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6日讯 哈尔滨市启动实施区县(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三年来,取得显著效果,截至目前,累计支持项目57项,投入科技经费4015万元,带动社会和企业增加科技方面投入3.9亿多元,推动新增种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场、区)70多个,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60多个,实现新增产值13.3亿元,促进农民增收8.76亿元。
据介绍,区县(市)重大产业化项目具有投入额度大、社会带动面广、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撑性强的特点。其主要目标是解决区县(市)主导产业或特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开发与引进等方式,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3年来,成效显著。
支柱产业产品竞争力增强
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推进了南岗区电池和电动装置,平房区汽车、香坊区发电设备等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部分区域支柱产业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小型科技企业迅速成长
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哈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显著加强,培育和壮大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重点培育了东金沃尔、世亨药业、博元生物、圆宝编织、松江电炉、瀚邦医疗、哈尔滨金居、亿时代数码等企业。
特色经济发展壮大
以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努力支持解决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发挥科技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区域特色产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使区域特色经济得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改善,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
突出解决了部分区县(市)主要种养业技术瓶颈,制定出了标准化种养殖技术规程,并大面积应用试验示范。如五常的五优稻系列优质水稻,通河大鹅,宾县肉牛,呼兰肉鸡等项目,初步解决了标准化种养殖、品种优化、疫病防控和质量调控等技术瓶颈问题,扩大了技术推广面,形成了示范区域,增加了规模数量,带动就业人数和农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
“双带”模式得到发展
着力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技术链延伸带动了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引导农民参与到了产业链中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使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得到发展。
五常市葵花阳光米业有限公司,依托葵花药业公司整合五常大米资源和形成品牌, 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稻米分级加工技术为核心,使技术链和产业链得到延伸, 落实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4万亩,预计2008年可生产优质水稻1.2亿公斤,已建设2条精米自动生产线,预计加工优质精米5千万公斤,带动项目区农民直接增收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