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有“破烂王”大约8000人 人均月收入近千元
2008-09-07 12:08:24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姜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7日讯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丁丁当当的敲击破桶的声音此起彼伏,“破烂王”走街串巷收废品成为循环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据有关部门估算,哈尔滨有“破烂王”大约8000人,绝大多数都是外来者。这其中,又以安徽人居多。哈尔滨市物资回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清海介绍,他们平均每人每月的收入都在千元左右,8000人一年会创造近亿元的收入。几天来,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愿说,不配合,是他们的普遍反应。不过,从他们口中我们还是听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破烂王”成了市劳模

  5日8点,当记者赶到约定的安化街164号的时候,贾文义已经出去收了一圈废品了。接到记者的电话后没多久,一阵敲击破桶声由远而近,一身迷彩装的贾文义骑着三轮车来到记者眼前。

  2007年,在哈尔滨收破烂的第7个年头后,贾文义满怀欣喜地收获了一个大奖——“哈尔滨农民工劳动模范”,这是哈尔滨废旧物资回收领域里出的第一个“破烂王”劳模。

  贾文义是安徽涡阳县人,1975年出生,在老家,他家只有一亩多地,就算是个好年景,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五六百元。穷,自不必说。他家只有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

  在他们村子里,早有人到哈尔滨收破烂,开始的时候,村里人还有些瞧不起这些人,“在外收破烂多丢人啊!”可是,当大家发现这些人家越来越有钱了之后,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

  2000年,已经成家的贾文义告别了新婚媳妇和老母亲,随同村人一起来到了哈尔滨,开始了收破烂生活。

  刚来时,贾文义住在平房区的一处出租房里,每天拉着一架破板车走街串巷,经历了最初的难为情到最后的习以为常,他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第一个月,他收入700多元,这差不多是他在家一年的收入,第二个月的收入比第一个月的还高一点,他往家里寄了500元。家里的老妈和媳妇非常高兴,刚出去两个月就寄回这么多钱,这是她们没有想到的。

  随着贾文义对哈尔滨越来越熟悉,他的收入也在不断地提高,最高的一个月,他收入1500元,扣除生活费用,还纯收入1200多元。有一次,他赶上一家单位处理废铁,五千余公斤,他和另一个人合伙收了,转手后纯挣1000多元,“但这样的好事不能经常遇到。”

  收废品时间久了,也就悟出了门道,贾文义说,歌厅酒吧里卖矿泉水瓶子的多,文化单位卖废旧报纸的多。4日,他在一家歌厅一次性收了400多个矿泉水瓶子,尽管每个只能赚1分钱,但这样的生意也是不多见的。

  收入多了,心里也有底了,贾文义回老家把媳妇接到哈尔滨,也弄了一辆收废品的三轮车骑着,现在,他们夫妻俩一个月的纯收入至少1500元,儿子也进了哈尔滨的一所幼儿园。贾文义说,现在,他已经“成了哈尔滨人了”。

  后来,贾文义和老乡从平房区来到道里区收废品,在那里合租了一处半地下室,他自己的面积大约20平方米。记者在他家看到,室内的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贾文义告诉记者,这些东西全是收购来的二手货,包括儿子使用的儿童床,但都好用。

  仅在这一片,他们同村来收废品的就有20多人,这其中也有一些是通过他带过来的。在街上采访他时,过往的破烂王们都和他打招呼,“这些都是我们老乡。”

  贾文义干这行很仁义,有时候在街上遇见买菜的老人拿着很多东西走路吃力,他会停下车捎老人一段,更重要的是他收废品不糊弄人,不缺斤少两。正因为他厚道仁义,很多人愿意把废品给他留着。

  “收废品的人中有个别人手脚不干净,也有一些人在秤上做手脚,但这事绝不会发生在贾文义身上,他用厚道赢取回头客,这也是他能成为劳动模范的原因。”哈市道里区物资回收总公司的经理毕研龙说。

  大方的哈尔滨人成全了我

  从山东来哈尔滨收废品的刘大姐不肯告诉记者她的名字,“收破烂的有啥好写的,让我们家乡人看到,还不笑话我?”

  记者送给刘大姐一摞旧报纸,之后,随着刘大姐态度的转变,记者了解到她的一些情况。

  刘大姐今年46岁,老家在山东烟台农村,家里4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的土地不到6亩,想供孩子上学非常困难。没有办法,她在4年前来到哈尔滨投奔一个远房亲属找工作,因为没有文化,没有特长,没有找到用工单位。

  在这期间,为了生活,她就捡一些废品卖了换钱。后来,工作始终没有着落,她觉得捡废品也没有什么不好,就一狠心开始收破烂。开始的时候她就夹着玻璃丝袋子走街串巷,走一天也就能赚个10元8元的。后来她攒钱买了一辆手推车收废品,生意就逐渐好了起来。每个月大约可以挣800元左右,“比在保洁公司擦玻璃强多了”。

  刘大姐省吃俭用,像电饭锅、马勺等生活必用品,都是她从废品里挑出来的,一共也没花到30元。她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到200元,扣除其他的开销,她每个月固定给家里寄去400元。

  看到她的收入不少,今年春天,她爱人把家里的耕地包了出去,也来到哈尔滨收废品,目前,他们夫妻俩经常在道外区的轩辕、龙生家园等附近的小区收废品。两个人每个月至少有1000元的纯收入,都要寄回去给孩子读书用。“我们本来想到孩子读书的城市去收废品,可是怕孩子们受不了,我们就在哈尔滨留下了。哈尔滨人很大方,卖给我们废品一般都不和我们计较,有时候我们说多少就是多少,遇到零头主动提出不要的也很多。还有的人家干脆说,‘你把垃圾帮我带下楼就行,废品就归你了’。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老家那里几乎没有。”

  “不愿说”的背后

  3日14时,记者来到南岗区龙泰社区。尽管有韩书记介绍,但在该小区内从事废品收购的几位业户还是不愿意向记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在韩书记的劝说下,一位收废品的大姐才极不情愿地答应带记者体验他们的生活。

  伴随着敲击破桶的声音,记者与这位不愿说出自己姓名的大姐上路了。途中,记者试图和这位大姐唠家常,但只从她的口中得到只言片语:老家在安徽,家里地少家穷,干这行是不得已。言谈中,这位大姐透露,他们家中有很多亲属也过来收废品,包括她的弟弟和丈夫。

  天正热,记者仅仅背了一部相机,已经流汗了,而这位大姐推着半车的废品穿梭在大街小巷,却看不出累。“我都习惯了,天天推车走,哪里都去,时间长了就不累了。”在街上,大姐时常和收废品的同行热情地打着招呼。

  这位大姐对记者很谨慎,对于记者的问话,一般都是“说不好”、“不一定”等含糊词语答复,虽然她口口声声说收入很少,但从她能带来那么多的亲戚朋友干这行可以看出来,干这行的收入还是可以的。

  这位大姐不愿意说自己的生活和收入,但很愿意说自己在收废品过程中受到的挫折和委屈。

  在带领记者走了大约40分钟,远离社区之后,她告诉记者,“我有事不能带你了……”

  “没办法,干他们这行的被人瞧不起,处于社会最底层,不愿意说也是有情可原的。他们的收入还不错,否则,也不会拖家带口来这么多人。”

  “城里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交给他们做,对双方都有益。”韩书记说。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