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天保"十年看林区系列:"清河模式"闯出林区发展新路
2008-09-21 15:20: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景辉 张旭光 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1日讯 题:“天保”十年看林区系列报道之十五——“清河模式”闯出林区经济发展新路

  孙景辉 张旭光 记者高长利

清河林区稻米深加工项目

  1972年建局,施业区面积14.5万公顷,仅占全省森工林区的1.4%,职工10454人,作为重点国有林区的一个林业局,清河是名副其实的“小不点”。“两危”时期,清河林区森林蓄积由1600万立方米减少到1027万立方米,欠银行贷款等各种款项近8000万,职工月工资仅200元左右,是森工系统的“小老穷”局。

  改革挽救了林业局衰败,发展促进了林业局变化。2007年,清河林区社会总产值达到9.4亿元,企业总资产达到3.45亿元,林区人均收入(含外来务工人员)达到11240元,林业职工年收入更是到达22644元,吸纳非林业人员2.1万人。如今的清河林区,一跃成为全省森工系统经济状况最好、职工收入最高、林区人口就业最充分的林业局。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清河林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催生出一个国有林区资源可持续经营、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为国有林区有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迈进提供了生动的实践。

  “林业经济本质上是大木头经济,长期单一的林业经济导致了森林资源赤字不断增加,企业经济危困不断加剧。林区经济则是把林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经营林区资源,统筹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林区经济本质上是区域经济,是以林区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管理社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清河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转变。”谈及林区巨变,清河林区管委会主任田喜军这样阐述他的林区经济观。


 

  在清河林区采访的时候,哈尔滨九联窗饰制造有限公司经理王虹向记者提出了一个采访话题外的请求:帮忙呼吁一下清河企业的“用工荒”问题。

  总投资1.1亿元的九联窗饰主要生产木制百叶窗,产品全部销往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年产值2亿元。然而随着订单的增加,雇工难成为困扰企业的头等大事。企业满负荷生产需要工人1200人,而目前工人数仅700多,这还包括了来自周边农村的400多人,工人缺口达到500名。无奈,企业只得压缩生产。“我们给工人提供优惠的条件,一定要帮我们招一些工人来。”王虹迫切地说。

  十载时光,曾经困扰清河林区的老问题如今又成了“新难题”。“两危”时期,清河人考虑“人向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现在则颠倒过来,成了“人从何处来,钱往哪里花”。

  天保工程的实施,为林区发展提供了喘息之机。为摆脱“两危”困境,清河林区走了一条“民富、企强、林兴”的反弹琵琶之路。

五味子种植成为清河林区多种经营的一大亮点

  “民富为先”,通过实施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调动了林区职工脱贫致富的兴奋点,多种经营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快,管护经营责任制成效彰显,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与职工增收的“双赢”局面。随之,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也由清河推向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如今,清河林区以职工家庭经营为主的北药、山野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达到十几个,其中五味子种植面积达到2400公顷。

  民富了,还需让企业“强筋健骨”。清河林区提出了发展多元化、复合型林区经济战略。大招商,上大项目,实现强企林兴之路。一大批特色产业,绿色产品相继涌现,形成了小项目、大基地,小投入、大产出的效应。

  “上有形项目,建无形工厂”,是清河人的一大杰作。在“大项目”基地的支撑下,当地的五味子饮料、刺五加茶等深加工企业效益都很好,久久药业生产的保肝和预防糖尿病药品,还成功进入东南亚、日本,年创利润数千万。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实现了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


 

  在体制改革方面,清河人的步子迈得更大,到了“令人诧异”的地步。2006年,挂了34年之久的“清河林业局”的招牌,三下五除二就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称谓——清河林区管理委员会。此外,清河林区还设立了“清河林区国有林管理局”和“清河林区林业经营公司”。如此一来,清河的政企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和结算上,彻底实现了“六分开”。

  清河林区在全省森工系统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体制,建设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清河模式”。与吉林模式、伊春模式一起,被国家林业局并称为国有林区改革三大模式。

  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组,大幅减少了机构人员编制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极大的提高了林区管理社会的职能。原有的18位局级领导剩下7个,442名机关工作人员剩下185个,由林业局统一开支的人数有1741人减少到293人。林区原有的18个林场撤并为3个基层管委会。“换脸”的阵痛之后,凸显出管理的效率。管理成本的降低,林业局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林区经济,改善社会环境。

  “城镇是发展林区经济的载体,不能实现林区的城镇化,就无从谈起林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2000年起,田喜军就开始倡导实行一举多得的生态移民,“就是管委会免费提供住房也要干”。

  山上建生产区,实施森林管护经营,建立生产基地;山下建生产生活兼用区,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如今,3000多人从森林腹地转移到局址, 18个林场的学校、卫生所全部取消,每年仅烧柴一项就可节约木材1.5万立方米。生态移民既减轻了人对森林的资源压力,也分流了职工,带动了中心城镇的发展。目前已有900多户从事个体经营,迁下来的职工进工厂、进市场,收入成倍增长。

清河林区的塑料厂生产车间

  发展林区经济,“民富”、“企强”带动了“林兴”。天保十年来,清河林区森林资源总量以每年17.6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2007年,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269万立方米,十年增长了20%,实现了由逆向减少转为正向增长。清河林区实现社会总产值9.4亿元,经济总量中替代产业收入比重超过木材收入,成为林区经济的主要来源。在可采资源较为丰裕的情况下,主动调减木材产量2.6万立方米。清河林区还建立起面积2.1万公顷的省级响水河自然保护区。

  “到2010年,我们清河林区将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城镇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林区经济增速达到12.5%,森林覆盖率达到90%,产业总值达到13.37亿元,建立起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谐的社会体系。”谈及清河的美好明天,田喜军的喜悦感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