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中心薄弱校一年级就1个班 教师补课靠奉献
2008-09-26 10:09:4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晔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6日讯 9月,又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与一些名校每个学年动辄十几个班、每班六七十人的热闹场面相比,哈尔滨市第七十八中学的一年级过于冷清:只有一个班,56人。校长于淑华刚从开学的忙碌中消停下来,她看记者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称呼她所在的这类学校,就干脆地说:这就叫薄弱校。

  “地包”上的中学

  七十八中学门前的抚顺街不久前刚刚被重新治理,新铺设的抚顺街宽阔、笔直。可这里还有一个现在年轻人不太熟悉的名字——“地包”,著名的老棚户区“地包里”因此得名。虽然这里建成了改革开放后哈尔滨最早的居民小区“地德里”,但这里居民多,收入低,生活环境仍然不好。

  薄弱校的学生们。

  七十八中就是“地包”上的一所初中。地德里小区的孩子就是这里主要的生源。

  没人说得清七十八中从什么时候开始“薄弱”的,但归结到最后都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差异”,不但学生向优质学校流动,师资也在流动,这加剧了薄弱校的薄弱,恶性循环。

  即便是凹凸不平的操场,也承载孩子们的欢乐。

  于校长告诉记者:“薄弱校教育资源缺、学生少,这样的学校大多数出现在城郊结合部,像七十八中这样位置在城市中心却又薄弱的学校非常少见。”

  薄弱校的薄家底

  七十八中的家底有多薄,于淑华调来之前根本没有概念。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五十一中、六十中和杨楚珊中学工作了23年的于淑华到这之后感叹:“从来没过过这样的苦日子。”


 

  由于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付是与在校学生数相联系的,上级原本答应拨给学校的补助又没有到位,这让学校的运营常常捉襟见肘。刚上任的于淑华看到校园的围墙脏乱失修,打算重新粉刷一下,但却发现学校连这点小钱都很难拿出来。学校的操场上有几块地面沉陷形成的坑,学生课间休息和间操都很不安全,要想修一下,但石头、沙子、水泥算下来一看,根本修不起,正赶上抚顺街综合治理工程开始,学校厚着脸和工程队商量,能不能给学校“做点贡献”,软磨硬泡多次,几个坑才被填上。学校要搞课改,但课改要给学生发“预习学案”,用什么纸、用什么墨,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于校长说,最近纸张涨价,我们印得越多,赔的钱就越多,我给会计定的底线就是保学校的运营,除了必须的水、电等,其他的钱能省就省,能欠的就先欠着。

 

  薄弱校里“苦娃”多

  两年前,在杨楚珊中学担任副校长的于淑华被调到七十八中学任校长。用她的话说,接触到这里的学生后,她“心灵受到了很大刺激”。她说:“‘地包里’本来就是个棚户区,低收入家庭很多,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择校,留下的大多是家庭条件差,或者‘问题家庭’的孩子,通过我们对学生情况的摸底发现,全校300多个孩子,近三分之一的家庭是要吃救济的,残病、破裂的家庭占70%,残疾学生也比较多。我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常有感叹。去年的毕业班有个叫小浩的孩子,父亲是个残疾人,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困难得几个月都吃不上肉。我们去家访,狭小的房间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像这种情况的孩子在我们学校有很多,每个学期都有因为家庭的原因打算辍学的,能坚持上学的孩子,都非常不容易。真的希望这些孩子通过受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生间有浓厚情

  由于家庭环境原因,七十八中的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需要教师单独补课,反复教给他们。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师们就着重重新培养。需要补课的学生太多,有时各位校领导都要一起上阵。

  薄弱校,谁来“滋补”?

  最近几年,名校与薄弱校之间教师待遇差距迅速扩大,教师自然要流向待遇比较好的学校。对此于校长也很无奈:“我也能理解这些教师,进了名校社会地位高,连婚姻问题都好解决。好在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任劳任怨,我对他们感到钦佩。我们的教师学生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有亲情在里面。我们学校的老师收入都不高,但是给这些孩子们拿衣服、捐款却是常事,学生考试考好了,老师们甚至会买个冰淇淋、买袋奶奖励他们。别的学校的老师开玩笑说,你这个学校不像学校,像个福利院。”

  记者手记

  对七十八中的采访结束,记者想找找教育界的专家谈谈关于薄弱校的问题,可找了几位都推辞了。一位校长对记者说:“我们用政策法规取消了重点、非重点的称呼,但实际上这个重点与非重点的观念在教育主管部门、在家长心中一直存在,为了消除义务教育的校际差异,我们实施了很多平衡教育资源的办法,但是还很不够,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教育政策和资源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举个例子,教师评优方面,很多薄弱校的教师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薄弱校评优的名额很少,所以很难评上,对这些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很大。要从这些细节上考虑,补强薄弱校,才能真正达到平衡教育资源的目的。” 最后,记者想特别公布一下这些数字:在今年的中考中,七十八中68名报考的学生中,考入省市重点高中的达29人,为十年来最多。由于学生大多家庭困难,这些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均为统招生,没有自费生。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