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土地上大粮仓--走进“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
2008-09-01 15:00: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4日讯 “现代农业看龙江,龙江亮点北大荒,农垦经典在三江”,这一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似乎印证了素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农垦建三江分局在发展现代粮食产业上的独特地位。

  农垦建三江分局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有“小三江”之美称,是我省垦区单体耕地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区。近年来,该分局立足大湿地、大界江、大平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结构、上标准、增科技、创高效,推进“以稻治涝、以稻致富”战略,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得到快速发展。


 

  “以稻治涝”,变“水害”为“水利”

建三江农垦分局七星农场水稻高产示范田

  建三江垦区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交汇的三江平原东部,拥有耕地800多万亩,低湿易涝耕地占了一半以上。由于“三江环绕、七河贯通”,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分局“十年九涝”,旱田作物难种、难管、难收,产量低、风险大、效益差。

  旱路不通走水路。九十年代初,农垦建三江分局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为重点,实施“以稻治涝”战略。

  在水稻种植上,建三江分局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大力开发界江水、接续利用天降水、循环利用农田水。通过不懈的治理,以往困扰农场职工的泡渠“水害”成为助农增收致富的“幸福泉”。

  如今,建三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14万亩,扩大到2007年的650万亩。全分局已形成80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粮食商品化率达到95%。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达80%,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以上,居全国首位;粮食仓储能力达到280万吨,居亚洲第一。

  建三江农垦区也以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人均产粮最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最大和生态环境最优而被誉为“中国绿色米都”。

  二十年转瞬即逝,建三江农垦人通过勤劳的双手,一座“绿色米都”悄然崛起于祖国的东北边陲。


 

  做现代农业领头羊建设生态大三江

科技入户工程是农垦建三江分局水稻种植的一大特色

  5月25日,在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的农机具库房,一排排插秧机整洁停放,机身擦拭得一尘不染。七星农场薛副场长说,“以往全场插秧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随着我们加大农机的装备力度,现在两三天就能完成了”。

  在实施粮食生产战略中,建三江分局坚持以农机化建设为重点,实现了农机具装备更新历史性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局机械总动力达到113万千瓦,农机新度系数达到0.78。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6%,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96%。

  “2000年左右,每逢插秧时节,从省内各地涌来的插秧临时工高达20万”,提及以往的水稻插秧,一辈子扎根农垦战线的建三江分局于副局长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如今,‘二十万大军下三江’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在建三江火车站前广场,“绥化老乡进来坐坐”、“庆安老乡之家”字样的招牌虽在,然而饭店老板脸上流露出无奈,“来这里插秧的人少多了,现在这生意不好做了”。

  目前,建三江农垦分局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农业机械群。

  打生态牌,打造生态大三江。近年来,全局累计完成各种渠道水利投资1.6亿元,完成桥涵闸1716座。推进生态林建设,建设绿色城堡27个,绿色通道110公里,绿色走廊209条。截至目前,全局800多万亩粮豆,全部在绿色屏障蔽护中。

  因为空气清新、水质好,这里被国家命名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中国绿色大豆水稻之乡”,建三江农垦分局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局。2006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称号。


 

  稻种告别“热炕头”科技示范区成“大课堂”

机械插秧后一望无际的稻田

  虽然刚刚结束插秧,但在七星农场科技示范园区内,仍是一派瓜果飘香的景象。建三江分局16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正成为垦区职工及周边农民培训的“大课堂”。

  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窗口,要建设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区,就要搞好员工培训、品种对比、技术展示、产品宣传。近年来,他们投资1770万元建成16个科技园区,总面积1.5万亩,其核心辐射面积100万亩。又沿场间公路建成900公里科技示范带,承担了农业部、省和农垦总局等研发课题80多个。

  近三年,科技园区培训科技人员约3000人,培训农户约10万人次。一些“老庄稼把式”从没见过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建三江推广面积达78%;水稻模式化栽培、叶龄跟踪诊断、航化作业、硅肥使用等20多项新技术很快普及。如今,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成了科技园区的代名词。

  科技园区推广了一批科研项目和农业新技术,实现了农业措施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使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分局503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559公斤,七星农场最高地号达830.5公斤;种植的170万亩大豆平均亩产175公斤,高产攻关田达287.5公斤。

  今年,八五九农场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15栋水稻集中浸种大棚,使30余万亩水稻全部实现恒温集中催芽。农户说,水稻种子告别了“热炕头”,住进了“保温箱”,今年再夺农业大丰收有保证了。

  农垦建三江分局依托“天蓝、地净、水清”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大作物的优良品种覆盖率和统一供种率均达到100%。全局已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812万亩,绿色认证面积164万亩,有机认证面积40万亩。农垦人的奔头更足了。

  科技水平高,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规范化建设、市场化经营,16个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900公里科技示范带,广泛运用精准农业、航化作业、测土施肥、节水灌溉、工厂化育秧、高台大棚育秧、井水综合增温、叶龄诊断等先进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一个个新鲜的词汇,呈现在三江农垦人面前的是一片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景象。

  2007年,播种粮豆面积达812万亩的农垦建三江分局,粮豆总产创出81.7亿斤的历史最高纪录,平均单产1005斤,水稻最高单产达984.5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65亿元,亩产效益300元,农业人均收入22000元,成为垦区农业高产高效的佼佼者。

  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勤劳的三江农垦人,正在用智慧和忠诚描绘着共和国农垦现代化的美好前程。


 

  记者手记:东北边陲崛起绿色米都

  “踏遍三江风雪路,世间何事不能为!”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亲身感受建三江现代农业后,欣然提笔写下的。

  下农垦,走“稻乡”。“以稻治涝”、“以稻致富”。2007年,该局实现粮豆总产81.7亿斤,平均单产513公斤,农业职工人均产粮4.0万公斤,人均收入2.2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人均产粮最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建三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水稻生产第一大农垦局,建三江15个农场提供的粮食可满足北京或上海上千万人口大城市的口粮。

  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肩负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任的建三江农垦人必将为共和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