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8日讯 初春的一天下午。
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星村会议室。
这一天,红星村委会在这里召开承诺大会。红星村所有的村民都来了,偌大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登登,会上,红星村党总支书记刘世林面对着全体村民郑重承诺:“今年再为老百姓办好10件实事!”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真心的承诺,是为了脚踏实地的认真践行。在奔小康发展的征途中,红星村党总支班子埋头苦干,奋力前行,一心一意谋致富,2007年红星村突破了人均收入9000元大关。
让乡亲过上好日子
深夜,红星村委会里依然灯火通明,村两委班子还在认真研究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的承诺。几番讨论之后,村里决定抓住建大棚补贴利好政策,发动全村百姓建大棚。一场“白色革命”的致富战役在红星村打响了……早晨,村头的喇叭里一遍一遍播送着好消息:上级出台惠农政策,农民建一亩大棚补助3000元。白天,刘世林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挨家挨户地动员百姓建大棚。一天下来,乡亲们嘴上都说是好事,但投入大,都怕赔,没人敢“照量”。就在这时,支委刘贵林自告奋勇,带头在自己家的地里扣起了大棚。他东挪西借,凑够了建棚钱,买铁架子、扣薄膜……不到一周,全村第一栋大棚建成了。随后,村妇女主任王美贞把建房钱拿出来,投入了建大棚。她和爱人一起起早贪黑忙活着扣膜、翻地、进肥料……在党员和干部的感召、带动下,村民们悬着的心渐渐地落下来,心开始活起来,跟着党员和干部建起了第一批30多栋大棚。尤其是村民刘贵文,为了搞好大棚种植,特意从市农科院请来了技术员,帮着自己选种、育苗,在大棚里进行指导,他首先尝到种特菜的甜头。种特菜的村民经过20多天的侍弄,头茬菜一下来,出乎所有建大棚村民的意料,一茬菜就回了一半的本!这样算来,一年再种上二茬、三茬,少说也能赚个万八千的。这时,建大棚的村民都乐了。看到大棚种菜挣钱,刘书记决定开现场会,请刘贵林现身说法,讲一讲大棚种菜的致富经。消息不胫而走,在大棚前,呼啦一下来了100多农民,把大棚围得水泄不通。刘贵林实话实说,一筐生菜就能卖上200多元,我一茬菜纯盈利3000多元,在场农民真是开了眼。党员示范,持观望态度的百姓们的心里有了底。一时间,红星村掀起建大棚的热潮,村民们纷纷投入,最多的农户建大棚达到10多栋,少的也有两三栋。奇迹般翻升的经济指标里留下了一组充满震撼力的数字:红星村有大棚种植户740户;建大棚1700多栋;日光节能温室60栋;普通育苗温室240栋;特菜种植面积达3200亩,占全村种植面积的91%,特菜种植品种达39个系列、102个品种,每年向哈市销售蔬菜850万公斤,在哈市市场占有率达70%。仅去年红星村特菜社会产值达8600万元,平均带动农民增收1000元。如今红星村家家建大棚,户户有存款,建大棚富了一方百姓,成了哈尔滨市远近闻名特菜村。党总支一班人真情的付出实现了誓言,带领村民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村民们感慨地说:“有这样的好村官,我们能不富吗!”
让村民有个好家园
从前提起红星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蔬菜运不走,百姓干着急。说起村里的路,村民们怨声载道。听到这样的顺口溜,村干部坐不住板凳了,立志要改变红星村的村容村貌,发誓要建设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干部迎着困难上,确定分工,明确责任,立下“军令状”,承诺把普惠百姓的实事办好。“五一”节那天一大早儿,修路机器的轰鸣声吵醒了村民,通向村外连接市区的主路开始动工了。听说要给修柏油路了,村民们纷纷到修路现场帮忙助阵,70多岁的老党员王真带着茶壶水杯,来到施工现场,在道旁支起了一个临时水摊,不时地给修路工人倒水解渴,他对村干部说:“路啥时修完,我的水摊就啥时候撤,在施工期间,我保证修路工人能喝上茶水。”村里的小青年李文义也在施工现场跑前忙后,在村口帮助维持秩序,确保施工安全,防止车辆、牲畜进入施工现场。有些村民们甚至一天上工地来好几遍,看着施工进度……这时,村民们乐坏了,他们哪知道村干部有多大压力。为了解决修路的资金缺口问题,村里采取积极措施筹措资金,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难题。这几天,刘书记为了筹措资金,从早到晚几次“堵”砖厂厂长,办公室都是“铁将军”把门。一天傍晚,更夫打来电话说:“厂长回来了,你快来吧。”刘书记放下手里的筷子,顾不上吃晚饭,急匆匆来到砖厂。一进办公室,刘书记刚坐下,就要说修路缺资金的事。厂长笑着说,不用说了,我知道,这几天,你和村干部都跑企业“化缘”筹集修路资金,这个事村民反响很好,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修路造福百姓的事我支持。二话没说,从抽屉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张30万元的支票,交给了刘书记。“我还听说,修辅路需要红砖,需要多少,拉多少,先赊后算账,以后有事再找我”。刘书记拿着沉甸甸的支票感动地说:“关键时刻还是党员啊。”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村民们选举出了以老党员郭俊江、养鸡大户王世华为组长的三个质量监督巡护组。每个组都10多个人,每天24小时轮流昼夜巡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放过一点质量问题。就这样,经过全村干部和群众15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一条通往市区的经济大动脉建成了,党支部向人民群众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群众的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到修辅路,全村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现在还叫我们记忆犹新的是青年党员梁旭的感人事迹。红星村炮台子自然屯,没有一条像样的辅路,一到雨季,拔腿都难。当辅路修到炮台子屯的时候,没有资金工程停工了,村领导一时间想不到好的办法。青年党员梁旭知道这件事后,主动找到村领导,把准备买车跑运输的10万元钱拿出来修路。屯里村民都为他的高尚行为所感动,全村30多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你运沙子我搬红砖,原本两个月的工期,一个月就完成了。如今,红星村的路弯弯曲曲相连,村中的路边沟环环绕绕相通。7年来投资800多万元,修建柏油路3.4公里,安装路灯65盏,修建辅路4公里、修建田间路6公里,修建围墙2000延长米,砌边沟1800延长米,修建公厕10处,植树5000多株,绿化草坪1000平方米。当你来到红星村看到一条条红色路,一排排仿古围墙,一盏盏闪烁路灯,一幢幢宽敞砖房,都见证了村官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诺言。
让群众办事不犯难
看到了村民在生产活动环节中有很多困难,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很难克服。红星村党支部针对问题坐下研究,认真谋划,精心部署,从服务百姓解决难题入手,帮助村民架起致富桥梁。一天早上,红星村委会门前人头攒动,两辆装着棚膜的大货车并排停靠在村委会门口,村委会副主任郭永君站在车上,拿着账本,正在给村民发放棚膜,忙得不亦乐乎。负责治安的党员史文星老早来到村里帮助维护秩序,卸地膜,累得满头是汗,几天来,郭永君和史文兴一直忙着村里采购棚膜的事,对他俩的服务村民可满意了。村民张大嫂笑着对大伙说:“这农膜太便宜了,一吨才1500多元,自己去市场买,最便宜也得1600多元,质量还不如这个好。这一项就为全村老百姓节省10000多元。”统一购买的起因,是村民李全由于购买了假芹菜子,大棚里长出来的芹菜像香一样细,还不长叶,一次就损失近3000元。这件事情给支部提了醒,他们意识到服务势在必行,村里马上成立了购买农资的服务组,每到春季,就义务帮助村民购买棚膜、地膜、农药、种子和各种肥料,为村民统一采购农资已经有10多年了,村民亲切的称呼农资服务组是“优廉采购团”。今年开春时,村民高金凤因缺少建棚流动资金,去信用社办贷款没贷下来,高金凤回来找到郭永君,向他说明情况,郭永君得知是因为她家房子没有房照,办不了抵押贷款。郭永君二话没说,马上与农村信用社联系,自己为郭金凤提供担保,帮她贷款20000元,解了燃眉之急。她激动地握着郭副主任的手说:“有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村干部,是咱村百姓的福气啊!”在短短的五天里,他为70户村民办理了贷款,贷款金额达210多万元。这些年,郭永君为20多户村民担过保,担保金额达到50多万元,他还自掏腰包20000多元资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他成了村里的“编外信用社”。几年来,村干部走访300多农户,和村民谈心800多人次,提供致富信息600多条,为村民购买棚膜500多吨,帮助村民贷款3000余万元,打机电井61眼,培训村民3000多人次,建沼气池350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
我们采访就要结束了,在一家农户的大棚里,我们见到刚从寿光取经回来的党总支书记刘世林,正在指导村民如何种好反季节特菜,我们让他介绍一下经验,他笑着说:“要说是有经验,就是上级党委的支持和各部门的关心。”今年他们承诺的成立花卉合作社、修建小学的红砖路、帮助15户村民异地搬迁创业、投入6万元维修机电井等10件实事都完成了任务。
一组组数字,一句句沉甸甸的誓言塑造了党员的形象;一个个故事,一曲曲难忘的赞歌表现了村官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