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我省中省直单位倾力支持 新农村幸福指数节节升
2008-10-11 10:25:4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马兆全 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1日讯 2006年伴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省启动了试点村“一对一”帮建工作。三年来,各帮建单位从大局出发,把帮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真正关心、支持、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帮建成效,促进一大批试点村加快了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改善民生、改变面貌的步伐。然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决定了帮建工作的持久性。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今后全省新农村帮建工作要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加强:

  倾情倾力不松劲

  各帮建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帮建工作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树立持续帮建意识,做到思想不松劲,投入不减少,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继续倾情倾力帮建。为保持帮建工作连续性,在确定新一轮帮建对子时,原则上在原帮建县范围内重新安排新的结对帮建村。

  千方百计办实事

  各帮建单位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帮助试点村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引导试点村从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快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各帮建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努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使农民群众走上通畅路,喝上放心水,用上清洁能源,解决看病难、上学贵、养老无保障等问题。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要积极引导帮建村发展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科学生产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帮助试点村健全新增资产的管护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长期发挥作用。要把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作为帮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帮助试点村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探索帮建新模式

  要注重研究探索投入效益最大化的帮建途径,创新帮建方式,探索帮建新模式。要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帮建由输血式的加强基础建设向造血式的帮助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转变,由直接投钱投物向提高农民素质转变,由改善生活环境向提高民生水平转变,由单项项目帮建向多项项目集群配套帮建转变。


   省财政厅五突破助村年年大变样

  省财政厅帮建绥棱县上集镇诺敏河村。三年来,该厅着力在“促增收、强设施、治村容、兴文明、建机制”等方面突破,实现了村域经济年年有发展,村民生活年年有提高,基础设施年年有改善,帮建工作年年有成效。

  省财政厅的促增收兴文明让诺敏河村变了样。

  一是促增收,发展现代农业。该厅先后帮诺敏河村建设了“千亩绿色水稻种植园区”、种子基地、育苗温室40栋,推广了水稻超稀植、高台大棚育苗,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等生产新技术,使粮食产量每年递增10%以上;新建了草编加工厂、扩建了多个钢窗加工户,筹建了精洁米加工厂、碳棒加工厂,使农民平均收入每年增收210元以上。

  二是强设施,突出民生需求。帮助诺敏河村新建通村白色路面6.5公里,以及5个自然屯的主要街路4.5公里;完成了17000多延长米的自来水管线铺设,使全村512户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经协调使该村民营商店并入了“全国百乡千村”连锁货物配送网;利用省财政厅职工捐助的35万元建立“住房改造基金”,采取滚动借用等新模式先后完成了27户危房改造,使诺敏河村结束了“泥草房”的历史。

  三是治村容,改善人居环境。三年中先后植树5万余棵,完成了“四旁”绿化,修缮11000延长米硬质排水边沟;统一新建512个农户的厕所和灰仓、修缮36000多延长米栅栏;清理垃圾171吨近百车,粉刷房屋庭院360多座,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新建470平方米小学校舍,增添微机20台,补充实验设备,配置文体器材等3600多件;将472平方米老校舍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造,辟建为村中心文化活动站。

  四是兴文明,建和谐新农村。采取村、镇联建的办法,先后6次组织270多名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外出就业技能;支持该村筹建了草柳编等3个农民生产专业协会;组建了小剧社、秧歌队、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真心实干换来一个文明村

  为做好帮建工作,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派出一支由局领导带队的帮建工作组进驻结成对子的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三年来,帮建工作组人员虽有变化,但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一点没变。该局帮建工作组始终长期驻守试点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累计近400天之久。用真情换来真心,用真干换来真变,兰桥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保障,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村风民俗和谐安定,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进驻试点村后,工作组针对村干部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不够,认识片面,等、靠、要思想较重,投工投劳的热情不高等问题,首先在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上下功夫。通过每年宣讲中央1号文件、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向村民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制定村发展建设规划,还是确定帮建项目,都实行“一事一议”,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通过“献策会”,集民智,体民愿,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三年来,该村村民共自筹资金23万元,出车1500台次,参加村里义务劳动3000人次。

  2006年7月,该村遭遇50年不遇的大雨,村里的积水达半米多深,在村民十分焦急和无助的情况下,帮建工作组的同志,不顾年龄大、身体有病等各种情况,带头跳到齐腰深的水中,冒雨组织清理、疏通排水,转移受大水威胁的群众。2007年秋季,他们连续住村两个月一边帮助村民秋收,一边组织修路完成本年工程的收尾工作,中秋节也是在村里与村民一起度过的。


  省扶贫办“五包”见效保增收

  省扶贫办在帮建工作中,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整合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实行包规划制定、包资金落实、包项目建设、包工作协调、包长效管理和保增收的“五包一保”责任制,取得了显著成绩。

  截至目前,省扶贫办累计投入与新农村建设重合的259个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18632.5万元,村均投入71.9万元,重点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共扶持贫困户发展奶牛2600头,猪17742头,大鹅16.8万只,建塑料大棚180栋;打人畜饮水井186眼,自来水入户22954户;购置大马力拖拉机125台套;修水泥路620.1公里,红砖路119.2公里,修路边沟785.2公里,安装栅栏及道路绿化212.9公里;建卫生所和计生服务室89所,综合服务室1.2万平方米,休闲广场18.7万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28290户,改造贫困户危房72户。

  省扶贫开发办帮建的新合村休闲广场掩映在鲜花绿树中。

  2008年以来,省扶贫办领导及工作人员先后深入试点村进行调研,两次现场办公,到村指导多达200人次。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这些试点村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主要道路硬化、村内街道绿化、住房砖瓦化、教育卫生等综合服务社区化,村民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乡风文明水平和民主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已经超过了全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标准,达到了新农村建设标准。

  省军区鱼水情深系“三农”

  省军区始终把参加和支持驻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积极响应贯彻中央政策号召,有效履行服务人民使命职能的主要内容。几年来,省军区军、师、团三级先后与全省178个村结成了帮建对子。直接和协调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累计出动官兵和民兵20余万人次,对178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帮建,解决了农民关心的难题。

  省军区帮建的长发村。

  按照就地就近、因地制宜的原则,省军区组织部队官兵以支援“三农”为重点,充分发挥省军区系统的人才、信息和人力优势,相继开展了定点扶贫、科技扶贫和开发性扶贫,支持和帮助创办民兵示范基地13个,示范点600多个,扶持种植、养殖大户2100多个,涌现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隋在云、“全国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孙斌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户、示范户,省军区系统也涌现出了“全省十大扶贫状元”姚振华、“勤政爱民好部长”崔治岩、“科技兴农带头人”刘双军、“省十大杰出拥政爱民模范”姜运廷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省军区还坚持把支农兴教作为参与驻地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省军区机关到基层连队,个个定帮扶责任、个个有目标任务,形成了全员参与农村教育事业的良好局面。两年多来,先后援建20所希望小学,结对子资助6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已连续六年对全省1389名伤病残复转军人、烈军属子女或隔代子女进行捐资助学。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差、部分群众因病返贫的实际,两年多来,省军区集中组织“进百村、爱民送医到农家”活动,共出动医护人员7000多人次,为8万多名村民进行了身体检查,赠送了价值400多万元的药品,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42期,发放5万多册《健康知识手册》。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从制约发展难题突破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帮建肇源县和平乡华原村。该厅着眼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农业长远发展,农民尽快受益为出发点,根据帮建村的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信息优势,帮助包村理清发展思路,以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帮建村经济发展的弱点、难点问题。

  帮建工作一开始,该厅领导多次赴肇源,来到农户家中,走进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共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在走访调查中他们了解到,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原因,加之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种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帮建小组在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下,提出引进安肇新河,围绕该村四周修建一条长15公里、宽20米、深2米的水渠,北与安肇新河连通,南与松花江肇源中心灌区的东支四干线贯通,同时在其周边打10眼补水抗旱井,解决该村耕地旱能灌、涝能排的问题。经论证,围村排灌工程竣工后可实现五个“一万”,即:旱涝保收田达到一万亩,种植业产量提高三成;可造林一万亩;可建鱼塘一万亩;可养大鹅一万只,实现人均增收100元;可使一万亩芦苇增产一倍。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该水利工程已全部竣工,安肇新河水已引入灌渠,并已发挥出效益。五个“一万”的目标大部分已实现。

  在此项目中,该厅先后帮助筹资近百万元。当地村民称赞他们修建了一处“幸福渠”,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积德工程”。同时,该厅还帮助华原村加强该村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目前,10.5公里通村路已全部实现硬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帮助贫困户翻建的31套住房全部入住,86户农民建起了沼气池。

  省商务厅用特色产业带富一方

  省商务厅帮建东宁县东宁镇大城子村。该厅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帮建工作目标,帮助大城子村积极发展富民产业。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本村的主导产业——黑木耳产业,使这项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该厅投入资金15.6万元,帮助建设占地24公顷可摆放300万袋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黑木耳标准化看护房13座,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同时引导农民选用“黑风1号”等高品质品种,采用室内(大棚)划口催芽技术和免颈圈技术,目前全村黑木耳优质率达到100%。

  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全村黑木耳产量已由2003年的21万袋猛增至今年的1600万袋,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黑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大城子村的主导产业。大城子村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村”。

  该厅还立足长远,帮助大城子村发挥村科普、农技、文化、教育设施的作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并组织科技示范户、典型户走出去学习,发挥他们“一帮一”、“一带三”传帮带作用,让农民能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9%,全村参加低保23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在村内定期开展科普培训,破除封建迷信,消除了“猫冬、赌博”的不良习惯。目前,大城子村已经形成互帮互助、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


 

  省农发行百万投入搭起致富金桥

  两年多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分行认真履行帮建职责,全力支持明水县育林乡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共投入帮建资金121.5万元,协调落实帮建项目32个,为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帮助村民致富增收。扶持当地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绿源农副产品购销公司做大做强,帮助该企业协调粮食购销贷款,增强了企业拉动能力。同时,帮助该村发展白瓜种植,建设了500亩高产白瓜种植示范基地,拉动农户亩均增收460元。投放优惠贷款60万元,培育养牛(羊)大户32个。帮助该村年输出劳动力340余人次,拉动农民增收204万元。二是突出基础建设,帮助解决难点问题。投入通村公路建设匹配资金18万元,帮助该村硬化村屯道路12公里。投资5万元,帮助示范村修建了硬质排水边沟1600延长米。投资15万元,帮助安装铁栅栏2000延长米,铺装入户甬道500延长米。投资3万元,帮助栽植各种绿化树6000株,村屯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三是突出民主管理,帮助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筹资15万元,帮助建设了16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投入资金5000万元,帮助制作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级组织建设公开等宣传栏板。

  省农科院科技引领致富之路

  省农科院在帮建望奎县通江镇正兰头村过程中,一手抓科技引领,着力用科技促农增收;一手抓智力扶持,为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帮建初期,该院投资3.5万元,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把正兰头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成分辨率为0.61米的系列模式图,充分展示新农村美好前景,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该院还积极实施科技致富项目,用科技带动农民致富。将正兰头村1.8万亩玉米全部纳入丰粮工程项目之列,选用良种,规范技术,增加产出,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投入10万元成立村专家大院,配备电脑多媒体系统、生产技术、生活技术、生态技术等方面图书1万册,设置农技110热线。两年中,共接待农民咨询200人次,电话1000余个。组织植保专家多次深入正兰头村,先后投入3万元指导和帮助全村开展科学灭鼠工作,灭鼠率达80%,降低了粮食损失率。

  帮建工作让农科院与正兰头村结下了对子,科技人员与村民也建立了深厚感情。2007年我省遭遇大旱,省农科院马上调动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制定科学抗旱方案,并无偿调拨10万元的抗旱物资,使该村全部耕地有旱情无灾象,确保了丰产丰收。两年中,该院广大科技人员共捐赠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66人,资金16万元,使每一名贫困生都能安心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省农科院还投资12.14万元,与当地有关部门协作,为全村955户开通了有线电视,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看到外面的世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大庆油田公司四千万元支援农民兄弟

  大庆油田党政领导对新农村帮建工作高度重视。公司上下一致认为,大庆油田创业之初,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黑龙江省的农民兄弟给了油田无私支援。现在是油田回馈农民兄弟的时候了。开展新农村帮建工作,是国有企业落实“三大责任”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直骨干企业,必须讲政治、顾大局,带头支持好、全力帮扶好对口村建设,为促进龙江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近3年来,大庆油田在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中,总计向省级试点镇、村投入帮建资金4534万元,完成帮建项目31个。其中仅为克山县发展乡民胜村就投入资金322万元,完成帮建项目13项:2006年度,投资122万元,新建村口桥涵2座;建设公共卫生间10个;组建村农机合作社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设备3台;修建村通乡水泥公路8公里;更新学生课桌椅192套;给村小学校配备电脑2台。2007年度,大庆油田公司又投入50万元,为全村800多户村民安装了闭路数字电视;完善配套村农机合作社设备,购买了大型整地机1台;新建了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的村党支部多功能活动室。2008年度,投入150万元,帮助村民改建泥草房50多套;帮助民胜村新建村小学校校舍;帮助村里兴办采砂场购买3台机械设备。

在帮建让胡路区喇嘛甸镇过程中,油田公司两年多来共投入资金4212万元,完成300口农用机电井和6公里水泥路面主干道建设。巨大的资金投入取得了显著的帮建效果,得到了被帮建单位的县、乡、村广大干部和农民兄弟的高度好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