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节约与浪费就在举手之间(组图)
2008-09-01 14:33:0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鞠红梅 崔志强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 正在实施的建筑节能改造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长久之计。

  东北网9月1日讯 “不就是多掏点油钱吗?”———开着大排量汽车的车主这样说;“我自己付电费,把空调开到20摄氏度有什么不行?”———面对不节能的指责,也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他们不知道,油、气、水,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枯竭,花多少钱也买不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份资源是供我们享用的。浪费就是对他人资源的侵占。但在“只知有我,不知有他”的价值观的主导下,很多市民并不觉得自己的浪费行为有错。

  抛弃我们个人的小视角,马上就会发现,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等因素正在威胁地球未来的生存环境。8月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相继发布。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也下发通知,要求全市今年公用经费支出压缩5%。政府机关带头节能降耗,市民可做的事情更是无处不在。勿以善小而不为———着眼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反对浪费、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就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举手之间,浪费聚沙成塔

  哈尔滨全民节能行动拉开序幕

  夏季市民喜欢的露天大排档一般都使用方便筷子,可商家和使用它的市民不知道,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4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450亿双,就是有2500万棵树龄为20年的大树被砍伐,减少森林面积200万立方米;


 

【图片说明】 对免费塑料袋的诱惑,人们大都无抗拒意识。

  为了方便,很多家庭看完电视后只用遥控器关闭。一台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比关闭多消耗约10%的电,很多市民都对此不以为意。但全国3亿台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每天就会多消耗18亿千瓦时的电;

  如果水龙头关不严,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就能浪费120公升水。

  如果1台空调在国家提倡的26℃基础上调高1℃,那么每年可以节电22度,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如果大家都在出门前3分钟就关闭空调,全国1.5亿台空调每年就可以节电7.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

  不少市民仍然使用着白炽灯。可是如果100万个家庭能把家里的4只传统灯泡换为节能灯,就能减少90万吨的温室气体……

  不算不知道,平时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带来的是巨大的浪费和污染。全球变暖、石油资源紧张、沙尘暴的频发等等现实正警告我们,就是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越来越贫乏、环境越来越恶劣。“今天不过紧日子,明天要过苦日子”——— 8月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相继发布,这两份文件既强调了节能的重大意义,又重点介绍了工业和居民节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大至产业节能,小到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签字笔等细枝末节。

  哈尔滨市政府相关部门已多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哈尔滨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带头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积极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不低于26℃、三层楼以下不乘坐电梯、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活动,达到全市今年公用经费支出压缩5%的目标,并将在全市推广应用60万只节能灯。


 

【图片说明】 空调是夏季高耗能的一大设备。

  市妇联也于近期开展了“绿色家庭节能减排行动”。使用节水器具,使用节能电器,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拒绝过度包装,注意一水多用。在全市“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启动仪式上,千余名家庭主妇号召全市广大妇女和家庭从自身做起,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厉行节约,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

  部分市民:节约无意识浪费成习惯

  在“限塑令”实施近三个月后,超薄塑料袋又在街头泛滥,即使是已养成了自带布袋购物习惯的市民,对免费塑料袋的诱惑也毫无抗拒意识;每晚马路排档收摊,废弃的方便筷子俯抬皆是;虽然政府号召每周少开一天车,但街面上的车辆并未见少……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只有5人表示对正在开展的“全民节能行动”知道一点儿,其他人则一无所知。

  由于国家从9月1日起开始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量车税率、降低小排量车税率。为了赶在9月1日前买到大排量车型,一些市民提前下手,8月末大排量车销售呈现“井喷”。购车市民只考虑到了在实行新的消费税政策、大排量车的车价未涨前购买,却完全忽视了大排量车在使用中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不就是多掏点油钱吗?”一些市民购买大排量车仅仅出于面子上的考虑。

  在政府的号召下,一些对浪费和节约有较深认识的市民已经成为了节能的表率。“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都自己带饭盒筷子,许多同事都和我一样,这样做不仅环保而且卫生。”一位在某通讯器材公司工作的市民说,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希望更多的人能养成自带餐具的好习惯。

  “以前,我经常给来家里做客的朋友使用一次性杯子,后来买了一套漂亮茶具后,就改成为大家提供消毒过的杯子,大家使用起来感觉亲近多了。”市民周女士建议,家庭待客应该舍弃一次性纸杯,不但环保,客人的感觉也比较好。


 

【图片说明】 机动车对资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日甚。

  几位市民告诉记者,原来不太了解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相对于电费,水费较低,便没有节水的习惯。通过近期媒体对全民节能的宣传,也开始节水。比如孩子的洗澡水以前都直接倒掉,现在都拿来擦地或冲厕所。一些市民说,现在也减少洗衣机的使用次数,夏天多用手洗,省水省电。

  机关单位:带头做示范,前景很可观

  过紧日子,市委机关先行一步。年初开始,市委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就从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节能降耗等方面入手,创新节能方法,挖掘节能潜力。据统计,1—7月,管理中心实现油料消耗比去年同期降低16.2%。

  能控制的环节决不铺张,能节省的费用决不浪费,能坚持使用的物品决不舍弃,能不更新的物品决不更新,努力从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节省每一分钱。在办公用品购置和发放上,市委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对购置单价1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一律通过政府采购;对不能通过政府采购的小额、小规模办公用品,坚持“货比三家”原则,多家比较,精挑细选,决不多花一分冤枉钱。在省电方面,电器设定时开关,通过将办公楼防火通道过道、楼梯间等130余盏照明灯全部更换为声控灯,对电热水器等大容量电器设施都定时开关机,每月节省电费500元。在节水方面,加大了对办公楼洗手间及卫生间的巡检,发现用后不关水龙头的及时关闭,有水嘴、阀门损坏的及时维修更换,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在节油方面,严格车辆管理,制定了《车辆管理办法》、《车辆使用规定》,车辆使用实行派车单,工作需要派车的由主管领导签字派车,尽量将需要用车的事情合并办理,减少出车次数和行车里程。

  节能行动能节多少能?以每周少开一天车为例,记者粗略计算: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52万辆,如果“每周少开一天”,哈尔滨道路上每天就要少7.4万辆。按平均一辆车每天行驶50公里、耗油5升计算,全市一天就要少耗油37万升,减少排放一氧化碳10万千克、碳氢化合物1.5万千克。一月呢?一年呢?

  还有一笔更大的账:如果每名市民每人节省一度电、一吨水,那乘以400万呢?乘以13亿呢?


 

【图片说明】 木制方便筷子在许多餐饮企业仍大量使用。

  公共场所:节能可省钱,又怕失客源

  全民节能行动中,哈尔滨市部分公共场所采用细致的管理办法节约电能。记者在红旗大街、承德街等地一些饭店看到,很多包房的电源开关上贴上了密密麻麻的白胶布,胶布上面用油笔详细注明了清扫开哪个灯、有客人时开哪个灯,每个灯打开、关闭的时间都进行了详细标注,细致到分钟。在一家宾馆,虽然整幢大楼使用中央空调制冷设备,但实行的是分层管理,某一楼层客人不在的时候,工作人员便可以把该楼层的空调关掉,以达到节能节电的目的。宾馆各楼层走廊均安装有节能照明灯,且隔一盏亮一盏,虽然灯光稍显暗些,但完全可供客人使用和通行。在道里区一家超市,上午客流量小时,两部自动扶梯只启动了一部。据超市有关人员介绍,毕竟可以通过细节上的省电降低超市的运营成本,通过日积月累的积累,节省的电费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空调制冷机组是夏季高耗能的一大设备。各大型商场、宾馆、超市和饭店,为了给市民提供舒适的环境,其能源消耗也相对较高。连日来,记者对几家大型宾馆、饭店、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的节能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地方温度都低于26℃,有的甚至只有22℃左右。

  对于空调的温度,一些商家表示出无奈:出于经营上的考虑,谁不想省点电费呢。但如果把空调温度定到26℃,客流量大时,人们就会感觉比较热。夏天,没有清凉的环境,顾客在店里停留的时间就短,直接影响到消费量。此外,有的商家空调设备不够先进,达不到节能标准。而有的尽管引进了先进设备,但仍还存在很大的调节空间。宾馆管理人员表示,他们一般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影响了客源这件“大事”。

  全民节能,抛弃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消费者节能需引导

  城市里公共机构范围广、数量多、节能潜力巨大,对全社会节能的示范意义非凡。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现代星级酒店每平方米面积的平均年耗电量为150度,在我国一座3—5万平方米的星级酒店,年总能耗大约相当于3000至4000吨标准煤,可见星级酒店能耗之大。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宾馆、饭店搞节能会不会意味着享受的服务也要“打折”?对此,事实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比如某宾馆发现一块30克的肥皂已足够顾客使用一天,于是将先前45克的肥皂一律改为30克。同样,像牙膏、洗发香波的容量,及浴缸龙头的排水量,也是在保证客人使用方便和舒适的前提下作了相对减量。这样既保证了服务质量,也节约了资源。

  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逐步推广各种有效的节能手段和技术。有关专家给出建议,节能岗位上的管理人员,最好是安排相关的内行人员。面对传统习惯和环保理念之间的冲突,还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培育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理念,逐渐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观念障碍需要突破

  节约与浪费说到底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社会学专家认为,一个造成浪费的根源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潜意识,节约被人嘲笑为小气,浪费反而被人看作是有气派。很多人浪费竟然是因为怕自己被嘲笑。在这样一种华而不实的观念作用下,厉行节约的过紧日子就遇到了巨大的观念障碍。很多人对浪费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节约不是不用,是适度地用,根据需要地用,只用自己需要的那一份。节约是既知道自己的所需,也明白他人的所需,是一种“既知有我,也知有他”的价值观的体现。浪费则是无度地用,不仅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还要满足个人对面子对气派的需要。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每一个人既然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份资源是供我们享用的。浪费就是对他人资源的侵占。油、气、水,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枯竭,花多少钱也买不来。再进一步说,地球上的资源再多,也补不住人观念的漏洞。


 

  ○全民节能需政府推动

  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积极作为。社会学家认为,只有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并建立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政策,才能唤起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热情。同时,经济学家建议,在目前全民素质有待提高的今天,不可能指望全民节能行动一下子就能全民化,应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就像“限塑”那样,先用经济手段改变市民的消费习惯,时间长了,节能意识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节能理念要从小培养

  “现在,节能减排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意识应该像学电脑、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一样从孩子抓起。”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节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利国利民,更是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意识,目前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尤为重要,而这种责任意识的生成却需要激励和培养。让节能意识进学校、进社区,意义更大。要让更多的人明白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把节约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一种生活的习惯。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节能教育,树立节能意识,在学校就种下节能的种子,更是全民节能的长远之计。

  十个节约好习惯

  1.无论外出和工作,携带自己的水杯,方便又卫生。

  2.采用节能灯,夏天将空调调到26摄氏度,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能源。

  3.用便携环保餐具自带午餐,不用一次性餐具。

  4.在刷牙时把水龙头关上,即使是漏滴,10天就能漏掉一吨水。

  5.用自备的菜篮子或布袋买菜购物,一个一次性塑料袋需要600年才能腐烂。

  6.自制果汁,不仅健康还能减少工业用水和用电。

  7.多用微波炉加热和烹调食物,用电比煤气污染少也更省钱,对健康和环保都好。

  8.用完纸的两面,用手绢代替面巾纸,少砍树木,造福子孙。

  9.使用可降解、用量少的洗涤用品,减少对江河和海洋的污染。

  10.充电后及时拔掉充电器,减少对电的浪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