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千座楼体今秋“变脸”吹“欧风”
2008-10-09 11:02:1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于洪学 汤文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改造后的友谊路103号 张大巍摄

改造前的友谊路103号 张大巍摄

  东北网10月9日讯 家住道里区友谊路103号的宋先生最近心情很好,自从他住的居民楼外立面改造基本完成后,总有亲友对他说:“你家的楼就像欧式别墅,特别漂亮!”近日,近千座老建筑改头换面,那圆形的穹窿尖顶,变化多端的纹饰、檐线、腰线,中西合璧的小型拱门,使得这些老建筑面目一新,成为引人注目的欧式新景观。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建筑工地,了解到这些楼体改造的幕后新闻。

  添加欧式符号———

  “火柴盒”成“别墅”

  友谊路103号位于友谊路、尚志大街、尚志胡同交汇处。这座1984年进户的老建筑是典型的“火柴盒”样式,棱角分明,造型呆板。自今年7月中旬起,这座老建筑开始施工“改头换面”。

  据市综合整治办负责人介绍,这座居民楼西大东小,西侧为8层建筑,东侧为7层,西侧拐角处楼顶原来有一座水箱房。针对这座建筑的特征,施工人员在面向尚志大街一侧,加装了3座欧式拱形门,在四角修建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顶柱体,同时,将原有的直角平面的水箱房改造成坡形屋顶,并在拱门的两侧修上欧式圆窗。坡屋顶、尖顶柱体、拱形门遥相呼应,再加上建筑立面添加的欧式花饰、檐线、腰线等欧式建筑“符号”,使这座建筑变得错落有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市综合整治办相关人员引导下,记者走访了霁虹桥下的省报家属楼改造、环公路大桥立面改造建筑群、河鼓街居民楼改造等工地时发现,给老建筑添加欧式建筑“符号”,是这次交通干道沿线楼体改造的“主旋律”。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楼房安全有保障

  施工过程中,有市民提出异议:给这些老建筑添加如此繁杂的“建筑符号”,增加了荷载量,会不会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在施工现场,市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对此作了详细解读。

  这次改造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檐线、腰线、花饰等部件。据介绍,施工中大量使用了新型的GRC构件,这种低碱水泥成品构件,在构件厂通过翻模捣制而成,尺寸较大的在构件里安有钢筋,有的则配有聚酯纤维,能切实保障构件的强度。此外,这种新材料分量较轻,不会对建筑的整体强度产生负面影响,可谓安全、实用。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这种新型的GRC构件,长、宽一般在10至20厘米,大多为檐线、腰线。施工中,工人在楼顶房檐预埋钢筋,然后将GRC构件焊接到预埋件上,每隔40厘米一个焊点。

  在友谊路103号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另一种施工材料。这种EPS构件,体积最大的高80厘米、宽55厘米、长1米,呈三角形状,但重量不到两公斤。技术人员介绍,这种构件具有质地轻、塑形能力强、切割方便、持久耐用等优点,把它用在房檐、墙角的造型上,既有利于墙体保温,又能做出欧式效果,一举数得。

  塑钢窗、苯板齐上阵———

  冬季室温可提高四五度

  友谊路103号通过这次改造不仅漂亮了,还“穿”上了“棉衣”———外墙加了苯板,楼顶重新做了防水,窗户也换成了“三玻”的塑钢窗。

  据介绍,这座老楼建成时为木窗,后来有的人家改成了塑钢窗,但保温效果都不好。这次改造中,有的居民对更换塑钢窗不理解,施工人员将窗户拉到现场后,用钢锯将窗户割开让居民看质量,居民们啥闲话也没有了,都非常配合地更换了窗户。

  据了解,这次改造中,哈尔滨市共有8栋老建筑由政府免费更换了“三玻”塑钢窗、给建筑外立面加了苯板。据技术人员介绍,这样做,使老建筑达到了建筑节能新标准,冬季温室能提高四五摄氏度。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