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讯 蔚蓝的天空,无垠的绿地,整洁的街区……很多到过大兴安岭的人都由衷赞叹这里文明、洁净、有序、和谐的城乡环境。它不仅展现着大兴安岭这个边远林区的新形象,也是该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的真实写照。
全区总动员 全民齐参战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以来,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思维模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历史欠账较多。近年来,为了彻底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打造洁净兴安,他们从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入手,从规范公民的言行抓起,举办“兴安人新形象”论坛,展开“争做文明公民”大讨论,并将每年5月份定为“环境卫生月”,将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确定为“全民义务劳动日”,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服务,重点治理背街小巷、居民区、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公路铁路沿线、木材加工厂等部位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韩家园林业局社区办党总支书记冯福兰说,现在居民的保洁意识很强,不管是不是“全民义务劳动日”,只要有活儿,大家都抢着干,楼道、庭院始终保持清新整洁的卫生环境。
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管理水平
走进八万里兴安,绿色掩映之中,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欧式建筑点缀其间。城镇虽然不大,但道路宽阔整洁,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从2004年开始,大兴安岭用于城乡环境建设的投入多达5.03亿元,购置了垃圾运输车、封闭式垃圾斗、垃圾箱等环卫基础设施,重点改造了供热管网、给排水、城乡道路和居民棚户区,建设了较大规模的广场16个、公园17个,重新规划设立了垃圾场。
为了使一流的设施发挥最大作用,他们还对环卫体制进行了改革:政府在垃圾场收购垃圾,按吨位付款,杜绝了垃圾随意倾倒,避免了二次污染;通过将城镇街路划段,与环卫工人签订承包合同,实行竞争上岗等办法,有效解决了环境卫生清理不到位的问题。
目前,各县区局纷纷组建市容执法检查大队,聘请社会监督员,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对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进行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十八站林业社区干部罗楠说,如今,高空抛物、乱扔垃圾的越来越少了。
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督查奖惩
今年初,一台价值10万元的环卫保洁车开进了新林区碧洲镇,让全镇百姓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居民郑大爷高兴地说,那是因为我们在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方面做得好,地委对我们的奖励。
近年来,为保证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大兴安岭健全领导机制、落实责任机制、强化督查机制、严明奖惩机制,探索出一系列长效机制。
每年大兴安岭地委都成立专题推进领导小组,采取互检互查、联检联查、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方法,进行2~3次督办检查。地区文明办会同建设、卫生、交通等文明委成员单位,经常深入各地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为了激励和促进全区各单位自觉行动起来,地委对环境文明建设工作实行春定、夏促、秋检、冬奖,每年在地委委员扩大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分县区林业局、县级企事业、中省直单位、地林直机关、乡镇林场5个组,实行重奖重罚,特别是对乡镇林场前5名奖励一台价值10万元的环卫保洁车,对后5名处以10万元罚款。
近年来,全区用于环境文明建设的奖励资金达470余万元,奖励汽车20台,处罚金175万元,形成了争先恐后、争创一流的创建氛围。
漫步花木葱茏、翠树流云的大兴安岭,从加格达奇到漠河的千里绿色风景线,处处展现着礼仪兴安、洁净兴安、有序兴安、和谐兴安的无穷魅力,已成为大兴安岭一张张闪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