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网]第二届网络媒体龙江行活动走进镜泊湖
2008-09-25 10:11:25 来源:人民网  作者:鲁晓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人民网牡丹江9月24日电 神奇、美丽的镜泊湖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陲,它以自已独特的魅力吸引世人的关注目光,同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

  据镜泊湖旅游局局长介绍,镜泊湖在历史上称阿卜湖,又称阿卜隆湖,后改称呼尔金海,唐代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称忽汗海,明志始呼镜泊湖,清朝称为毕尔腾湖。今仍通称镜泊湖,意为清平如镜。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即宁安市西南50公里处,距牡丹江市区110公里,它是大约一万年前,约在第四纪的中晚期火山爆发,玄武岩浆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泊。湖深平均为40米,由南向北逐渐加深,最深处达62米,湖身纵长50公里,最宽处9公里,最窄处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个湖区,总面积90。3平方公里。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湾,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却犹如八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飘在万绿丛中的缎带上。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鸪砬子。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动人的传说,更为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吊水楼瀑布气势磅礴

  古时土著人名曰"发库",位于湖之北端,距"镜泊山庄"仅三公里。从"镜泊山庄"乘车,沿着一条山路,便可抵达龙泉山脚下的冷食店"湖光阁"。由"湖光阁"向左转,驶进盘山曲径,通过急流上悬架的"飞虹桥",再穿越一段枝叶交错的绿色长廊,一座古朴雅致的六角亭台便出现在眼前。此时,瀑布泻落的轰鸣之声不绝于耳,扑面的微风夹杂着一股股沁人的清新与甘甜。游人至此多于亭中小憩,然后步行穿过一片阔叶林,呼啸奔腾、气势磅礴的"吊水楼瀑布"便映入眼帘。吊水楼瀑布酷似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湖水在熔岩床面翻滚、泡哮,如千军万马之势向深潭冲来,然后从断岩峭壁之上飞泻直下,扑进圆型瓯穴之中。潭水浪花四溅,如浮云堆雪,白雾弥漫;又似银河倒泻,白练悬空。水声震耳如有雷鸣。瀑布一般幅宽四十余米落差为十二米。雨季或汛期,瀑布呈现两股或数股迭落,总幅宽达二百余米。

  瀑布两侧悬崖巍峨陡峭,怪岩峥嵘。站在崖边向深潭望去,如临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一棵高大遮天的古榆枝繁叶密酷似一把天然的巨伞,踞险挺立于峭崖乱石之间。斑驳的树影中,一座小巧的八角亭榭依岩而立,人称"观瀑亭"。亭台至瀑布流口及北沿筑有铁环锁链护栏。古榆下尚有一条经人工凿成的石头阶梯蜿蜒伸向崖底的黑石潭边,枯水期间,潭水波平如镜。据测黑石潭深达六十米,直径也有一百余米。每逢晴天丽日,光照相瀑布,则有色彩斑斓的彩虹出现。凡到此游览者,无不惊叹其壮美的景色。诗人曾为它留下"飞落千堆雪,雷鸣百里秋。深潭霞飞雾漫,更有露浸岸秀"的优美诗篇。

  瀑布之成因,据考察证实,是镜泊湖火山群爆发时,喷发出的熔岩在流动进程中,接触空气的部分首先冷却成硬壳,而硬壳内流动的熔岩中尚有一部分气体仍未得到逸散,及至熔岩全部硬结后,这些气体便从硬壳中排除,形成许多气孔和空洞。这些气孔和空洞后又塌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熔岩洞。当湖水从熔岩洞的断面跌下熔岩洞时,便形成了十分壮观的瀑布。

  冬季枯水期,瀑布不见了,却可以观赏到另一番景致。在熔岩床上,游人可发现许多被常年流水冲击的熔岩块因磨蚀而形成的大小深浅不等的溶洞。这些溶洞,犹如人工凿琢般光滑圆润,十分别致。

  环潭的黑石壁,又是一个天然的回音壁,它会把游人的轻歌笑语,经圆型石壁的折射,清晰地传到自己的耳边。石壁可与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相提媲美。

  关于吊水楼瀑布,曾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在瀑布的水帘后面藏着一位聪明美丽的"红罗女",深受远近青年人的爱慕。但她声言无论是谁向她求爱,都有必须回答"什么是人间最宝贵的"问题。消息传开后每日来向她求婚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勇士、书生、商人,乃至国王。勇士回答说:"人间最宝贵的是武力。"书生说:"人间最宝贵的是诗书。"商人说:"人间最宝贵的是金钱。"而国王却回答:"人间最宝贵的是权势。"这些回答,红罗女都不满意。于是勇士含羞而去;书生浴耻而归;商人倾宝于湖,不再提亲。唯有国王厚颜无耻地呆立在"吊水楼"前苦思冥想不肯离去,最终老死在悬崖上葬身于乌鸦腹中。如今,每当游人至此,便不由得想起聪颖、美貌的红罗女和她那发人深思的提问。


 

  老鸹砬子是水鸟的乐园

  又叫老鸹山,是镜泊湖南湖中的一个岛屿,岛上树高林密,树杈上老鸹巢穴星罗棋布,无数老鸹、翠鸟栖息岛上,附近水域里还有鹭鹭、水鸡、鸳鸯等水禽,所以此地又是水鸟的乐园。老鸹砬子孤立湖中,呈灰褐色,奇岩怪石堆积的岩崖,险峻陡峭,状如一只老鸹静卧,故称"老鸹砬子"。乘船绕到山背面,再远望此山,老鸹山竟又变成了驼山。山前首,光光的砬子恰似光秃秃的骆驼脖子,山后首,骆驼身负重载地在水里行走,形象逼真,饶有趣味。

  白石砬子层层叠叠傲然屹立

  白石砬子是一座白石层叠、错落有致的白崖岛,为湖中名景之一。它位于孤山前湖这左岸,由三座白石峰组成,左右两座低矮,是间格外高峻,面临湖水,傲然屹立,岛上常年堆积的白色的鱼鹰类便,象无数块巨岩粘在一起,层层叠叠,奇形怪状,故而得名"白石砬子"。平时白石砬子和邻近的湖岸相接,当湖水溢满,石峰与邻岸便被浩淼的大水相隔,称"白崖岛"。远远望去,它形似身披白色盔甲的卫士屹立于万山丛中,守卫着镜泊湖。

  石砬下特产鳜鱼(又称为鳌花鱼)。每逢假日,垂钓爱好者三三两两搭伴来到这里,在怪石下、树丛旁,以其独特的方式垂钓鳜鱼。他们垂钓的方法奇怪,只用小小的活鱼即可钓上三、四斤重的大鳌花,令人惊叹,傍晚时分,崖下还可见到成群的红尾鱼跃出水面,便平静的湖水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泛起层层涟漪。

  大孤山生气盎然绚丽多彩

  由山庄乘游艇向东南逆流而上,约行十分钟便可看到高出水面六十五米的"大孤山"。这座面积仅一万平方米的圆型出峰耸立于湖中,实为湖中一大岛屿,它状似一头水牛横卧湖上,埋头饮水,生气盎然。春暖花开时节,大孤山上开满了杏花、李花、玫瑰花和兴安杜鹃花等五颜六色的野花,绚丽多彩,故称"花山"。

  岛上针阔叶混交林浓荫日,岸边灌木丛生,森森古树的须根因常年被湖水冲击,已袒露在外,攀援于岩石裂缝这间,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大孤山北侧不知何时何人铺就一条山径,已无从考证。沿着山径登临峰巅,极目远眺,真是满目锦乡。远看重峦迭翠,天水一色湖上腾光溢彩,烟波浩渺;近观云霭浮漾,湖光波影尽眼底。小岛的静谧一环境的幽雅使人顿生爱慕之情。

  在大孤山东侧湖岸有条伸进湖中的小山梁,状似起伏幸免龙。那突兀的山梁之首颇似伏在湖中吸水的龙头,当地人称此山梁为"小龙头",此处也是游人注目之地。作为历史的见证,大孤山也曾为我国的革命战争记载了一段光辉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它是周保中将军率领的抗日联军的革命根据地。

  小孤山群山挽臂青峰倒映

  从大孤山上行拐向西南,一路上看去,湖光山景,变化无穷。两岸群山挽臂,青峰倒映:白云在湖上飘动,鱼儿在云影中穿行,有时游船穿过狭窄的湖面,两岸山崖有如倾倒,湖面忽然被翠岭群山锁住,似乎水路已到尽头,但一转弯,又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湖水展现在眼前,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水回路转之时,一座小小岛屿便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小孤山",古时相传为红罗女晒鱼网的地方。

  小孤山位于中湖,距北湖头六十余华里,高出水面十九米,面积为大孤山的五分之一。山形似雄狮,斜卧湖心,崖岸陡峭,孤悬湖面。岛上各种树木葱郁,幽曲小径数条。山恋东部有棵古老的红松,高达二十余米,直径约为三十厘米,崖上布满瓦松、卷柏等耐旱树木、还有崩松和栎树。岛上以山杨、白桦等阔叶林居多,还有山梨、李子、山丁子、元枣等果树,春深时节,枣树映红,梨花带雨,点缀着小小孤岛,使小岛流满无限生机。

  孤岛石壁上一长着一种苔藓类植物,冬夏常青,称为"石花"。游人我采集置于鱼缸中,留作纪念。它比水草别致,既有草的嫩绿,又有花的姿容。


 

  珍珠门景色迷人

  珍珠门,位于中湖南最犯狭窄之处,两个小岛分立左右,高出水面十五米,远望似门诽谤,故称"珍珠门",传说它们是红罗女扰富商的求婚,将其两颗求婚的珍珠抛于湖中。遂衍化成两座精巧的小礁山。两岛间的航道只有十多米,历来是湖中的交通要道。枯不期限湖中沙滩裸露,小岛与湖西岸接壤,渤海时期湖州城遗址即在职珍珠门西岸。

  珍珠门风景如现,景色迷人,两座小礁山宛若荷叶上浮动着的晶莹露珠,熠熠发光,这里世代相传许多盛产珍珠的故事,据说古时候珍珠门岛上有家孙氏店房,过往皆在此投宿,夏日一天傍晚,一位衣衫褴褛的人来到店中,声称闯关东取三宝,积蓄点钱与相爱的姑娘成亲。不久他果然发了财,可是却迟迟不肯回去成亲,一天,午夜时分,店主突然钓到一个蛤蜊,劈开后,见一颗珍珠闪闪发光,把昏黑的小屋照得通明,那人一见垂涎三尺,他骗过店主廉价收买了这颗珍珠,又趁着月夜来到店主得珠的地方甩钩垂钓,顷刻间,只见鱼竿猛地一抖,他用力把鱼竿拉到岸上,看见钓上来一只比碾盘还大的蛤蜊,在刚刚合扰的缝隙间还闪着金光,但当他刚要动手摘珠时,大蛤蜊却一下又滚回湖中,并将鱼竿揭进水里,那贪婪的人不肯罢休,不顾一切地跳下水去,紧紧抓住鱼竿不放,结果葬身湖中。

  道士山幽雅清静

  驶过珍珠门,遥望湖之或岸,有一山峦兀立湖中,它高出水面七十八米,称之为"道士山",它位于南湖中段,左右有两山环抱,犹如"二龙戏珠"。岛上古木蓊郁,寂静幽深,曲径尽头,浓荫掩耳盗铃映一座古庙,据说于清朝咸丰年建成,人们叫它"三清庙",因当时庙中有一位道士,后来修行成仙,便起名为"道士山"。道士山名为山,实为一大岛屿,传说中道士山庙里曾有口"九龙探母"的大铁钟,钟声宏亮,声振大湖,回声经久不绝。当今古庙已不复存在,古庙废墟前庭宽敞,绿草如茵,幽雅清静。

  城墙砬子古城一座

  城墙砬了又名湖洲城遗址,城墙砬子是位于中湖小孤山正西岸边,珍珠门北侧临湖崛起的陡峭石砬子。据史料记载:唐代渤海时期为防御契丹民族的侵袭,在此筑有古城一座。它为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湖州城池旧址,至今十里城坦犹存,城西门较为完好,尚有十米城基。对岸山崖石洞中,有座渤海时期留下的墓葬。

  相传,大约百余年前,这座古城早已沦为废墟,古城彼岸,有一老翁名叫姜儒隐居此地,故亦有人称此地为"姜空窑洞"。盛夏一到傍晚,姜儒之侄路径此地,叔侄偶然相遇,甚为欣喜,老人劝其侄放弃戎马生涯,与他一同在湖滨仙洞中共享子人间这乐,夜里聆听对岸的仙乐钟鼓之声,并言称崖下尚有一渤海之了陵墓,金银财宝,应有尽有,但因自已年迈,未敢近前,说话间,夜幕尽退,已是翌日凌晨,这位年轻人为好奇心驱使,忘记军务之急,随其叔父由西南沿山径盘旋而下,绕道回转赤来到崖底,拨开荆棘灌木,在一块巨大石屏后面果然发现有个深邃的洞口,二人步入其中,见大厅正中灯火辉煌,一尊朱红灵柩停滞不前放在中间,大厅周围未见有路可循。忽然间,石壁间两扇石门豁然大开,石门内奇峰林立,一潭壁水环绕村落,拦住去路,潭水清澈,波光粼粼,叔侄二人正愁不知去向,忽见一位渔翁垂钓水边,便趋前借问,渔翁笑指岸边小舟作答,叔侄登舟前往,驶入山洞深处,发现更是花红柳绿,山青水秀,到处呈现一派鼓乐升平的繁荣景象。叔侄为遇此仙境而欣喜若狂,回时途中,小侄胆大心细,做下种种标记,以为后人指路。

  今日来到镜泊湖的游泳者,多被这寻找仙境的离奇故事所吸引,乘游船到此一游。人们虽然已找不到仙洞之所在,但此地的仙境般的风景,足以激发人的情思,开阔人的胸怀,使游人心旷神怡。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