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讯 神七发射升空后,记者采访了参与神七项目的哈工大材料学院特种容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王若维,听他讲述了北京航天城内不为人知的见闻。
在水槽中与太空中感觉一样
据王若维介绍,为了完成出舱活动任务,航天员必须熟练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和作业的规律和技巧,需要在地面模拟的失重环境中进行大量的训练。而复杂的出舱活动和作业只能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中进行。
据介绍,北京航天城内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是亚洲最大的地面失重训练水槽,为了保护航天员,水槽里的水质非常好,甚至可以直接饮用。
那么,航天员如何在水槽中训练呢?王若维说,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模拟失重的工作原理是浮力配平。航天员穿着水槽训练航天服全部浸没在水中,通过为航天员配重使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本身重力大小相等,重心和浮心尽可能一致,以达到中性浮力状态。这时航天员会产生一种随遇平衡的漂浮感,要往上浮的时候航天员只需吸一口氧,想往下沉就呼一口气,凭借呼吸能够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穿梭,其感受与在太空失重状态下非常相似。载人航天舱外活动实践表明,利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模拟失重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训练是最有效最逼真的方法。
航天员在水槽中“打太极”
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里,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有哪些内容呢?王若维介绍说,承担舱外活动任务的航天员需要在水槽中进行大量的失重环境模拟训练、演练并熟练掌握出舱活动作业程序,体验失重状态下的漂浮感,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的协调性以及姿态控制、空间运动、空间操作、运送货物和维修作业等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移动、转身、开闭舱门、操作设备等。
至于为什么在太空行走时航天员用的是“慢动作”,王若维解释,太空中没有阻力,运动过大会导致航天员“飞走”,而在水槽中运动过大、过快还会受到水的阻力,所以航天员在水槽中的训练全部都是“打太极”。
“‘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槽体是哈工大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又一项杰出作品,我们项目组代表学校完成了任务,看到航天员在水槽里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心里非常高兴。我们期待着航天员出舱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会更加高兴的。”王若维说。
每次见面翟志刚都很累
由于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训练,因此对王若维来说,无数人想见而见不到的那些航天英雄,他却能经常见到,这不能不说令人万分羡慕。
王若维说,自己的确经常见到翟志刚他们,他还和翟志刚是好朋友。“不过每次见到翟志刚,他都显得非常累。”据王若维介绍,“舱外航天服低压试验舱”能够在地面模拟出一个高真空、超低温的空间环境。“舱外航天服”在组装制造的各个阶段,要无数次的进行空间环境试验,太空出舱航天员也要多次身着舱外航天服进入低压试验舱进行试验和训练。所以说,对于航天员的体力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有时看见翟志刚是靠在门口说话的,训练是很耗费体力的,一上午下来肯定都累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