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俄国驻哈总领馆的“新叙事”——校史博物馆
2008-09-14 15:14:3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王晓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第一批毕业生的合影。

  原俄国驻哈总领事馆旧址。

  东北网9月14日讯 哈市南岗区公司街与联发街的拐角处,有一处被哈尔滨市规划局定为一级保护建筑的米黄色老楼,这里曾是俄国驻哈总领事馆的旧址。1920年,原俄国驻哈总领事馆关闭。同年10月,哈尔滨华俄工业学校(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此开办。10日记者采访时,筹建中的哈工大校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在这座老楼里办公。

  上世纪二十年代:学生毕业就是工程师

  已经退休的马洪舒老师在2000年,曾编写过哈工大的校史。据他介绍,学校初建时名为哈尔滨华俄工业学校,规模并不大,设有电气机械和铁路建筑两个专业。第一年招生时共有214名学生报考,经过严格考试,首批只录取了103名学生。

  据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延年介绍,学校首批录取的学生中,中国学生只有7名。当年学校一律采用俄语授课,无固定教材,学生听课必须记笔记,学校教学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出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广博实践经验、全面发展的工程师,以便他们在取得文凭后能够在重要岗位上工作。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还设立了奖学金,每年共有5个名额,获得奖学金的学生除去自己的花销还可以补贴家用。因为哈尔滨华俄工业学校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哈尔滨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学生毕业后都是令人眼热的工程师,所以学校当年的人气非常旺。

  治学严谨首批学生仅50%毕业

  刘延年说,那时学生的课外生活极其丰富。假期里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中东铁路去实习,学生除了要扎实系统地掌握工程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系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们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听各种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晚会、舞会等。

  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考试要求特别严格。学校实行学分制,一个学年内,如果学生有三科不及格,要留级;两科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后的学生仍有一科不及格也要留级,毕业时要经过笔试和论文答辩。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记载,1924年至1925年,首批录取了两个专业103名学生,只毕业了52人,毕业率仅为50%,除了少数学生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中途退学,其他学生都是由于学业不精,所以学校只发给结业证书,不授予工程师的称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优秀学生辈出

  刘延年说,1928年后,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别区领导,校名也改为东省特别区工业大学,但这一时期学校仍用俄语教学。同年10月又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张学良出任学校管理委员会委员长;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为校长,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人校长。

  1932年哈尔滨沦陷,到了193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完全被日本人控制并改用日语教学。这时期的学生哪国的都有,但中国学生学习刻苦却是出了名的。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记载,在1942年第一学期考试中,6个学科的第一名竟有4名是中国学生,就连日本教师也常常称赞中国学生学习刻苦。

  交相同伙食费待遇却不同

  马洪舒老师说,学校实行日语教学后,学生在待遇上差距很大。比如: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们在一个食堂就餐。虽说每人都交相同的伙食费,但在伙食供给上却差异很大,中国学生受到歧视。日本学生吃大米饭,每人一碗。中国学生却以高粱米或玉米为主,虽然每顿也是一碗,但因为是稀饭,学生们经常是当时感觉饱了,可一会儿就饿了。而在菜的供应上,日本、朝鲜学生有煎炒烹炸,或有鱼有肉每顿不同,而中国学生的菜是大锅菜,没有多少油水,经常是清水煮白菜、土豆等。学校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严重伤害了中国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学生中一些思想先进分子纷纷参加到地下抗日斗争中。这期间,哈工大共有28名学生被捕,其中共产党员6名、共青团员2名,进步的青年学生20名。共有1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还珍藏着哈工大学生苏丕承、王益升、李廷魁、胡振铎、张正伦五位烈士的图章等遗物。

  “八百壮士”曾成哈工大教师代名词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有关方面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北京以外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1949年,中国政府准备接管哈工大时,学校中大部分教师是外国人,仅有中国教师24人。而到了1957年,中国教师人数增加到800人左右,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这一时期也是哈工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并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

  被哈工大人称为“老土木楼”

  10日,记者来到原俄国驻哈总领事馆的旧址时,正好是雨过天晴。从一学生公寓进入院里,远远就望到老楼的风采。哥特式的浮雕、米黄色的楼体……这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无处不在诉说着它的欧式建筑风情。

  走进楼内,内部正在进行恢复原貌的修缮工作,高大的举架、黑铁艺的古朴楼梯,让走进它的人都感受到了庄严和厚重。当记者表明来意,说想采访这座老楼的故事时,哈工大校史博物馆的馆长任晓萍说:“你想了解老土木楼呀!”这时,记者才知道它还被称为“老土木楼”。

  据了解,几十年来,哈工大人一直把被西大直街、公司街、联发街和海城街环抱着的建筑物称作“土木楼”。 “土木楼”在公司街一侧的建筑——原俄国驻哈总领事馆的旧址是哈工大1920年建校时最早的校址,因此被称为“老土木楼”。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