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经典风景夏日野餐带来环保新课题
2008-09-14 07:47:5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薛明 慕海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4日讯 随着天气转凉,哈尔滨告别了丰富多彩的夏季,而许多市民却还沉浸在夏日野餐的惬意回忆中。

  说到野餐,哈尔滨人对它情有独钟。从有计划、有准备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烧烤聚会,到临时起意一根红肠、一瓶啤酒在松花江边的自斟自饮,这种把饮食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哈尔滨人的野餐习俗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在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和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下,哈尔滨人逐渐形成了以野餐为主的野游习俗。这个如今已经成为哈尔滨人春、夏、秋三季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在历经了百年的演变之后,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的习俗。上到耄耋老者,下至襁褓婴儿,几乎没有没享受过野餐乐趣的,它成为夏季哈尔滨沿江一带独特的风景线。

  百年演变,野餐由少数贵族走向大众

  在哈尔滨的老照片中,不难看出野餐这一习俗由贵族到平民化的演变历程。松花江畔闻名中外的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当年就是隶属于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始建于1912年的船形建筑就是当年俄罗斯贵族消遣、娱乐的场所。这座俄式建筑中当时给人们的最深印象就是,餐厅开在室外的平台上,当年的白俄贵族们可以在这里吹着凉风,呼吸着温润的空气,品尝着啤酒。到了上世纪50年代,当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已经被这种来自异域的野餐习俗“熏陶”了几十年的哈尔滨人自然而然地沿袭了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哈尔滨人,都会有这样的深刻记忆:在浪漫的太阳岛上,找一块空地儿,铺一块塑料布,摆上面包、红肠、啤酒,全家人或朋友同事席地而坐,把酒言欢,其乐融融,这是他们对太阳岛、对夏日生活、对年轻岁月最美好的回忆。现在回想起那时的岁月,已过六旬的老人陈大妈说:“那时一只烧鸡坐在家里吃和拿到江北去吃,就是两个味儿。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太阳岛被那首歌唱得全国闻名,每年夏天带着老人和孩子到太阳岛去野游,那是暑期里的‘规定动作’。”

  野餐一度“断档”,近年高调回归

  当哈尔滨餐饮业发展到街头巷尾大小餐馆遍地开花之时,对野餐习俗也形成了冲击———聚餐,再也不用大老远地跑到江边去“风餐露宿”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间,沐浴在改革春风下而蓬勃发展的餐饮业,给哈尔滨人提供了各种档次的室内聚餐的场所,同时生活好了、钱包鼓了的哈尔滨人也开始觉得“下馆子”吃饭比起先前的野餐更有面子。于是,曾经风靡一时的野餐在人们的生活里变得无足轻重了,这个有着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的野餐习俗出现了“断档”风波。

  但是一种习俗的延续,并不会因为某种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彻底改变。虽然在聚餐形式上经历了“断档”,但哈尔滨人的“野餐情节”却依旧在骨子中沿袭。当人们开始逐渐从改革、致富之初的盲目享乐中走出的时候,哈尔滨人惊愕地发现原来曾一度被自己抛弃,误认为是原始和低档的习俗,恰恰却是当今最时尚、最亲近自然、最健康、最和谐的形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哈尔滨人改变了脚步的方向,从水泥森林中走出,奔向久违了的大自然。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在悄然地变化着,从城市公园到湿地园林、从街边绿化到小区整治,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而与这种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最契合的聚餐方式,当然要属那久违了的“野餐”,于是野餐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市民的身边。

  野餐风俗回归,不是退化而是进化

  哈尔滨人野餐习俗的回归和重兴,并非生活质量的“退化”。在离开高档酒店和高档服务,重归自然之后,哈尔滨人野餐的品质也随之有了一个飞跃。在充分地体现“回归”特性的当代野餐中,“自己动手”令大多数野餐者乐此不疲,而自家车饱有率的上升、户外用品的种类和专业化程度的日益增加,大大加速了哈尔滨人“野时代”的到来。为迎合当代哈尔滨人追求的“野味”浓郁的周末,许多商家煞费苦心。一家专营汽车配套装备的专卖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每到野餐、野游季节,店里一些专供汽车在野外使用的小东西特别好卖,像野外烧烤台、简易帐篷、情侣折叠座椅等,一天可以卖出好多套。此外,小型烧烤架、袋装碳、小型烤网或锡箔……这些都是野餐烧烤必不可少的装备,按照说明书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另外,现在户外运动俱乐部一般备有丁烷气罐、野炊炉等较为专业的野餐装备。在傲古雅户外用品商店记者看到,这野炊炉的外层不仅配有耐热层,还可非常精细地调节火力的大小,烧开一升水只需要4分钟。曾经红火一时的野餐,经历了一度的黯然失色后,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准的进一步提高,随着户外用品专业化程度的加速,又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复苏。

  野餐复兴,也带来环保新课题

  在野餐习俗全面复兴的今天,人们在尽情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在对身边的环境进行着无情的破坏,“野餐后遗症”是哈尔滨市的环卫工人给野餐垃圾起的“别名”。在顾乡公园里工作的清洁工人魏大叔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到了野餐季节,公园里的卫生就让人头疼。每到周末,野餐者留下的饮料瓶、餐巾纸、鸡骨头便地都是,有时他在市民野餐中途就要去清理一次,但这样常常令人家很反感,总是被委婉地告知:“等我们走了你再来。”

  松北区哈尔滨市政府到世茂滨江新城中间有一片空地,被称作前进滩。经过改造,滩涂上栽满了喜水的柳树,已经成为茂密的小树林,这里如今已经成为哈尔滨市民野餐的好地方。可每天周末假日小树林在迎接着前来野餐休闲的市民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市民们对它的“蹂躏”。地上随处可见沾满油污的废纸、瓶盖、餐盒、餐具及各种食品的包装袋,烧烤留下的木炭残灰、吃剩下的肉串,甚至还有啤酒瓶碎片。

  喜欢野餐的于先生每次购买野餐用品时,都不忘在超市里买一卷垃圾袋。他说:“其实保持卫生很简单,多准备点袋就行了。结束时大人孩子一起来个扫除,即让野餐有了完美的结局,又让环境得到保护,还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好习惯,何乐不为?”同于先生一样,史女士的“野餐帮”里,每次结束都由孩子们负责捡垃圾,史女士说,现在可供人们野餐的环境已经不多了,如果再这么毫无顾及地破坏下去,那么有朝一日野餐就要在自家阳台上进行。

  打造一条产业链,创一张城市名片

  野餐在哈尔滨已经成为上到耄耋老者,下到襁褓婴儿都参与的“全民行动”。于是有市民在网上发起了创办“野餐节”,把野餐成为如同哈尔滨的冰雪、音乐、啤酒一样的另一张城市名片。“野餐节”的设想在互联网上受到了追棒。可细心的市民发现虽然野餐已经大众化,但是与之配套的野餐服务项目却几乎空白,其发展已经大大落后于市场的需求。

  目前市民的野餐正在走着“完全自助”的道路,虽然“自己动手”是很多野餐者所追求的乐趣,但是据网上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处在“完全自助”现状的野餐者而言,并不满意。“我们对‘自己动手’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到烧烤阶段,而先期的准备却让我们非常挠头。我们需要加工成半成品的烧烤食品,希望能有规划好的野餐用地,让野餐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野餐爱好者小林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市民的野餐项目大都是自己选址,哈尔滨的江畔、公园、园林、湿地都没有给野餐者做过规划。而与之配套的公厕的设立、垃圾处理和生活用水的提供更是一片空白。据调查,厕所、水、垃圾处理是目前让野餐市民最为头疼的三大难题。水要自己背来,垃圾要自己带走,至于厕所问题,那真是背不来也带不走,只能……“如果在适合市民野餐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建设,给市民提供这些必须的设置,那么在百姓享受亲近自然的同时,环境也会被保护,两全其美。”市民郭先生建议:“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有着百年历史的野餐习俗产业化,如果设置了野餐区,那么还应该有其他的配套服务,比如烧烤工具的出租,喜欢自己动手烧烤的市民只要带着半成品食品来就可以了,甚至这些半成品也可以就地买到,还可以大大减轻装备的重量,给无车族带来方便。再比如设置一些野外游艺项目,让野餐的内容更丰富。还可以让野餐参与到哈尔滨市旅游市场之中,对于外来的游客,某一天的某一个项目就是自助烧烤,即增加了乐趣,也让‘团餐’花样翻新。”

  而市民高先生说:“我在加拿大留学了几年,那里的公园设立了烧烤区域,想进行烧烤派对的话,你只要预订就可以了,管理部门甚至将烧烤用的木炭都放在炉灶内了,十分的方便、舒适,我想政府的管理部门应该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让哈尔滨的野餐文化走到一个新高度。”

  毋庸置疑,野餐这种哈尔滨人自发的群众性活动,已经发展为一个可以展示城市饮食、休闲娱乐和文化魅力的载体,我们的城市也需要这样的载体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让这载体进一步发展、让野餐这个习俗真正成为哈尔滨的另一张城市名片,已经成为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侯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