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9日讯 白城村民刘艳丽指着2000多公斤大蒜无可奈何地说:“去年这个时候蒜早都卖没了,现在根本没人来收;一亩蒜成本就得1000多元,再加上人工投入,如果每斤卖不上1元钱,这一年就算白忙活了!”9月11日,记者在素有“大蒜之乡”的阿城区白城村采访时了解到,与今年全国市场蒜价走低相呼应的是白城大蒜的滞销,到此购蒜的客商鲜见且开价极低,目前全村售出大蒜300吨,比去年同期的一半还少,大量的鲜蒜堆在农民家中,蒜农们心急如焚。
据了解,大蒜生产是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办事处白城村的特色产业,当地的紫皮蒜种植历史悠久,以其蒜头辛辣、蒜瓣整齐、蒜汁黏稠的特点蜚声国内,是省农委认定的绿色食品,蒜价最高时该村几乎家家种植大蒜。2007年,白城村共有1000余户农民种植大蒜4000余亩,售出大蒜1200吨、蒜薹300吨,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然而,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今年7月以来,当地的大蒜销售情况就令人担忧,大量的鲜蒜都堆在了农民家中。
白城大蒜合作社理事长裴利介绍说,近年来大蒜销售价格连续创历史新高,全国大蒜种植面积随之不断扩大,产量迅猛增加,大蒜销售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市场销量的增加主要靠国际市场的拓展。但近年来许多大蒜进口国纷纷采取加大征收反倾销税、进口配额限制等手段限制我国大蒜的出口,致使我国大蒜出口增速减缓,大批新增的大蒜需要在国内市场消化,从而打破了国内市场的供需平衡,造成蒜价下跌。裴利说,随着全国大蒜产业发展迅速,大蒜的品种增多、蒜商的选择余地变大,一些地区出现了白城大蒜的替代产品。目前市场上易销的多是分级大蒜,即按照大蒜直径分为4.5厘米、5厘米、5.5厘米和6厘米四级,一些地区还把大蒜按大小、圆扁等不同规格进行包装。白城大蒜则一直都没有实现严格的标准化种植,待售的大蒜被简单分为3个等级,以村民编的“蒜辫”样出售,且无任何地理说明、注册商标等标识,阿城大蒜的品牌在缩水。
裴利说,出现“蒜贱伤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阿城大蒜以外销为主,产业化程度较低,易受市场影响。拿白城村来说,全村没有一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均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而且多是等在家中盼着客商来收购,每年的大蒜销售更像是在碰运气。山东金乡也产大蒜,但当地建有多家大蒜制品公司,已逐渐形成了自产自销的模式。白城村的村民也曾计划发展大蒜深加工使大蒜就地升值,但究竟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成品如何销售等问题一直无人能给白城村民予以解答。因为白城蒜仅销往哈市、大庆、牡丹江等几地,所以部分村民觉得也许出口海外能解决大蒜的销售问题,可怎么能让白城大蒜实现出口又成了困扰白城蒜农的又一道难题。
裴利对记者说,村里的鲜蒜能卖到10月中旬,天冷后就把大蒜存在库房待明年以商品蒜和籽种蒜的形式再卖,“但明年的蒜价怎样现在看还是未知数”,裴利再次紧锁了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