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九·一八”我们没有忘记——探“夜幕下”的哈尔滨
2008-09-18 09:38: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序: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已经落下帷幕,因为剧中人物、事件具有极强的哈尔滨城市人文历史背景,激发起全国观众对哈尔滨这座城市抗日革命史的热切关注。“九·一八”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多处抗战历史遗迹,那段屈辱历史原来并没有被人们淡忘,面对外敌入侵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731”承载太多创伤的地方

  “九·一八”,一个沉重的日子。“731”,一个承载太多创伤的地方。“九·一八”前夕,位于哈市平房区新疆大街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每天会有千余参观者到访参观。走进展馆,几名学生轻声对展板上“731部队的焚尸炉每天都冒着黑烟,细菌实验之后的残尸都送入焚尸炉进行焚烧,甚至有的还带着生命体征”的描述唏嘘不已。几位深圳游客指着731部队迫害劳工的重达15公斤多的脚镣,连连发出感叹。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1935年,日本侵略者在哈尔滨市平房地区组建了731特种部队,仅在1939年至1945年遭到屠杀和残害的人至少30万。“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在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证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专题馆,始建于1982年。目前,馆内主要包括罪证陈列馆和罪证遗址两大部分。现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有23处,大部分分布在平房区,其中主要遗址有731部队本部大楼旧址、南门卫兵所旧址、动力班遗址、黄鼠饲养室遗址等。罪证陈列馆分16个部分,陈列厅使用面积418平方米,陈列照片160余幅,陈列罪证实物70余件和大量见证人证言,这些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罪恶活动。

  重新维修的侵华日军第“731”细菌部队遗址自2001年6月12日开门至今,每逢“九·一八”期间,馆内都会迎来一位特殊观众,他是曾经在“731细菌部队”做过劳工的左宪良,老人每次来都会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见证人。王鹏馆长介绍,如今年过八旬的左宪良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控告日本政府有关劳工赔偿的问题,能有个满意的结果。


 

  -龙橡厂“细菌弹壳制造厂”

  随着龙江橡胶厂内拆迁的进行,被尘封已久的该厂院内原“七三一”部队细菌弹壳制造厂遗址也一并被揭开神秘面纱。

  龙江橡胶厂早已停产,部分厂房正在拆迁。据史料院内有一栋灰色的五层楼是当年日本宪兵队所在地。在楼南侧50米远处有一平房,原来是龙江橡胶厂的生产车间。地道口就在距离平房不足50米的草地内,一米见方,上面覆盖着石板和苫布等杂物。移开上面的石板,一股夹杂着浓重霉味的潮气从洞口喷涌而出。

  哈尔滨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介绍,这里的细菌弹壳制造厂是“731”部队专门用来焙烧生产土陶细菌弹壳和土陶滤水管的地方。二战时期,“731”部队为实施大规模细菌战专门研制了一种特别的细菌弹,他们将研制出来的染菌跳蚤、染菌老鼠等各种细菌武器装在这种土陶细菌弹中,土陶制细菌弹由硅藻土制成,从高空投散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具有易破碎的特点,里面的细菌随着细菌弹的破裂就会撒落在细菌战所在地。1945年,“731”部队败退后将其破坏。2005年,该遗址被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地道以及内部的结构、方位和走向,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资料。但此次秘道探寻发现了一块比现在红砖小很多的青砖,青砖上面还有编码,至于编码的具体含义还有待考证。该青砖的发现将为研究秘道的修筑年代提供重要依据。

  -东轻厂内的“焚尸炉”

  1945年8月,在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731部队为了掩盖其研制细菌武器,准备发动细菌战的罪行,杀死了全部被关押的400多名抗日志士,并炸毁了“口子楼”和动力班、焚尸炉等重要设施。目前,仍尚存“焚尸炉”重要遗址。遗址负责人刘云才说,“北洼地焚尸炉”和“北岗焚尸炉”都现存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内。“北洼地焚尸炉”建于1940年,是焚烧日本人尸体的地方。现炉房已不存,但烟囱仍保存完好。目前,该遗址处于严重破损状况。而位于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内的“北岗焚尸炉”建于1939年,其用途以焚化动物尸体为主,偶而也焚化被用作试验的人的尸体。现存长10.5米,宽8米的房屋和大烟囱,也现处于严重破损状况。

 

  -东北烈士纪念馆

  在以抗日英雄赵一曼名字命名的一曼街西端北侧,坐落着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大楼,这就是东北烈士纪念馆。该楼以古希腊科林斯柱式控制构图,是一栋典型的古典复兴式建筑,在日为占领时期,这里是伪满哈尔滨警察厅。

  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原馆舍建于1928年。 “九·一八”事件之后,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这里成了伪满警察厅的所在地,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初期死难的烈士,伪满警察厅所在地建成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如今,展馆分别陈列着陈为人、吴丽实、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魏拯民、陈翰章、李兆麟等124位在抗战时期献身的革命先烈,在这里常年陈列着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雄烈士事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赵一曼养伤遗址”、“东北烈士纪念塔”

  东北抗战14年,是光辉、悲壮的14年,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珍贵的遗址——“赵一曼养伤遗址”、“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

  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在东北抗战中,被日本鬼子用尽酷刑,残暴杀害。东北人民不会忘记赵一曼,东北人民对赵一曼怀有特殊感情,在哈尔滨,有以赵一曼的名字命名的“一曼公园”、沿东北烈士纪念馆“一曼街”向前走,还有一处“赵一曼养伤遗址”,是当年赵一曼被俘养伤的地方(原哈尔滨市医院)。如今这里已是哈医大的药房,是一座两层俄罗斯风格的小楼。

  在道外八区广场(现长青公园),矗立着一座高达30米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在白云、绿树的衬托下,格外庄严、肃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大好河山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与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歼灭了大量的日本侵略者和日伪军,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卓越的贡献。


小资料

  不朽的英雄街

  在哈尔滨市,有四条街道名字特色鲜明,那就是以民族英雄命名的四条街道:兆麟街、靖宇街、尚志大街、一曼街。这是一个城市的纪念。

  一曼街原名石山街,1902年形成,1925年改称山街,1932年又改为市政街。1936年8月1日,敌人把赵一曼烈士押到现在的珠河县(现尚志市),在公开处决前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1946年7月7日在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根据冯仲云同志的建议,将石山街改名为一曼街。

  兆麟街原名水道街,形成于1903年,全长1.2公里。1936年3月9日年仅37岁的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被国民党特务残酷地暗杀在水道街9号院内。噩耗传来,举市悲痛。3月24日,哈尔滨十万群众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道里公园,并将道里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水道街也改名为兆麟街。

  尚志大街原名新城大街,1946年在纪念“七七”抗战9周年及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将新城大街改名为尚志大街,以此纪念民族英雄赵尚志。

  靖宇街原名正阳街,1890年形成,全长2.18公里,是当年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安排杨靖宇将军担任满洲反日总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1940年2月23日35岁的他被日军杀害,为了纪念他将正阳街改名为靖宇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