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凡涉及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予以减免。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为工程运输车辆发放“绿色通行证”,免收相关费用。项目实施村为施工单位免费提供施工用土场、料场与拌和站用地。几年来,共减免相关税费800多万元。协调砂石经营单位,砂底费用基本控制在最低标准范围内。今年,他们还开辟3处农村公路专用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
发挥积极性,施工单位——垫
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必须预交每公里10万元的工程建设保证金。在自有资金不足或上级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采取施工单位先期垫资的办法,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
精打细算,千方百计——省
该县利用施工淡季大宗建材市场价格较低时机,指定原材料生产厂家,提前与厂家签订供货合同,抢先组织工程备料,年节省原料支出费用850多万元。砂子全部采用地产砂,由县里指定砂场,统一拉运。碎石、水泥由县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和生产厂家签订供货合同,按合同要求供货并组织拉运,这样既保证了质量,也降低了成本。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资金600万元以上。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全部采取低标的中标的原则,确定最低工程造价。严格控制面层造价,精打细算混凝土施工工程量。同时,对路基翻浆、桥涵处理工程量全部实行单独计算,千方百计节省建设资金。几年来,共节省各类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850万元。
利用政策,争取银行——贷
组建了鑫盛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各类贷款,几年来共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4000万元。
深入挖潜,发动农民——筹
县政府出台政策,凡是用于补贴公路建设资金的,村里可以出卖资产、资源,可以延长土地承包期。通过附近村屯先行修路的典型引带作用,组织农户开展“一事一议”,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把“要我修路”变成“我要修路”的农民自发行为。农民修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采取村集体的房屋、机械等资产和土地、林木、水面等资源变现、村积累投入、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等多种途径,全力筹集配套资金。几年来,全县农户共为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1.1亿元。其中:通过“一事一议”村积累投入840万元,资产变现400万元,资源变现8000万元,农民自发集资160万元,投工投劳1600万元。
找域外家乡人,回报家乡——捐
号召各修路村屯积极与域外家乡人联系,动员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家乡解决修路困难。几年来,域外家乡人共为家乡无偿捐助修路资金达430万元。
该县还整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及小城镇建设等专项建设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有效地解决了部分乡镇和贫困村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农村公路建设与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捆绑使用,不但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速度,也拉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了一举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