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伍连德博士塑像。 |
东北网9月14日讯 “参与创建伍连德纪念馆,是我晚年最大的心愿。”8日,坐落在哈市道外区保障街130号的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开馆。距开馆仪式还有一个多小时,一位耄耋老人就早早地来到这里,深情地凝望着坐落在纪念馆前方的伍连德博士铜像。这位老人叫傅世英,是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著名心内科专家,今年已经89岁了。
“我这一生注定要受到伍连德博士精神的激励,被其感动,并在耄耋之年为其奔走、呼喊。”
从1995年到2008年期间,为了保护这处旧址,傅世英老人和29名老专家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使伍连德纪念馆现于世人面前,让这位尘封了几十年的伟大人物的崇高精神,在他奋斗的地方弘扬光大,使伍连德这位医学先驱传奇的一生和不平凡的故事得以重现。
在修建这个纪念馆的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和曲折经历……
初知伍连德
傅世英在教会学校盛京医大求学时,刚20出头的他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了在中国东北这块土地上,有一位全球著名的防疫专家伍连德博士。老师对伍连德博士的高度赞扬给傅世英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的傅世英怎么也没想到,在他的晚年,竟然又会与伍连德博士“不期而遇”,并走进了伍连德的精神世界。
1945年,傅世英来到哈尔滨,在基督教教会的普渡医院从医。1952年,他从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完后又回到哈尔滨,进入伍连德博士创办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从教。傅世英回忆说,这段期间,他对伍连德博士的了解仍是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印象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似乎渐渐失去了对伍连德博士的记忆”。
伍连德博士再次出现在傅世英的记忆中是1995年6月8日“纪念伍连德博士及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会上,他从各个方面回顾、追忆和论述中了解到伍连德博士在创立中华医学会、收回我国检疫主权、消灭鼠疫和编写中国医学史等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应邀出席会议的伍连德博士的女儿、侨居新加坡的伍玉玲博士在会后特意来到她父亲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也是她的出生地——哈尔滨。参观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道外区保障街的东北三省防疫处旧址。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的傅世英代表省政协接待了伍玉玲博士,伍玉玲将她亲手编辑、出版的画册《回忆伍连德博士——鼠疫斗士》送给傅世英老人。
从模糊到景仰
晚年为其奔走呼喊
傅世英老人认真翻阅了这本画册,一个令人崇敬的高大形象展现在傅世英老人的眼前。画册中一桩桩鲜活的事例、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再现了伍连德博士在中国的30年中,如何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不遗余力地为促进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立下的不朽功勋……伍连德博士在中国和世界现代医学史上的地位、突出的贡献,以及他伟大的爱国情怀,使傅世英深受感动。“伍连德博士的事迹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伍连德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高大。”傅世英说。
傅世英老人说,“对伍连德了解愈深,就愈崇敬”,一种使命感也油然而生——一定要为伍连德博士建一座纪念馆。
10日,记者在傅世英老人的办公室也见到了伍玉玲送给他的那本画册。这本画册印刷十分精美考究,共185页,收入照片310幅,其中213幅为伍连德博士在祖国办医院、防疫、检疫等活动的内容。傅世英老人告诉记者,在他与伍玉玲的交谈中得知伍连德博士喜欢摄影,画册中大部分照片都是伍连德博士亲手拍摄的,并在每张照片的背后标上详细的照片说明,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素材。
此后,傅世英老师在张本和姒元翼(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已去世)处得到了更多的有关伍连德博士的传记和史料,了解了伍连德博士不平凡的人生。
旧址沦为危房
1995年,伍玉玲女士与女儿台艾伦专程来到东北三省防疫处旧址参观,时任哈医大医史学教研室主任、省医史学会主任委员的徐维廉教授陪同其参观,“那天的情景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至今还历历在目”。
徐维廉说,那天,道外区保障街130号的东北三省防疫处旧址前一片荒凉,空空的小楼十分破败,窗玻璃都碎了。推开虚掩的房门里面漆黑一片,隐约可见里面堆满了杂物,地下室中还冒着污水。伍玉玲与女儿在楼外边深深地鞠了一躬后,指着对面的小楼说:“我就出生在这栋楼的三楼。”
1998年,傅世英与哈医大的医学专家傅有铎(已去世)来到保障街130号,此时,东北防疫管理处旧址已经变成校办工厂。眼前的景象更加破败不堪,傅世英老人还得知了更令他震惊的消息,这处旧址已经被列入危房很快就要被拆除。
29人联名建议:
危房命运转变
东北三省防疫管理处旧址破败的一幕,让傅世英老人的心中十分沉重,也更坚定了他把宣传伍连德精神、保护旧址作为晚年工作的信念。不仅傅世英一人,傅有铎、郑方等多名医学、医史专家们也纷纷加入其中。1998年4月,张本教授、傅世英等29位知名的专家、学者联名向哈尔滨市市长和市文化局递交了“建立防疫泰斗伍连德纪念馆的建议书”。
哈尔滨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把建议书报给时任哈尔滨市市长曹广亮,曹市长做出批示,让哈尔滨市文化局派人到伍连德博士在哈尔滨工作过的东北三省防疫处旧址进行了调查工作。
这是一个别具历史意义的重大发现——对伍连德博士的发现无异于在城市历史的“挖掘”中淘到了一个“金矿”。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这样的“金矿”,更需要那些执着、坚韧的“挖掘”者,一如“发现伍连德”过程中傅世英等几十位专家、学者的四方奔走和不懈呼吁……
|
||
|
调查结果是,东三省防疫处有两幢建筑旧址在道外区保障街。 一幢是原滨江医院,建筑时间为1922年;一幢为原管理处和鼠疫研究所,建筑时间在1926年以前。两幢建筑都是俄罗斯建筑风格。
建议书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获得了当年人民建议特等奖,旧址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底,东三省防疫处两幢建筑旧址被哈尔滨市政府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月10日,黑龙江省政府又将旧址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挂牌保护。
原准备拆除的危房被列为文物保护建筑,伍连德纪念馆的筹建工作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八旬老人远赴新加坡
“寻找”伍连德
2004年10月22日,傅世英到泰国曼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后,于25日飞抵新加坡专程会见伍玉玲女士。傅世英老人回忆说,伍玉玲女士邀请傅世英到她家中作客。
傅世英介绍说,伍玉玲的住宅是一幢简朴的两层小楼,她自己独自一人居住。一进门迎面就看到伍连德博士的半身铜像和大幅特写照片。二楼还珍藏有很多伍连德博士的资料,伍玉玲女士还破例请傅世英进入了她在二楼的卧室,卧室中有一块雕刻精美的木匾,居中上方是象牙雕刻而成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两侧分别题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
伍玉玲女士向傅世英介绍了这块匾极不寻常的来历,原来这块匾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于1926年赠送给伍连德博士的。
傅世英说:“伍玉玲女士的住宅就像一个小型的伍连德博士纪念馆,充满了怀旧气氛——处处都摆放着有关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书籍、照片、文物以及赠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伍连德博士的故事。”
傅世英向伍玉玲女士说明了哈医大筹建“伍连德纪念馆”的想法,并请她担任馆长。伍玉玲听后非常高兴,表示要为“伍连德纪念馆”捐献文物,但担任馆长一事她推辞了。
有了伍玉玲的肯定,傅世英十分欣喜。29日,傅世英乘车来到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伍连德曾在马来西亚国立医学研究所工作过,研究所图书馆收藏了伍连德博士的数百张照片。
据记载,伍连德博士在这个研究所中度过的时间是1903年至1904年期间,仅一年,时间虽短,但却一直受到研究所的高度尊敬和怀念,这一点从该研究所的史志对伍连德博士记载和评价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这,傅世英老人不无感慨地说,伍连德博士28岁回国,58岁返回马来西亚,这期间的30年是他人生的巅峰期和黄金期,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国家,其中最多的时间还是在东北。然而,他为之奉献的地方,很多人却连他的名字都不记得。傅世英说,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伍连德的名气、地位以及受尊敬的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国内。
新加坡和吉隆坡之行,使伍连德博士在傅世英心中的形象由最初的模糊开始变得清晰并鲜活起来。
“不该遗忘的国士”
2004年6月,哈医大决定由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承担建立“伍连德纪念馆”的重任。哈医大一院出资1000万元承办伍连德纪念馆,傅世英任名誉理事长。
同年年底,傅世英在新加坡见过伍玉玲回国后,开始了伍连德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并很快制定了“伍连德纪念馆”建馆方案,方案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
然而,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现实困难仍层出不穷。
2006年,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委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同志主持召开了有关伍连德纪念馆建设的协调会,道外区、哈市教育局、哈市卫生局,哈医大一院等多家单位参加,经大家讨论后,伍连德纪念馆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初一期工程即纪念馆小楼的修缮工程顺利完工。
在采访中,傅世英老人满怀感激地提到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
在筹建伍连德纪念馆的过程中,年逾八旬的傅世英与医史学、医学专家们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困难,“在筹建过程中,杜书记对纪念馆筹建这件事的推动力是最大的。”傅世英老人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公务繁忙的市委书记,这很难能可贵”。
2006年9月8日,在哈医大80年校庆同时,举行了伍连德纪念馆的奠基典礼。在典礼上,杜宇新在讲话中说道:“建立伍连德纪念馆,是对伍连德博士永久纪念的最好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立伍连德纪念馆是有益于社会之举。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各界都要大力支持建馆工作,为建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伍连德博士纪念馆的早日建成而共同努力。”
2007年7月17日,杜宇新还在哈尔滨日报发表了名为《不该遗忘的国士》一文。文中写道:“若不是去年原省政协副主席、著名心内专家傅世英老前辈和我谈起伍连德,自己真的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孤陋寡闻。在详读了关于伍连德的各种书籍后,促使我产生一种将他介绍给大家的冲动”。文章最后写道:“一个城市,也和一个人一样,有许多事情难免被遗忘。但对有些事情,我们应当刻骨铭心,永志不忘!让我们和我们的城市永远铭记他吧!伍连德,一个盖世无双的‘国士’,一个大写的人。”
布展:要有伍连德的精神
纪念馆工程完工后,进入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布展阶段。“布展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项赋有人文精神的事业,否则就无法呈现出伍连德博士的伟大精神。”哈尔滨医科大学宣传部长李炳明告诉记者,为了将伍连德纪念馆布置得有层次、有内涵,弘扬伍连德博士的“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傅世英老人和相关工作人员曾多次到各地纪念馆“取经”,在对纪念馆的布展有了初步的设想和感观认识后,开始对布展公司进行招标。
“我们把伍连德博士的所有资料发给参与竞标的三家公司,让他们去感知伍连德博士的精神世界。”李炳明说,傅世英对三家参加竞标的布展公司要求相当“苛刻”——价位要低、品味要高,更要能展现出伍连德博士其仁爱、博大的精神。经过半年多的考核,世纪金源广告装饰工程公司被选中。
“我们公司这次是头一回破例接了这个赚钱又少又累人的活儿。”金源公司经理齐晓燕这样说道,在通读了伍连德博士资料后,大家认识到,这项工程与普通装饰工程不一样,这项工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以及历史的复原,更是一份无比荣耀的事业。因为这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诸多的感动。
在准备展品时,大家发现画册中有一件非常精美的壁挂。这件壁挂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和不寻常的来历。伍连德在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留学期间,他的母亲把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汇聚到指尖,按照剑桥信封上学院标识的样式亲手制作了一面用细小的珍珠和宝石织成的壁挂,把其中原有的英国狮换成了东方舞狮图案,鼓励儿子奋发学习。
伍连德把它挂在自己的床头,枕着对母亲的思念入眠。据伍玉玲女士讲,这件壁挂原样已经流失了,剑桥大学正在全球征集这面由东方母亲手织的、饱含东方韵味的特殊校徽。正是因为这件壁挂的特殊性,傅世英提出:想方设法要让这幅壁挂“再现”。
这件壁挂在仿制过程中,费劲周折。最开始,傅世英老人亲自带着画册,多次到道外区景阳街上的一些文教商业区找人来仿制。“工艺太精细了、颜色太丰富了、太复杂了……”很多刺绣工人看过图片后,都表示很难仿制出来。
最后,这件壁挂的仿制任务交给了布展公司。该公司经理齐晓燕说,尽管仿制展品并不是我们的工作范畴,但大家都把这次布展当成了一项事业和荣誉,于是撒开大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大约在网上找了几十家刺绣公司,终于在沈阳找到一家公司同意承制,当得知只做一件时,又不愿意接这个活儿了。于是,工作人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反复向对方讲了伍连德博士的事迹,感动并说服了对方。由于画册中的图片说明都是英文,为了真实地再现壁挂,经过仔细翻译最终确定了这幅壁挂的尺寸,双方又三易稿件,确定了最后样本。然后又经过电脑和人工结合式的刺绣,这幅宝贵的壁挂终于得以再现。
“还有一件来之不易的仿制展品,就是伍连德博士最喜爱的博士服。”在伍玉玲赠送给傅世英的画册中对博士服有着这样的记载:“在国际、国内一些重要场合,伍连德博士均着剑桥大学博士服。他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人很聪明,有智慧,一样能够站在科学和知识前沿”。
因此,令伍连德博士引以为荣的博士服也是必须要再现的重要展品之一。仅仅根据画册中的图片来重做远远不够,傅世英老人也拿出自己的博士服并找出了大量的资料片,大家商讨多次确定了博士服的样式。在寻找制作厂家时,也是历经周折甚至“连蒙带骗”。
“制作完这件博士服,我把朋友都连累了。”齐晓燕说,她是通过一位朋友找到了制作博士服的厂家,吸取了之前的厂家因为只做一件而不同意制作的教训,她骗对方说,先做一件样品,以后要大量制作。对方不情愿地答应了,做成后大家又发现颜色不对,结果不得不央求对方重改颜色再做一件。
“布展过程就像一场‘战斗’。”齐晓燕说。伍连德博士常说,“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国家,我在给中国做事”,所以布展过程虽然艰难,齐晓燕和她的员工们仍很欣慰,“大家都被伍连德的精神所感动着,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
开馆前,再次远赴新加坡
为了高标准布置伍连德纪念馆,2007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再次派出校宣传部长李炳明和医大一院原两办主任王培军前往新加坡向伍玉玲女士征集意见和文物,并去吉隆坡和槟榔屿等地了解伍连德博士当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
在访问中,伍玉玲女士表示,她盼望着伍连德博士纪念馆早日建成,并郑重地将准备好的一批珍贵的图书、文物捐献给“伍连德博士纪念馆”。其中有弥足珍贵的史料《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未》影印件、《清未东北地区爆发鼠疫资料》(上、下)、对联两幅、贺杖四幅和《共戴薪传——星老留念》一册。伍玉玲女士还代其弟弟捐赠了五枚勋章和纪念章。
伍玉玲女士说,父亲伍连德博士一生荣获了几十枚勋章、纪念章,其中11枚最为珍贵,如今多数已经散失。这5枚奖章、纪念章概括地反映了伍连德博士各个阶段取得的突出业绩。
结束对伍玉玲女士的访问,李炳明和王培军又直飞马来西亚,寻访伍连德博士在那里留下的遗迹。因为伍连德博士在马来西亚留下了他一生主要的生活轨迹,他曾经在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居住过。在槟城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是伍连德博士展翅高飞的地方。
大英义学纪念室中央设一组展柜,其中一个集中陈列着伍连德博士的十七部著作,虽已陈旧,但仍被作为珍品收藏。访问中,一些在教室、走廊穿绿色校服的华人、马来学生引起了两人的注意,这些学生校服的背面都印有英文“WU LIEN TEH”(伍连德博士)字样。该校一位姓吴的副校长介绍说,这是学校的传统,学校将学生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学生各着一种统一颜色的校服,都以一位知名的毕业生命名,纪念卓有成就者,激励后来人。
两人让那群着“WU LIEN TEH”字样的学生背向他们,让相机记录下具有特殊意义的“伍连德博士”字样的画面。
告别时,吴副校长欣然挥笔,写下了“PENANG FREE SCHOOL IS PROUD TO HAVE A SON LIKE DR WU LIEN TEH”(槟城大英义学以有伍连德博士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的题词送给两人。
哈医科大学宣传部李炳明部长说,结束对伍连德博士的寻踪行程,他们的心中充满崇敬与怀念。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他们深切感到,让世人记住伍连德博士,把伍连德博士的精神和事业传承下去,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