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8日讯 记者昨天从市文物管理站获悉,一年前本报独家报道并到该单位请专家鉴定采沙人挖出的两颗头骨,日前经国家权威部门———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碳-14测试,证明两颗人类头骨距今分别为5465年左右和2400年左右,从而证明5000多年前(属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哈尔滨市松花江畔居住。文物管理部门表示,这一发现对研究哈尔滨市人类发展史颇具价值、意义重大。
10余米江沙中挖出两颗头骨
2007年8月3日,采沙人张树海拿着两颗头骨来到本报,想请专家鉴定其价值。这两颗头骨均呈黑色,大小相当。据张树海介绍,他所在的采沙船于7月30日、31日两天,先后在10余米深的江沙中挖出这两颗头骨。7月30日上午,10余名采沙工人驾驶船号为肇防207号的采沙船在43照江中心进行采沙作业时,发现在被挖出的沙子中有一个黑色的球形物体,四五名船员迅速上前将沙子一点点拨开后,一个黑色的人类头骨露出来。当天下午,有人前来想要以500元的价格收购头骨,张树海等人经过反复思考拒绝了。31日一早,他们又在同一江段十多米深的沙层中,挖出一颗比30日挖出的头骨略大的黑色头骨。一位听到消息的沈阳老者要出6000元买这两颗头盖骨,也被船员们拒绝。
8月3日当天,记者同张树海一同来到哈尔滨文物管理站。哈尔滨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李斌对两颗头骨进行了仔细鉴定后表示,这两颗头骨初步可以认定为人的头骨,其年代相对久远,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随即,他们请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两颗头骨送到北京的国家权威部门进行鉴定。
专家否定“漂移说”
据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介绍,哈尔滨市曾于1982年在阎家岗附近地表发现一块人类头盖骨残片,经鉴定距今已有2000多年,这次发现的两颗人头骨则将人类在哈尔滨市居住的年代前推到5400多年前。由于两颗人头骨完好无损,可以证明不是从上游漂移下来的,否则经水流冲击、沙石磨擦一定会有破损。经专家初步分析,5400多年前,哈尔滨市松花江畔即有人类居住,两颗人头骨很可能是墓葬,随着松花江河道的变迁,将墓葬淹没。两颗人头骨经历几千年风雨后,被张树海等人比较完整地打捞上来实属不易。
记者在市文管站看到,鉴定后的两颗人头骨因水分已经完全蒸发,一颗变成深褐色,一颗为浅褐色。刘云才表示,他们近期还要将两颗人头骨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为其进行性别、年龄、病理和人种等测定,以便对哈尔滨市人类活动的历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