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区腰堡呼兰河口,每到旅游旺季都有很多人来到这里钓鱼、野炊。
东北网9月5日讯 以往,呼兰河吸引我们,更多的是因为萧红的一部《呼兰河传》。如今,在关注环保、保护湿地的大背景下,呼兰河口已经被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因为正在或即将注入的都市生活时尚元素,这里已经成为深受哈市市民喜爱的驾船钓鱼、吃鱼看鸟的休闲度假去处。除了休闲,徜徉在呼兰河口湿地,我们可以体验到的还有在自然与历史间穿行的愉悦。
美景:驾船钓鱼 吃鱼看鸟 体验历史的“烟囱”
期待:抓紧填补服务设施空白
【尝鲜】
走出市区吃鱼去
说起呼兰区腰堡镇,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要说到呼兰河口吃鱼去,就会有一些人来了兴致,而且能指点一二。
8月24日一早,记者随同本报车友俱乐部的会员韦宏德、殷亮、于洋和楚德威等人驱车前往腰堡镇呼兰河口。驱车近50公里,来到腰堡镇后,记者一行在一条只有几十米长的水泥路右转继续前行,当车驶上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后,从右侧车窗望出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松花江在奔流,越过江汊子,岸上陆陆续续地可以看到一些草甸子,但还没有连成片。记者行车的“土路”就是松花江的堤坝,堤坝北侧聚集着四五家“渔村”,别看规模不是很大,但却是远近闻名的吃鱼去处。
所谓“渔村”,其实就是专门经营鱼宴的饭店,但饭店的经营者都喜欢在饭店的名字后面加上“渔村”两个字,这似乎也是一种时尚。从这片“渔村”聚集的地方向西17.5公里,就是呼兰河入松花江的地方,那里的水草更加丰美,草甸子的面积也大了许多,看起来也更有沿江湿地的风采。而这一切都源于大顶子山水利工程的建设,否则不论是呼兰河,还是松花江,连年的枯水已经让岸边的湿地逐渐被开垦成了庄稼地。
韦宏德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距市区只有50多公里,但是由于这里水草丰美,鱼也更多。打鱼者逐渐自发聚集到此,打鱼的窝棚和渔船也是卖鱼的市场。慢慢的,有的窝棚改建成了小饭馆,除了炖鱼,再加上几个农家小炒,一来二去,市区的一些人就开始找到这里尝鲜。再一来二去,河口吃鱼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招牌。

呼兰区腰堡呼兰河口渔民准备上岸。
【诱惑】
大草甸引来采风“驴友”
“驴友”野外游玩,也愿意到有水的地方。今年以来,城市边缘的湿地成了一些驴友的热门目的地。与记者同行的于洋就曾自己背着包,从江南主城区步行走到过松北区的金河湾湿地公园。
“到野外游玩是一个非常惬意的事,得知有车友组织自驾车到呼兰河口的消息后,就主动来了。主要是想看看呼兰河口的湿地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哪些好玩的。”于洋这样告诉记者。与于洋有着相同目的的楚德威先生表示,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而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是省内开发较早、最富饶的农业地带,到这里来采风是不错的选择。楚先生是哈工大的教授,爱好摄影,每到一处游玩都要拍摄一些照片以作资料。但是到了腰堡镇的松花江堤坝上,他却有些失望,“渔村”聚集的地方没有成片的草甸子,人为开发的痕迹太明显。
很多人都会认为,呼兰是因河而得名的,但是楚先生却从地方史志上了解到,清朝初年政府在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的烟囱,呼兰县及呼兰河均因烟囱而得名。原来,“呼兰”在满语中是“烟囱”之意。楚先生说:“当年,呼兰河口确实是长满了丰美的水草,岸边随处可见草甸子和塔头墩子,除了水里鱼类丰富,草丛中还有着种类众多的野生动物。只不过随着人类的开发,松花江和呼兰河的水少了,植被和动物的种类也渐渐少了。”
记者看到,在堤坝下的树林中,不少市民支起了遮阳伞、铺上塑料布,架起烧烤箱子,摆开食物和酒水,纷纷享受着郊游之后的美餐。市民李女士一家是从利民开发区来到这里郊游的,她说:“这个地方还是最近才知道的,真是个不错的野餐地点。”
【隐患】
开垦荒地会毁了河口湿地
从“渔村”聚集的地方再向西驾车行驶近20公里,记者来到一处堤坝。从上面望下去,是一片较大的草甸子,隐隐约约还可以发现其中有塔头墩子的存在,远处几公里外较为宽阔的水面就是松花江和呼兰河交汇的地方,而堤坝北侧下面则是腰堡镇东岗子村。
2005年,记者踏访松花江流域时到过这里,那时这里很多地表已经不见了绿草,大面积的农田开垦到了江边,还有数量不少的塔头墩子已经被挖出晾晒,准备拉走。而如今,在松花江保持在高水位上,这片沿江湿地的地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农民开垦的耕地已经多数被江水淹没,那时记者担心成为新沙源的地表细沙已经到了水下,只要水位保持在高位,这些沙子就不会被风吹起来,成不了新的沙源。
但是记者也发现,即使高水位已经让河口湿地开始恢复原先的景观风貌,但是在靠近堤坝下面的地方,还有一些种植着粮食的农田,这些农田依旧是破坏沿江湿地的隐患。
【前瞻】
湿地公园需完善基础设施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5月份开始,呼兰河口已经被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这个沿江湿地保护区沿松花江北岸呈带状延伸,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21.3公里,总面积为1.9万公顷。设立湿地保护区将以退耕还湿,恢复湿地植被为主要目的。从2008年起,预计历时3年的时间。如果这片沿江湿地得到恢复,这里将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哈尔滨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的珍稀水禽资源将因此得到保护。届时,将成为国家宝贵的湿地生物物种库和基因库。
据专家分析,随着湿地大面积的恢复,生态系统将更加完整,为珍稀鸟类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对周边农业区域的局部气候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湿地恢复后,将与
周边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地表径流和空气,对哈尔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松花江流域环境保护和恢复均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这些前景,市民韦宏德和楚德威都表示了极高的赞誉。但是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沿江湿地得到恢复后,势必会引来更多的市民前来,如果建设部门能够事先就把基础设施的底打好,比如公共厕所、休闲区域、饮食安全等等,不让游人破坏这里的环境卫生、环保状况,就会成为比《呼兰河传》还要出名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