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8日讯 北京时间9月27日17时,航天员翟志刚在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并按预定方案在刘伯明的协助下进行太空行走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轨道舱,标志着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齐齐哈尔,又称“鹤城”,本以丹顶鹤闻名。今秋,却因为鹤城的人,而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翟志刚、刘伯明——万众瞩目的“神七”飞船3名正选飞天人中的两位,都是从齐市走出去,也是如今被国人谈论最多的人物。
一座城市同时出现两位航天员,是史无前例的。这也使齐齐哈尔这座曾经因为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英雄城市,再添“航天员家乡”的光环。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位于平原腹地的齐齐哈尔市在这片黑土地孕育下,境内一江九河,灌溉出绿色农业,养育着一座生态园林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座“生态市、园林城”滋润了培育英雄的沃土,让翟志刚、刘伯明两位航天英雄在大自然生态文明的沐浴与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翟志刚——
从小到大做事从不张扬
“志刚是1966年10月出生的,当时我们家住在龙江县龙江镇龙西村。志刚是我们6兄妹中的老疙瘩。”自从翟志刚被确定为“神七”正选航天员后,翟志刚的大哥翟志强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俨然成了新闻发言人。
在翟志强眼中,从小到大,弟弟做事都非常认真,而且从不张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成功了才说出去,做事特别稳、扎实。”他告诉记者,翟志刚第一次入选航天员时,家里人是在部队家访时才知道的。“当时,我们谁也不明白航天员是干什么的,还问人家航天是什么?跟开飞机有什么差别?后来才知道那是个很神圣的事业。”
刘伯明——
聪明懂事打工贴补家用
“伯明是1966年在新屯乡金星村出生的,在家排行老二,打小儿就聪明懂事,可以说是6个孩子中学习最好的。”提起儿子,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一脸的骄傲。
刘志生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比较困难,伯明在假期里不但帮家里上山放猪,还到砖厂打过工以贴补家用。“他在依安县一中读书时,学校离家有20多里地,许多乡下的学生为了方便学习都在学校住宿。但懂事的伯明为了省住宿费和餐费,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得比别的孩子早起两三个钟头!”
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市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共和国长子”的一重集团和“掌上明珠”北满特钢,及有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称的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众多装备工业企业。这座“钢铁机械城”展示出的顽强的英雄筋骨,正是翟志刚、刘伯明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农家娃成长为一名航天员的真实写照,那就是:意志磨练得堪比钢铁。
翟志刚——
帮母亲做饭炒瓜子
翟志刚的哥哥翟志强说,小时候由于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为供我们上学,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炒瓜子。有一次,志刚心疼地对母亲说不想再念书了,可没想到母亲那次发了很大的火,要他什么都不要想,必须继续念书。
后来,无论是上中学还是高中,翟志刚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做饭,然后骑自行车把妈妈从镇上接回家。最后再帮妈妈炒一锅瓜子,再匆匆赶回学校上晚自习。翟志强说,“从初中到高中,六年风雨不误,一直到他上空军飞行学院。”
弟弟到部队以后,头两个月的津贴一分也没有花,都寄回了家里。后来,他每次探家回来,还给不富裕的这些哥哥家买米、买面、买油。
刘伯明——
读书一天用一根蜡烛
在刘伯珍的记忆中,弟弟伯明是个勤奋刻苦的人。“他上高中时,每天天不亮就上学去,晚上披着星星回来。那时候,家里经常停电,他就点蜡烛学习,头一天晚上燃掉半根蜡烛后睡觉,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接着点蜡烛学习。说起来,当时一根蜡烛得花1毛多钱,一天用掉一根蜡烛还是挺贵的。”
张福林是刘伯明在依安县一中念高三时的班主任。他告诉记者,伯明上高中时是班级里最能吃苦的。虽然家与学校很远,可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从家里到学校20多里地的路程大概得用40多分钟。尤其到了冬天,骑到学校时,棉帽子和棉袄后面全挂满了霜,整个人就像‘雪人’一样,看了都让人心疼。”
“他平时话不多,但好学好问,学习比较有方法,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在前两名。”张福林非常肯定地说:“即使不考‘飞’,伯明也能考上大学。可以说,是他这种顽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让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走上了‘航天路’。”
自古以来,齐齐哈尔市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抗击沙俄侵略的寿山将军、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在全国叫响的马恒昌小组、殉职的养鹤姑娘徐秀娟……在齐齐哈尔市历史画卷上续写下了一页页辉煌。这种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所凝聚的英雄情结,无形中也在影响着翟志刚、刘伯明的人生轨迹:生在英雄的城市,更要拥有远大的理想,要踏着英雄的步伐向前迈进。
翟志刚——
从小梦想飞上蓝天
“那孩子可真好,他在上小学时就曾说过,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个飞行员。”翟志刚的邻居李改义大娘,是看着他长大的。听说翟志刚将要“飞天”的消息,开心得合不拢嘴。
李海东是翟志刚的儿时玩伴,又是他的同届同学。他回忆说,“高中毕业时,同学们互相签字留念,他当时给我写下‘鹏程万里’四个字。现在想想,这才是他的远大理想啊!而他这一‘飞’,又何止万里呀!”
刘伯明——
阿姆斯特朗是偶像
“二哥考‘飞’的时候,家里人问他怎么考这个多苦啊,当个乡村教师不挺好的。二哥说,我的志向可不止于此,我要走得更远一些,学得更多一些。”虽然和哥哥刘伯明相差10岁,但妹妹刘玉芝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二哥曾告诉她,他的理想是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一样能登上月球。
刘玉芝说,后来才知道,因为高中英语教材里曾有一篇月球的课文,里面提到了人类登月一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给二哥极大的震撼。二哥很向往蓝天,他说也要像阿姆斯特朗一样登上太空、登上月球。
因为丹顶鹤在毗邻齐齐哈尔市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缔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让齐市有了“鹤城”的美誉。从北疆到长沙、澳门,到翱翔于黄鹤楼,丹顶鹤让“鹤城”美名传遍九州,也为这个实力城市赢得了“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这座魅力城市不断演绎的独特英雄历程,与翟志刚、刘伯明从报考飞行员到真正成为一名飞行员、再成为航天员一样,都是一飞冲天、越飞越高。
翟志刚、刘伯明既是同乡又同年生人,而且同年考上军校成为飞行员,同年正式成为航天员。
2005年,同时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今年,同时入选“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翟志刚和刘伯明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
穿城而过、贯穿齐齐哈尔市全境的嫩江,是我国仅有的两条未被污染的内河之一。嫩江水、黑土地……优良的土壤、水和空气质量,使绿色食品开遍齐市大地,绿色生态农业让齐市农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齐齐哈尔市戴上“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光环。这座绿都所散发出的自然的英雄魅力,也是翟志刚、刘伯明这些走出去的英雄儿女身上的一种本色显示,让他们对故土难分难舍。
同时考入军校成为“飞鹰”
翟志刚高中班主任徐东升介绍说,1985年5月,空军到龙江招飞行员。许多男同学都向往当一名军人,翟志刚也不例外。“当时,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全校大约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几轮体检以后,只有二三十名学生过关。最终经过检查、考试,就只剩下翟志刚了。”
“1985年,空军来学校招飞行员,伯明是到县城初试时,我才知道他悄悄报了军校的。”刘志生说,儿子报军校除了要实现理想外,另一个原因是家里穷人口又多,当兵可以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省下一大笔费用。
翟志刚刘伯明——
家乡情意绵长难舍
尽管已经走出了农村,但翟志刚和刘伯明对家乡的情感始终不减,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只要是为了家乡的事情,他们总是积极参加,竭尽所能帮忙。
去年8月15日,齐齐哈尔市举行首届和平节。得知消息后,他们十分高兴,为了表达对家乡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以及当时的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专程在节前赶回齐市,参加庆典和系列活动,与家乡人同庆,共同为家乡祝福。
改革开放三十年,齐齐哈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项项桂冠接踵而至。这座开发潜力无限的城市孕育出充满希望的英雄种子,就像翟志刚、刘伯明锲而不舍的追求一样,激励着更多的鹤城人努力为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从飞行员成为航天员
从真正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到开始独立驾驶战机,翟志刚和刘伯明在随后的几年,无论是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得到了飞速进步。
1996年,得知要选拔航天员的消息,翟志刚和刘伯明在少年时就立下的航天梦想,都被激发了。
两人都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并从1000名战斗机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于1998年正式成为航天员,开始了刺破苍穹之梦。
此后,翟志刚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刘伯明入选神六梯队。
翟志刚刘伯明——
事迹激励家乡亲人
如今,走在龙江大地上,翟志刚、刘伯明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翟志刚和刘伯明都是我们鹤城的骄傲。”红星乡党委书记东宇辉和乡长张译鹏告诉记者,“他们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干部们都决心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而对于更多的鹤城人来说,他们自豪地说:“齐齐哈尔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仙鹤之乡,更是‘航天员的家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