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7日讯 为迎接“大冬会”召开,哈尔滨市提出了建设“干净城市”的口号,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中转间、垃圾箱,却由于设施落后、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原因,一直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卫生。8日,哈尔滨市即将通过招投标形式,购置48台垃圾压缩集装箱,以及53台散袋垃圾收集车,届时,垃圾压缩集装箱将取代二环以内的垃圾中转间,实现生活垃圾的全封闭运输。
预备参加8日招标的样车。
垃圾箱沦为二次污染源
6日,记者在道里区经纬三道街上的一处垃圾中转间前看到,工人们正在将中转间内的垃圾搬运到垃圾运输车上,垃圾袋中渗漏出来的污水不停地滴落在马路上,附近已经形成了积水。据附近一家诊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卫生所已经在这里六年了,夏天根本就不敢开窗。过去这个中转间又旧又破,垃圾袋都能露出来,蚊蝇到处都是,今年重新建的房子,但仍然是满地污水,味道非常难闻。如果遇到大风天,塑料袋、纸片能蔓延到附近好几条街。
在斜角街附近居住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从斜角街有了夜市,垃圾就特别多,由于附近没有垃圾箱,垃圾袋都堆放在路边上,等到晚上才有人来收,现在堆放垃圾袋的路面已经被油渍浸泡的无法行走,每到夏天臭气难闻、蚊蝇肆虐,居民都不敢开窗。记者了解到,仅在道里区,像这样垃圾临时堆放点近十余处。
目前,哈市日产生活垃圾3300吨左右,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方式有两种:一是居民自己倾倒在敞口垃圾箱或小区的垃圾收集间外;二是居民将垃圾袋放在楼道内,保洁员收集各家垃圾后,放进敞口垃圾箱或垃圾中转间。接下来,环卫人员用铲车、或用人工将垃圾箱内的垃圾装入垃圾运输车内,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但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尤为明显。
垃圾压缩中转站遭遇建设难
据业内人士介绍,垃圾压缩中转站是解决垃圾转运处理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实现垃圾的全封闭运输,而且整个垃圾的转运压缩都在室内进行,污水可以在处理过程中直接流入下水道,既可以规范管理,又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但是记者了解到,哈市在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的问题上遇到了难题。
据哈市环卫办负责人介绍,从2002年开始,哈市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全封闭的垃圾压缩中转站,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了28座,每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可以承担60吨左右的垃圾,但根据目前哈市日产生活垃圾3300吨的标准,已建成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无法满足城区垃圾压缩中转的需求。目前,哈市有500余个垃圾中转间,2000多个大垃圾箱,它们散放在城乡接合部、市场摊区以及个别老城区,多数都没有盖,密闭性不好,垃圾转运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飘散垃圾、散发异味等二次环境污染。加上很多拾荒者随意翻捡,多数垃圾箱周边都成了污染重灾区。“垃圾压缩中转间选址难、建设难”已经成为环卫工作的最大难题。
二环内中转间、垃圾箱年内撤出
2008年年初,哈尔滨市为解决生活垃圾对城市环境的二次污染,在惠民行动中提出,新建、设置垃圾压缩中转站,并增设散袋垃圾收集车。
哈市环卫办负责人表示,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二次污染问题,是哈市环境卫生工作中的难点。今年,哈市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以一个好的城市环境迎接大冬会的到来,城管部门计划购置48台移动式垃圾压缩集装箱,以及53台散袋垃圾收集车。届时,居民自家垃圾只需袋装化摆在楼道内,然后由环卫人员将每个单元的垃圾统一收集,装在散袋垃圾收集车内,集中运送到垃圾压缩箱倾倒,进入垃圾压缩箱内的垃圾将立即被压缩处理,垃圾液将直接排入下水道,垃圾则直接带箱运送至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二次污染,而且可以替代现有的垃圾中转间、垃圾箱。移动式垃圾压缩车密闭性好,垃圾倾倒进去后就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有效解决了垃圾散溢、随意翻捡等问题。目前,市、区专项资金配置都已经到位,8日将正式确定中标单位,年底前,二环以内的垃圾中转间和垃圾箱将逐步“下岗”。
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管理部门正在制定相关的计划,以保证垃圾收集的及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