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埠公交车重新姓“公”市民叫好
2008-09-07 07:36:5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慕海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7日讯 不久前,哈尔滨公共电车总公司陆续回收7条外包线路,让这7条“民营”状态下市民意见颇多的公交线路,在“国营”的机制下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如今的‘国营’与早先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不一样了。”这是市民对公交国有企业经营的普遍认可。

  记者从哈尔滨市交通局公共交通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共有公交车线路130余条,上线运营的公交车4000余辆。这些线路近六成是由哈尔滨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哈尔滨市公共电车总公司两家国有公司负责运营,其余由民营企业经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公”改“私”,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让哈尔滨的公交运营市场焕发了生机,而如今反转过来的“私”改“公”,让市民们看到了“国营不再是大锅饭”的转变。

  当年“公”改“私”,是无奈之举

  1927年10月,哈尔滨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这条线路的开通标志着哈尔滨公共交通的诞生。到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共有9条有轨线路,137台有轨电车从事公交运输,在当时这是哈尔滨公交的主体。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哈尔滨开始发展无轨电车,1958年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始运营。此后的几十年间,公交部门在哈尔滨市区主干道大力发展无轨线路,鼎盛时期,哈尔滨共开辟了11条无轨线路,架设了线网300多公里,450台交接式电车(长如两节公交车,中间用皮带和转盘连接)投入运营。8个变电站及一整套线网、车辆、电站的专业维护队伍保证着11条线路的正常运营。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哈尔滨的市政路桥建设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随着路桥改造,无轨电车的线网被逐步拆除,无轨电车的运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网线没了,电车的运营无法继续,职工该怎么办,公司还能不能生存?当时我们的企业就站在悬崖边上。”哈尔滨公共电车总公司副总经理江守智说:“在万般无奈下,我们决定改用汽车运行原有的电车线路,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电改汽’。”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企业自身又无力承担“电改汽”的巨大投入,于是电车公司采取了社会融资、职工集资等多种方式,通过合作经营和资产委托经营的形式把公司所属的21条公交运营线路“承包”给了个人。“这是我们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的无奈之举,至少保住了我们‘电车公司’这个‘番号’,让职工不下岗还有班可上。”江守智说。


 

  初改之时,获得大多数市民“满意票”

  2000年到2002年,刚刚实行“电改汽”和“承包经营”之时,哈尔滨市民都对当时的公交运营状况大多数都投上了满意票。江守智介绍,因为那时旧有的电车车况都很差了,很多也都到了使用年限,正处于一个大调整的时期,全部“电改汽”后,呈现给市民的都是全新车辆,给市民的感觉就是一下提升了一个大档次。因为全部都是新车运营,车辆故障少,运营效果也好,而刚刚下马的电车由于线路拆除、车辆老化等问题,常会出现途中抛锚等问题,于是在当时的媒体调查,市民对于这种“个人承包”都很买账。

  “民营性质的运作方式,也给当时的公交线路运营注入了新风。方式简单、包袱少,管理严格等等也都是原来国有企业所不及的。这种新形式下的新的运作方式,既缓解了当时电车公司企业的困境,又解决了市民出行乘车难的问题。”江守智说。

  姓“私”几年后,频频露出新弊端

  通过几年的这种合作、委托经营的运行方式,种种弊端也突现出来。由于投资者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服务不到位、车辆维修保养不及时、安全性降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到了临近合同期满的时候,车辆不再更新维护、上线车辆不足、车次减少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112路,最初合作经营一方曾投入30辆车进行这条线路运营,可是到了后期却只有9台车在线路跑,118路也是如此,全线只有8台车在运营,这样的运营状况令市民怨声载道,投诉不断,渐渐地经常坐此线路公交车的市民自然就要改乘其他线路车,久而久之本来一条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努力开发出来的公交线路就会因为乘客的大量流失而失去生命力。

  民营机制参与公交运营在给哈尔滨公交市场带来一股新风的同时,也显现出来特有的弊端。由于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公交线路设置重复、线网布置不科学的问题十分突出。以南岗区大直街为例,最多时那里有13条公交车线路,车行混乱、站台拥堵,车辆争道抢行、超速行驶、事故频发。公交企业之内的恶性、无序竞争加剧,使公交市场一片混乱。

  哈尔滨市公交行业的“龙头老大”———哈尔滨公共汽车总公司同样也有这样的经历。

  哈尔滨市公共汽车总公司运营部刘部长对记者讲,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公司也对所拥有城市公交线路进行市场化运作,外包给个人或是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那个时期国有公交企业走这条路也是大势所趋。车辆更新维护不足、公交企业职工收入低积极性难以调动,那时车辆破、服务差,高峰时段挤不上车、车辆中途抛锚、乘务员与乘客争吵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交企业又无力解决,要想改变公交现状,只能走市场化的道路,这也是全国公交企业共同探索的方向。就如同其他行业改革一样也面临着探索和失败一样,这是改革所必须承受的。最初的市场化运作的确对当时的公交现状起到了缓解的作用,车辆更新了,运营准点了。但是为了保证运营准时,公交车在马路上上演‘疯狂老鼠’的情景市民们应该还记忆犹新。”刘部长说。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1998年开始,哈尔滨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对于外包的公交线路开始逐步回收,到2002年所有外包线路全部收回,再次实行“国有经营”。

  都是姓“公”,如今与过去大不同

  公交车运营线路的“国有回收”令一些市民惴惴不安:当初因为政府投入不足,国有企业无力经营才走市场化运作道路,现在又都“收回”了。收回来后会是啥样?不会“一朝回到改革前”吧?

  “民营机制介入的这几年里,不但保住了公司,让我们国有企业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些年我们公司采取了多种方式增收节支,经济实力逐步回升。”哈尔滨市公共电车总公司副总经理江守智说:“从2006年底我们开始着手线路回收工作,到今年5月,先后将110路、85路、117路、104路、107路、118路、112路7条线路收回。先行回收的线路都是市民投诉多、反映差、运营效果不好和临近合同末期的线路。公司就是要通过回收,来挽救这些线路,也希望通过它们能让市民们看到现在的‘国有运营’到底是什么样。”据了解,回收后的104路是公共电车总公司着力打造的一条精品线路。2007年12月,首批30辆新车上线运行,今年6月再次投放35辆新车,现在104路公交车队是65台新车运营,堪称是哈尔滨市公交运营的“豪华阵容”。今年6月末,在刚刚回收的112线路上,“电车公司”投放了10台新车,已经订购的20台新车9月末到,到时112路也将实现全线30辆新车运营。与此同时对已经回收的118路、107路线路上的车辆,电车公司还进行了车辆整备,维修座椅、车辆喷漆,使车容车貌大大改善。哈尔滨市的夕阳红老年服务队多年来一直在为公交运营企业义务进行着车辆运营质量的监督工作,从老人每月送交公司的厚厚的几十页纸的详细监督记录看,回收后的改变是显著的。夕阳红老年服务队队长李坤才老人说:“原来‘回收’之前我在118线路上实地走访,最长一次候车长达22分钟,现在再也不会有这种现象了。104路两边的终点站已经形成了排队上车的良好风气,高峰时段线路的队长和书记都会在站台上维持秩序……”

  记者从市交通局了解到,公交市场最终要形成国有企业为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以国有企业主导的公交市场,有诸多益处,由于国有企业车辆多,资金相对充裕,有专门的维修保养部门,对车辆维修、保养、更新也及时到位,有利于环保;对公交企业整合后,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更加容易传达,针对应急情况也更容易统一协调、调动等。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