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鹤城双雄神七问天 翟志刚刘伯明家乡人骄傲
2008-09-26 10:47:25 来源: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武兵 王冰 刘丽芳 靳丹珠 贾旭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6日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又称“鹤城”,本以丹顶鹤闻名。金秋,却因为鹤城的人,而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不论是鹤,还是人,都与“飞”有关。曾有鹤城人十分自豪地说:“鹤城有两美,一个是鹤飞的美;一个是人飞的美。”

  “鹤”,自然指的是作为齐市象征的丹顶鹤。因为它,让这座拥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市园林城、边疆文化名城、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诸多名片的城市,有了灵气和活力。

  “人”,则指的是几位“神七”英雄。张柏楠、翟志刚、刘伯明——万众瞩目的“神七”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和3名正选太空人中的两位,都是从齐市走出去,也是如今被国人热议的人物。

  一座城市同时涌现出两位航天员,史无前例。这也使齐市这座曾因江桥抗战而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英雄城市,从此再添“航天员的家乡”的光环。

  ———走近翟志刚、刘伯明家乡亲人探访英雄励志成长轨迹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位于平原腹地的齐齐哈尔市在这片黑土地孕育下,境内一江九河从未被污染,灌溉出绿色农业,养育着一座生态园林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座“生态市、园林城”滋润了培育英雄的沃土,让翟志刚、刘伯明两位航天英雄自幼就聪明懂事,在大自然生态文明的沐浴与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翟志刚:从小到大做事从不张扬

  “志刚是1966年10月出生的,当时我们家住在龙江县龙江镇龙西村。志刚是我们6兄妹中的老疙瘩。”自从翟志刚被确定为“神七”正选航天员后,翟志刚的大哥翟志强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闻发言人。

  翟志强说,弟弟从小性格很内向,见人笑一笑,就是打招呼了,现在他确实爱说爱笑,开朗多了。对于有些媒体上报道翟志刚“舞跳得好,还能模仿赵本山”一说,当大哥的摇起了头:“我从来没看过他跳舞,也不知道他还能学赵本山。”不过,他也说,弟弟在上学时,对体育和文艺方面都挺爱好,尤其是“从小我们哥几个就擅长中长跑,身体素质都比较不错。”

  在翟志强眼中,从小到大,弟弟做事都非常认真,而且从不张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成功了才说出去,做事特别稳、扎实。”他告诉记者,翟志刚第一次入选航天员时,家里人是在部队家访时才知道的。“当时,我们谁也不明白航天员是干什么的,还问人家航天是什么?跟开飞机有什么差别?后来才知道那是个很神圣的事业。”

  “直到现在,志刚也从不跟家里人提工作上的事,我们也根本不打听。”翟志强说,“平时与弟弟通电话,也就是相互询问家里的生活情况。最近他忙着训练,已经联系不上他。”

  平时如果想念弟弟,翟志强就从家里墙上张贴的一幅6位“神六”候选航天员合影的海报,以及家里的老照片上看看志刚的样子。而这些老照片他也不轻易示人,因为怕网上乱炒作,都藏了起来。“家里另外还有一本航天员挂历,一直舍不得挂,怕哪天被人‘抢’跑了。”翟志强笑着说。


 

  刘伯明:聪明懂事打工贴补家用

  “伯明是1966年在新屯乡金星村出生的,在家排行老二,打小儿就聪明懂事,可以说是6个孩子中学习最好的。”提起儿子,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一脸的骄傲。

  刘志生是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不同于一般农民的是,他的思想很灵活。由于家庭困难,刘志生初中毕业后不得不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留下了很多遗憾,但他对6个子女的读书问题特别重视,不管再苦再穷,也要供几个孩子上学读书,还把伯明送到了县里读高中。

  刘志生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比较困难,伯明在假期里不但帮家里上山放猪,还到砖厂打过工以贴补家用。“他在依安县一中读书时,学校离家有20多里地,许多乡下的学生为了方便学习都在学校住宿。但懂事的伯明为了省下住宿费和餐费,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为此每天就得比别的孩子早起两三个钟头!”

  “小时候,我弟弟就头脑聪明、反应灵敏,而且非常孝顺,经常帮家里干农活,帮母亲干家务活。”刘伯明的大哥刘伯珍清楚地记得:参军后,虽然与父母天各一方,但他总要往家打电话嘘寒问暖,每年都会给家寄钱,叮嘱父母多吃多穿。“他成为航天员以后,有时候一年都不能探一次亲。可每次一到家,他都忙这忙那。”

  “就像有一篇外国文章写的那样,母亲瞒着外出工作的儿子在家卖布,儿子在外生病也瞒着母亲。二哥和我们家里人双方也有彼此的担心。”妹妹刘玉芝说,“我哥在外面工作,从来不告诉我们他是怎么吃苦的。他肯定也有困难,可是不告诉我们。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几乎不让他知道。”

  刘伯明:帮老师捡柴火、推车

  “伯明懂事热心,是我最喜欢的学生。”这是刘伯明在红星乡中学念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对他的评价。

  最初,刘伯明给张述和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始终穿着一件军绿色的首都服和黄球鞋。“现在想想,一身橄榄绿,可能注定他这辈子跟军人就脱不了干系!”

  虽然穿着俭朴但他很懂事,从不和同学比吃穿。张述和说:“那时,正好是把教师称作‘臭老九’的年代刚刚结束,我们工资非常低,家里买煤的钱都不够,只好在下班后去捡柴火。伯明非常懂事,经常帮助我捡柴火、推车。”

  张述和说,当时就看出刘伯明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就说干活吧,有的学生在担任值日生时总偷懒,可伯明每次都非常认真。当时学校还是平房,冬天需要烧炉子,伯明每次去添煤都非常主动。学校有时候要上生产队支农,帮着拔草、铲地、叉院墙,别看伯明个儿小,可干活一点也不含糊。

  “我们老师在一起唠嗑时都觉得,这个孩子为人仗义、有韧性。他从初中入学到毕业,从来没有和同学闹过意见或者是打架,更没有说过一句脏话。都说寒门出贵子,将来他肯定有出息。”

  张述和笑着说:“只是没想到他能有这么大的出息!现在老师快‘入地’了,学生则要‘上天’,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了!”

  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齐市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共和国长子”的一重集团和“掌上明珠”北满特钢及有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称的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众多装备工业企业。这座“钢铁机械城”所展示出的顽强英雄筋骨,正是翟志刚、刘伯明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农家娃成长为一名航天员的真实写照,那就是:意志磨炼得堪比钢铁一样坚硬。


  翟志刚:帮母亲做饭、炒瓜子

  翟志强说,小时候由于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为供我们上学,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瓜子。”有一次,志刚心疼地对母亲说不想再念书了,可没想到母亲那次发了很大的火,要他什么都不要想,必须继续念书。

  后来,无论是上中学还是高中,翟志刚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做饭,然后骑自行车把妈妈从镇上接回家。最后再帮妈妈炒一锅瓜子,然后再匆匆赶回学校上晚自习。翟志强说,“从初中到高中,六年风雨不误,一直到他上空军飞行学院。”

  翟志强清楚地记得,“弟弟临走的前一天,母亲破例没有出去卖瓜子,而是用攒下的钱到县里给弟弟买了一个黄色的大提包,因为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母亲就装了两包自己炒的瓜子放在里面。”

  从他翻出的一本发黄的老户口本里,记者看到,“翟贾氏”是翟志刚母亲的名字。虽然只有两个姓氏组合成的名字,但翟志强说,母亲对志刚的影响极深。“弟弟到部队以后,头两个月的津贴一分也没有花,都寄回了家里。后来,他每次探家回来,还给不富裕的这些哥哥家买米、买面、买油。”

  翟志强说,虽然家里贫困,但因为母亲坚持让他们上学,除了志刚以外,大姐翟朋素也考上了克山萌芽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克山师专,毕业后成了当地农家女羡慕的能挣工资的老师。

  翟志刚:带领同学挖土沟

  “第一次看到志刚的时候就是感觉他比较黑,个子比较高,比较壮实,一下子就相中他让当劳动委员了。”现为龙江县第二中学常务副校长的徐东升,是翟志刚的高中班主任,谈起爱生自然是滔滔不绝。

  徐东升说,概括翟志刚当时的表现,就六个字:“坚持、潜能、团队”。他在学习和班级活动各方面都表现出勤奋、刻苦的品质,而且善于团结同学,在各种活动中组织能力都比较强。

  “当时他家条件、环境比较差,生活也比较困难,可是他始终坚持到校学习,一直念完高中。”徐东升说:“如果他没有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很可能就中途辍学了。那样,就没有现在的翟志刚了。”

  徐东升说,特别是每次学校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一般同学干活都不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可翟志刚每次总能坚持到最后。“他干活还比较有技巧,干得比别人快,经常是干完自己的活,回过头来再帮助干得慢的同学,也加快了我们整个班的活动进展。”

  至今,有一件事还让徐东升记忆犹新。“有一次,我们领到任务,要挖有一条深一米八的土沟。那么深,人下去都费劲,可志刚一点也不害怕,带头下去领着其他学生一起干活。”徐东升说,翟志刚的心理素质比较好,很能挖掘自己的潜能。“之所以他能够发展到今天,我想跟那六个字是离不开的。”

 

  刘伯明:读书一天用一根蜡烛

  在刘伯珍的记忆中,弟弟伯明是个勤奋刻苦的人。“他上高中时,每天天不亮就上学去,晚上披着星星回来。那时候,家里经常停电,他就点蜡烛学习,头一天晚上燃掉半根蜡烛后睡觉,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接着点蜡烛学习。说起来,当时一根蜡烛得花1毛多钱,一天用掉一根蜡烛还是挺贵的。”

  “我到现在还习惯叫他伯(bai)明,已经顺口了,改不了了。”张福林是刘伯明在依安县一中念高三时的班主任。他告诉记者,伯明上高中时是班级上最能吃苦的。虽然家离学校很远,可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从家里到学校20多里地的路程大概得用40多分钟。尤其到了冬天,骑车到学校时,棉帽子和棉袄后面全挂满了霜,整个人就像‘雪人’一样,看了都让人心疼。”

  “他平时话不多,但好学好问,学习比较有方法,在我班学习成绩一直在前两名左右。”张福林非常肯定地说:“即使不考‘飞’,伯明也能考上大学。可以说,是他这种顽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让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走上了‘航天路’。”


 

  刘伯明:一早一晚看不着日头

  1982年和刘伯明一起考入依安县一中的王亚奎说,伯明能成为航天员,跟他高中三年的磨炼是分不开的。“高中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苦、难!”

  苦,就苦在环境、生活条件上。“不光是我俩家的条件不好,就连学校的玻璃和炉子都是坏的。”难,就难在当时县城里的孩子可以接班、考技校,“而我们农村孩子如果不想回家种地,唯一出路就是考大学。”

  王亚奎说,“我俩家因为不在一个村子住,我们约好每天早上在红星乡里碰头,4点半左右开始骑车到乡里,然后一起骑到县里,晚上八九点放学再一起回家。基本上是一早一晚两头看不着日头。”

  “那时候身体素质好,我们骑自行车,小四轮子根本撵不上我们。”王亚奎笑着说,“不过家里都比较穷,5分钱一个的烧饼都买不起,午饭就是大饼子和咸菜……”正因如此,两人心里都有抱负,希望自己通过刻苦的学习摆脱贫困。

  “环境苦、生活条件苦磨炼了伯明的意志。”王亚奎说,“因为有毅力,所以后来他经历航天员训练那么苦、那么难的过程,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了。”

  自古以来,齐市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抗击沙俄侵略的寿山将军、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在全国叫响的马恒昌小组、殉职的养鹤姑娘徐秀娟……在齐市历史画卷上续写下了一页页辉煌。这种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所凝聚的英雄情结,无形中也在影响着翟志刚、刘伯明的人生轨迹:生在英雄的城市,更要拥有远大的理想,要踏着英雄的步伐向前迈进。

  翟志刚:从小就梦想飞上蓝天

  “那孩子可真好,他在上小学时就曾说过,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个飞行员。”翟家的邻居李改义大娘听说翟志刚将要“飞天”的消息,开心得合不拢嘴。

  李海东是翟志刚的儿时玩伴,又是他的同届同学。“我们5岁时就是邻居,从小就经常在一起玩。他性格内向,对小朋友都很友好,从来不跟伙伴发生争执。”李海东回忆说,“高中毕业时,同学们互相签字留念,他当时给我写下‘鹏程万里’四个字。现在想想,这才是他的远大理想啊!而他这一‘飞’,又何止万里呀!”

  “志刚考学走了以后,知道他已经成了一名飞行员。‘神五’那年,才发现原来他又成为航天员了。”李海东说,从那以后,他更加关注老同学的一举一动。

  李海东说,这次“神七”就会圆了志刚的飞天梦,我们都替他高兴。同时,他也非常感慨地说:“志刚的性格非常适合当航天员,他做什么事都有板有眼,信心十足。他能有今天的成绩,不光是他有理想,更是跟他的刻苦训练和努力学习分不开的。”

  刘伯明:阿姆斯特朗是偶像

  “二哥考‘飞’的时候,家里人问他怎么考这个多苦啊,当个乡村教师不是挺好的。二哥说,我的志向可不止于此,我要走得更远一些,我想学的更多一些。”虽然和哥哥刘伯明相差10岁,但妹妹刘玉芝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二哥曾告诉他,他的理想是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一样能登上月球。

  刘玉芝说,后来才知道,因为高中英语教材里曾有一篇关于月球的课文,里面提到了人类登月一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给二哥极大的震撼。二哥很向往蓝天,他说也要像阿姆斯特朗一样登上太空、登上月球,这才是他真正的理想。

  “那个时候我一点也不懂,我感觉这个理想太渺茫了,根本不可能实现。”刘玉芝感慨地说:“可是,这么多年,二哥一直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着,也让我看到了理想只要努力就会成为现实。他的勤奋、刻苦、为了梦想执著奋斗的精神,也一直在鼓励着我。”

  刘玉芝告诉记者,二哥常说,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我们虽然起步晚,但我们肯定能撵上去、超过去。“不过,说到底还是二哥幸运,因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雄厚,使我们的航天事业能够迅速崛起,快速发展太空事业,让他能够展示抱负、实现理想,最终成为一名航天员。”

  刘伯明不仅有远大的抱负,而且非常有责任心。张福林说,师生聚会时,有的同学喝点酒就评论社会,爱发点牢骚。这时候,伯明就用他所掌握了解的情况,说服同学们要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他讲得头头是道的,真挺让人佩服的。我对那些同学说,你们的水平照他差远了!”

  因为丹顶鹤在毗邻市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缔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让齐市有了“鹤城”的美誉。从北疆到长沙、澳门,到翱翔于黄鹤楼,丹顶鹤让“鹤城”美名传遍九州,也为这个实力城市赢得了“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这座魅力城市不断在演绎的独特英雄历程,与翟志刚、刘伯明从报考飞行员到真正成为一名飞行员、再成为航天员一样,都是一飞冲天、越飞越高。


  翟志刚、刘伯明:既是同乡又同年生人,而且同年考上军校成为飞行员,同年正式成为航天员。

  2005年,同时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今年,同时入选“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如今,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副师职。

  翟志刚和刘伯明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

  同时考入军校成为空中飞鹰

  徐东升介绍说,1985年的5月,空军到龙江县招飞行员。许多男同学都向往当一名军人,翟志刚也不例外。“当时,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全校大约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几轮体检以后,只有二三十名学生过关。最终经过检查、考试,就只剩下翟志刚了。”

  “因为他的入选,我们学校的同学和老师都非常高兴,还举行一个仪式集体欢送他。”徐东升说:“翟志刚是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学习刻苦,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都非常好,无论参加什么活动都毫无惧色,帮助老师组织活动总是有条不紊,率先垂范,所以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5年,空军来学校招飞行员,伯明是到依安县城初试时,我才知道他悄悄报了军校。”刘志生说,知道儿子报军校除了要实现理想展示抱负外,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穷人口又多,选择外出当兵还可以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省下一大笔费用。

  面对儿子的懂事,刘志生倍感骄傲。

  张福林告诉记者:“当年,参加选飞行员考试时,我们班有三个学生体检都过关了,可是高考只有伯明成绩合格被录取。”那一年,经过重重考试,刘伯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也成为县一中几年来招飞唯一被选上的学生。

  从预校到飞行学院,师生之间的友谊随着通信频繁更加深厚。张福林在与刘伯明的通信中了解到,学员被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现在令他最遗憾的是,因为几次搬家和工作调动,两人多年来的通信都找不到了。

  不过,张福林清楚地记得,每次伯明与他通信汇报时,没有一科成绩不是优秀的。“我记得清清楚楚,他在信里说,所有学科我都优秀。老师,你放心吧!”

  “这么多年来,他的那种‘我不会照别人差’的信念始终如一,特别坚定。”这一点,当老师的张福林也自愧不如。不过,说到这里,他的脸上还是显得颇为自豪。

  同时从飞行员成为航天员

  从真正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到开始独立驾驶战机,翟志刚和刘伯明在随后的几年,无论是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得到了飞速进步。

  1996年,得知要选拔航天员的消息,翟志刚和刘伯明在少年时立下的航天梦想,都被激发了。

  “我们国家,那时候我觉得,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搞载人航天,对于我们国家科技进步,还有一个民族的自信心,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两人都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并从1000名战斗机部队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于1998年正式成为航天员,开始了刺破苍穹之梦。

  入选航天员后,两人“拼”劲不减。而因为好学、爱动脑筋,在现在的航天员里,刘伯明还被称为“小诸葛”。

  此后,翟志刚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刘伯明入选“神六”梯队。

  在执行“神六”任务的训练过程中,翟志刚为了方便同伴出舱,主动让同伴踩着自己的背。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教员。

  而刘伯明在2003年落选“神五”飞行梯队后,把以前所有的书都找出来,做笔记,系统分析找差距。整整3个月时间,仅笔记和资料就做了70万字。在他看来,“一定要做到厚积薄发,只有刻苦努力,准备到了,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抓得住。”

  三年前,“神六”飞天前夕,两人对于飞天梦想进行过一番感人表白。翟志刚说:“‘神七’如果还擦肩而过,‘神八’还要继续努力,永远努力下去。”刘伯明表示,“航天员是勇敢者的职业,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完成的。”

  丧母之痛化作动力

  2003年,对于翟志刚和刘伯明来说,都是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俩都失去了最亲的母亲。

  那一年,翟志刚被选入“神五”梯队。


 

  翟志强说,因为训练,从2003年4月份开始,弟弟志刚已经7个月没和母亲通过电话了。而这期间,母亲也已经瘫痪在炕上整整7个月了。“母亲病危时,我们家人为了不耽误志刚训练,一直瞒着他。直到母亲离开人世,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2003年11月21日,噩耗传到北京航天城的翟志刚家中。母亲去世两天后,翟志刚回到了家,进屋就跪在母亲的灵前磕了3个响头,泪流满面地看母亲最后一眼。

  那一年,刘伯明与“神五”擦肩而过。

  张福林告诉记者,刘伯明的母亲是2003年9月10日突发心脏病过世的,当时家人怕影响他工作并没有告诉他,以至于他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他跟我说,以前上学的时候,母亲比他早起一个多小时给他做饭、带饭。晚上回家都特别黑了,可母亲还把饭热在锅里等着他。”张福林说,伯明对母亲的感情特别深,那么坚强的人最后还是哭了,他还说,“母亲这一辈子没享福,等我生活好起来的时候她却过世了。”

  张福林说,母亲的去世,虽然让伯明心情异常沉重,可更促使他把悲痛化成一种动力。他都没能在家多呆一天,也没能更好地慰藉自己的父亲,就又回去进行紧张的学习和训练。“还记得我安慰他的时候,他对我说,自己一定要比别人更努力、更刻苦,用实际行动来报效九泉之下的母亲!”

  穿城而过、贯穿齐市全境的嫩江,是我国仅有的两条未被污染的内河之一。嫩江水、黑土地……优良的土壤、水和空气质量,使绿色食品开遍齐市大地,绿色生态农业让齐市农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齐市戴上“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光环。这座绿都所散发出的自然的英雄魅力,也是翟志刚、刘伯明这些走出去的英雄儿女身上的一种本色显示,让他们对故土难分难舍。

  刘伯明:朴实本色保持至今

  刘玉林是刘伯明在红星乡中学念初中时的体育老师,“生活俭朴,话语不多但爱好体育”是当时刘伯明留给他最深的印象。

  直到现在,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对刘伯明都有同一个感觉——“他一点都没有变,还是保持他原来特别朴实的本色,一点也没有因为他成了航天员,就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大家在一起特别轻松。”

  至今仍让王亚奎特别感动的是,以前的伯明不仅学习成绩好,人也热心肠。“我们一起骑车上学,每天20多里路免不了有车子坏的时候,这时伯明总是会帮着我修车。他平时还带个备用的绳子,有时候车链子掉了,就系上备用绳拉自行车上学。”

  “伯明的自身素质和身体素质都非常好,同学三年他没有与任何人发生口角和矛盾。已经是航天员的他,现在和同学坐在一起,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王亚奎说,同学上北京办事,他都把同学接过去。“1998年我得了病,伯明知道后打电话给我,让我上他家去,他领我看病去,第二年还帮我安排住院治疗。”

  王亚奎说:“现在,伯明每次回来探亲也总和我们这些同学聚会。平时我们通过一些书信交流依然能够看到昔日同窗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品格,他一直坚持追求梦想,用苦练来克服各种困难,对自己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翟志刚、刘伯明:家乡情意绵长难舍

  尽管已经走出了农村,但翟志刚和刘伯明对家乡的情感始终不减,虽然平时工作繁忙、艰辛,但无论是在北京举行的同乡会,还是被家乡人邀请回家参加重大节日,只要是为了家乡的事情,他们总是积极参加,竭尽所能帮忙。

  齐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曲秀丽至今还记得,2003年10月31日,时任依安县副县长的她在北京出差时,刘伯明不但将她们一行5人接到了航天城参观,还赠送给她一套有14名航天员签名的“神舟五号”首日封。刘伯明身上那种东北人的热情和关心家乡发展的心情,让她记忆犹新。

  去年8月15日,齐市举行首届和平节。得知家乡即将举办和平节的消息后,翟志刚和刘伯明十分高兴,为了表达对家乡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与当时的“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专程在节前赶回齐市,参加和平节庆典和系列活动,与家乡人同庆,共同为家乡祝福。

  改革开放三十年,齐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民最满意城市”……一项项桂冠接踵而至,诠释了4.2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这座开发潜力无限的城市孕育出充满希望的英雄种子,就像翟志刚、刘伯明锲而不舍的追求一样,激励着更多的鹤城人努力创造,为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翟志刚、刘伯明:英雄事迹激励家乡亲人

  如今,走在鹤城大地上,翟志刚、刘伯明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徐东升说,“翟志刚的名字已经写入龙江县二中的校史。学校领导也常常在开学式的讲话中,用翟志刚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学生们刻苦学习、奋发图强。而学生们也把学长翟志刚当成了心中的榜样。”

  而刘伯明毕业的依安县一中,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都会重温刘伯明刻苦学习的事迹,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向上。

  “二哥这些年始终都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工作,他的行为影响着我们也要踏踏实实工作。”在富裕县富路镇逸抚基金小学教书的刘玉芝,并没有因为哥哥刘伯明感到特殊。相反,记者去采访时,学校才知道她的哥哥原来是我国的优秀航天员。

  对此,刘玉芝说,“虽然哥哥是航天员,可是我觉得也没什么好炫耀的。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不同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能代表祖国上天,我的工作就是教育学生。我们只要把工作干好就可以了,不能以他的行为来炫耀自己,也不能用我们的行为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

  刘伯明的兄弟妹妹经常拿他的学习劲头来鼓励下一代的孩子,孩子们也把他当成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刘玉芝笑着说,自己的孩子得知二舅当初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全国最后就录取十几名,吵着说“等我考大学时,哪个专业收的人最少,我就考哪个。少的就是精英!”

  翟志刚的同学李海东说:“翟志刚的事迹和精神令世人瞩目,令我们龙江人、家乡人倍感自豪,同时也鼓舞和鞭策大家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翟志刚和刘伯明都是我们的骄傲,更是鹤城的骄傲。”依安县红星乡党委书记东宇辉和乡长张译鹏告诉记者,“他们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无形资产。现在全乡人都在学习他们为了梦想执著奋斗的精神。干部们都决心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干出样来。”

  而对于更多的鹤城人来说,他们已经自豪地说:“齐齐哈尔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仙鹤之乡,更是‘航天员的家乡’了!”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