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城市玩家:定格、夜爬、刷街取代饭局KTV
2008-09-14 10:04:3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贾大雷 薛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4日讯 今夏都市青年的最爱,不再是饭局、KTV、羽毛球这些老玩意儿,而是定格、夜爬、刷街、定向这些时髦又有新意的“集体热闹”。事实上,涵盖了圈子游戏、展览、演出、郊游、购物、下馆子、新式运动等休闲方式的玩乐方案,表达出哈尔滨年轻人今夏的玩乐兴奋点,呈现出时下年轻人的最新兴趣点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个性。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圈子,每个圈子也会贴上自己的标签———我是公益派、你是文艺派、他是夜动物派,于是我们通过圈子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坐标。

  城市玩乐分子新主张

  在城市休闲活动中,有新意、有组织、有创意的集体“抱团”活动显然成为这一季哈尔滨年轻人心目中的大爱:从拉风酷玩意的各项活动中,我们大概可以窥见哈尔滨年轻人对潮流的敏感度。没有常规的健身馆和游泳池,这里集合了一批足够新鲜好玩的活动场所;包括击剑、潜水等小众分子的热爱基地;跑酷,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时尚运动之一,无论是定格、夜爬、暴走二环、轮滑刷街……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核心爱好者,你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加入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都是由网友自发组织的抱团活动,看来,找到组织、找到圈子,大家凑在一起high成为年轻人玩乐新主张之一。

  创意优先,爱冒险的活动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定格”这个国内最早在西安发起的活动,火烧火燎地蔓延到哈尔滨:有人骂它,骂它的无聊和傻气;有人爱它,爱它的创意和勇气。玩创意、玩冒险,不论在线上、线下都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热门网站豆瓣,不停地有人发布好玩的活动,“假装情侣版”、“人人都是大富翁限量版角色扮演主题活动”,靠着出奇的点子总是能招呼一大队人马加入,创意在网友自发组织的活动中被出色实现。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一个平常的角度看,相对于旅游和下馆子,去看演出和展览似乎是偏小众的活动。另外一个更让人吃惊的说法是,现在年轻人对展览的兴趣跟对电影的兴趣一样。但细想一下,其中也自有玄妙。目前展览的消费门槛最低,大部分展览是免费的,艺术馆的展览一般票价也不会超过50块钱,而现在美术馆里的展览也奔着流行化、内容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向开展,因此颇有人气。

  剑走偏锋的时尚艺术

  在网站做编辑的何文看来,今年最火的文艺活动是独立音乐、小剧场里的话剧表演、各种文艺展览,“文艺的东西已经不那么边缘化了,已经成了一种年轻人和朋友们聚会的另外一种形式。”

  何文自己也是个文艺活动的热衷者,“展览和演出、小众电影是我的最爱,我每个月都会看几场话剧,甚至也会跑到上海去听林肯公园的演唱会。”

  “你参加什么活动,就标志着你是什么样的人。”文艺范就是何文的标签,他的同事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喜欢泡吧的就是夜动物,喜欢扫街的就是生活派。“其实活动就是一张自己的名片,而且我们会通过长期参加某一类的活动来强化自己的名片。”

  “你看看网上,基本上是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圈子里去做固定的活动,有时候参加这项活动的人就肯定不会去参加那项活动。”何文自己,就绝对不会去参加酒吧的夜派对,“我从来没去过夜店,而且很抵触去夜店。夜动物整个人群的交流方式、活动环境,跟文艺生活圈子是完全不同的。反过来说,喜欢夜生活的人,文艺性就会差一些。”

  每次活动都是集体表演

  有创意的集体活动,尤其是定格,绝对是今夏年轻人的最爱。关波组织的两次定格,一次在愚人节定格,一次是在奥运开幕式前搞了场“面具定格”。

  “这种好玩的、集体性的活动,很受年轻人欢迎。来参加的人比我预期的多多了!愚人节的定格在半个月内就召集了100人左右,面具定格在一周内也有100多个人来参加。”跟记者说起他组织的两次定格,关波一副很陶醉其中的表情。

  “发起定格一定要有主题,这个主题就会给定格一个文化意义,大家不会觉得它很无聊。”关波组织的定格主题都很巧妙,愚人节当天的定格本身就有了“愚人”一把的意思;那场面具定格,则是关波为一个展览策划的开展活动,100多号人每人在现场给白色面具涂鸦,然后戴着自己的面具统一定格,定格完毕后,把大家创作的面具汇集在一起做成了一个面具展,“参加定格的人也成了参加展览的人,这就挺有意思的。”关波说。

  “每次定格完了,在网上就会形成两派:一派人觉得特好,特有创意,另一派人就觉得特傻特无聊。”关波说去组织和参加定格,“乐趣就在于能够挑战自己,比如每次定格都是一场表演,这是个集体表演的机会。”

  喜欢的游戏一直玩下去

  未来人们的休闲活动将流向何处?年轻人的兴趣点将会在什么地方聚焦?哈尔滨社会科学院专门研究文化休闲的孙教授,帮我们前瞻一下玩乐潮流的新趋向。他认为,今后人们的休闲方式会有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像现在就有些人用自己几乎全部的个人时间做志愿者,或者一放假就去背包旅游,这种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他们几乎是唯一的休闲方式。当然,以前年轻人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休闲活动偏传统,而现在我们能够获得大量的活动资源,有创意的活动也多了。这说明大家有了更多的需求,当然也就有了更多的活动。其实在西方年轻人有很多的活动方式,因为他们对街头的活动限制更少一点,现在咱们国家也是朝这个趋势发展,所以咱们的街头活动在大城市也开始开展。

  有创意的活动将会成为今后休闲活动的主流呢?他认为,那倒不一定,首先“主流”这个概念看你怎么理解,比如从事的艺术家的多少,社会认可度,参与人数,还有社会反响。如果从参与人数的角度说,这些小众的娱乐方式,比如街头定格、快闪,永远不可能有像看电影那么多的人追捧。但是它受欢迎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大家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原先我们可能只能去看电影,而现在,大家的选择就很多了,这种去中心化并不是坏事。现在所谓的小众娱乐项目纯粹是年轻人的自娱自乐,不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张显个性,他们可能自己玩,或者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玩就已经够了。比如一些人并不理解小剧场话剧,但觉得很新潮很时尚,所以也要去看,去看了他们会有参与感。但是,那些坚持下来长时间对某一种活动感兴趣的人,多半是因为对这种活动真心地喜爱。我认为今后人们的休闲方式会有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像现在就有些人用自己几乎全部的个人时间到某个基金会做志愿者,或者一放假就去背包旅游,这种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是唯一的休闲方式,甚至是自我实现的另外一种途径。有些人为了炫酷去参加一些小众的娱乐活动,有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最喜欢的“那一种”娱乐活动,一旦他们找到了,应该也会对它产生比较大的热情,并且持续的时间也会相对更长。“追时髦”毕竟不是一种爱好。

  实际上,目前人们的心理需求正呈现“分众化、碎片化”的势态下,年轻人的休闲活动也奔着小众化的方向发展,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则尤为明显。一、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等消费。比如文化旅游就是一种体验性旅游,也就是旅行社安排更多的参与性活动,比如“到农民家里体验田园生活”、“像职业探险家一样穿越西部无人区”等等,与名目繁多的观光旅游相比,这种体验式旅游则在乎一种生活方式的互动。还比如其他的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活动会更受欢迎,比如像葡萄园这样的主题活动,在哈尔滨落户第一年,游客量不少。还有小剧场话剧,也是因为跟观众的互动性强而日渐火爆。二、制造快乐的数字娱乐消费。比如数字音乐、网络游戏、交互电视,陆续开发的新式娱乐产品。三、表明身份的象征性消费。时下年轻人消费一个东西不是为了使用和实用价值,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换句话说,现在的年轻人参加一个休闲活动,有可能是在给自己的身份贴标签。有标签和象征价值的娱乐活动更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也更容易形成圈子,找到组织、找到身份。他参加的一项活动是属于一个圈子的活动,如果这个圈子受关注,那么他个人也会感觉到受关注。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