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解读养殖战略规划:1000万吨奶“份量”能有多重
2008-10-24 16:35:0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4日讯 没有畜牧业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没有发达畜牧业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

  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奶业是节粮、经济、高效型产业,加快奶业发展,是新时期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国家“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的出台,必将加快黑龙江省奶业现代化步伐,优化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对于实现黑龙江省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食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推动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万吨奶战略口诀

  规模带动,提质增效;

  市场引导,龙头牵动;

  突出重点,区域推进;

  科技支撑,突出效益;

  完善体系,安全发展;

  多元投入,重点扶持。

  根据2002年《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中“一区两带”布局,选择哈尔滨郊区、齐齐哈尔郊区、大庆郊区、牡丹江郊区、佳木斯郊区、双鸭山郊区、克东、杜蒙、富裕、肇东、安达、双城、呼兰、萝北、汤原、尚志、密山、阿城、肇州、北安、甘南、泰来、龙江、铁力、五常、海伦、青冈、林甸、讷河、明水、肇源、克山、依安、虎林等34个奶业发展重点市(县)及农垦、森工总局等地,加快优势区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效益分析

  通过5年的持续发展,确保黑龙江省奶业总量扩增、水平提高、质量改善和竞争力增强;实现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在全国率先完成现代化改造,为最终建成主导产业、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黑龙江省由粮食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1、奶牛存栏320万头,年均递增12.1%;

  2、奶牛单产超过6吨;

  3、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年均递增16.1%;

  4、实现奶牛养殖业产值315亿元;

  5、农村居民人均奶业纯收入达到300元以上;

  6、乳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37亿元以上;

  7、直接转化粮食33亿公斤,其中转化玉米16亿公斤,实现转化增值16亿元。

  黑龙江省发展奶业优势独特

  黑龙江省发展奶业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优越的资源条件。黑龙江省与荷兰、丹麦及日本北海道等奶牛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玉米带和奶牛带,面积辽阔,气候冷凉,生物多样性强。黑龙江省拥有6500万亩草原,年产饲草800多万吨;拥有1.7亿亩耕地,预计2012年年产粮食将超过千亿斤,农副产品数量大、质量好、成本低,可为奶业提供大量优质饲草饲料。黑龙江省还有944.3万农村劳动力,加上危困行业和城镇失业人员,每年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达500万之多,这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奶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黑龙江省已为奶业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到2007年末,全省奶牛存栏达181万头,牛奶产量474万吨,牛奶产量位于全国第2位。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农垦为主的“一区两带”奶牛基地集群。此外,鲜奶加工能力超前于鲜奶生产能力一直是黑龙江省奶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全省拥有乳品加工企业74家,包括雀巢、光明、伊利、蒙牛、完达山等一些国内外驰名品牌,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9万吨。

  多渠道落实资金295亿元

  政府投入21.37亿元,银行贷款159.10亿元,养殖户自筹114.57亿元

  据初步测算,完成奶牛良种工程、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饲草饲料工程、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等四大建设任务共需投入资金295.04亿元。这些资金将来自5个渠道,即申请国家投资10.07亿元,省级财政投入6.58亿元,市县投入4.72亿元,银行贷款159.10亿元,养殖户自筹114.57亿元。

  这四个工程完成后,其效益也相当可观。奶业良种工程建成后,全省奶业良种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奶牛繁育体系更加完备,将具备自主培育种畜能力;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完成后,新入场的奶牛将达90.05万头,年产鲜奶量达到378.21万吨,黑龙江省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超过70%,黑龙江省奶业将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饲草饲料工程的建成,将使黑龙江省人工种草、草原改良、围栏封育草原总面积1980万亩,平均亩增产80公斤,年可新增牧草158.4万吨。每吨饲草按450元计算,年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7.1亿元,通过畜牧业转化增值达24亿元。同时,每年将增加40万亩青贮玉米、140万吨青贮饲料量。按每吨250元计算,可增加收入52.50亿元;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解决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预计每年可处理奶牛粪便90万吨以上,可生产生物有机肥55万吨,进而实现55万亩耕地增产10%目标。

  奶牛将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奶业是加快食品工业大省建设、推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动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龙江优质牛奶地域品牌,打造几个年创产值百亿以上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实现龙江品牌振兴,对推广黑龙江省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奶业又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佳渠道。大力发展畜牧业可以就地安置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从土地流转出来的大量农民从业问题的需要。到2012年,全省奶牛产业将安置富余劳动力5.5万人,农民奶业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23元。同时还可以利用黑龙江省种植业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再依托规模化养殖优势有效利用生物有机肥发展种植业,为养殖业继续提供优质原料,可实现粮多、奶多、肥多的生态循环之路。

发展奶业将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到2012年,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100万吨,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利税超过37亿元,雀巢、伊利、光明、飞鹤等乳品企业将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支柱。在奶业主产区,奶业收入将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奶牛养殖业产值将达到315亿元,奶牛养殖户纯收入将达到58亿元,奶牛将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五年建设四大重点工程

  通过良种工程建设,加快标准化优良奶牛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5年将进口荷斯坦种公牛350头,选育后备公牛690头,选育高产奶牛群规模达到3.5万头,选育育种核心群规模达到8000头。将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测定能力达到30万头的省级测定中心;建立四个市(地级)DHI测定中心,测定能力分别达到5万头。全省DHI测定能力达到50万头。

  扶持和引导广大农户改变兼营兼业习惯,逐步向专业化饲养方向转变,重点发展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化牧场和规范化小区。特别扶持建设股份制牧场和规范化小区,在用地、规划、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服务支撑龙头企业发展。5年中,共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279个。其中建设存栏5000头和10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各10个。到2012年,全省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实现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养殖的转变。

  走草原改良、人工种草、专用饲料开发、秸秆利用四轮驱动的路子,加快饲草饲料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业化等"四化"进程。到2012年,累计新建人工草原450万亩,改良草原650万亩,草原围栏880万亩。全省青贮种植面积由目前的280万亩增加到480万亩,单产由每亩3.5吨提高到4吨,青贮总产量由980万吨提高到1920万吨;实现成母牛年饲喂青贮由3.5吨提高到6.5吨。并通过饲草饲料工程建设,实现草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总目标。

  在奶业重点地区选择符合标准的新建或原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500处,进行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区)内采取粪尿分开处理工艺,粪便人工清理,尿液和污水管道排放。同时,通过生产有机肥料、沼气和粪砖等方式使奶牛养殖场的养殖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通过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实施带动,力争使奶牛养殖零排放、无公害、资源化利用比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50%以上。

  区域布局

  多举措保障让养殖风险到最低

  发展奶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国家和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奶业的政策法规,对扶持奶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奶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将面临疫病、市场和食品安全等风险因素。那么,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又将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层层加强防控措施,减少疫病风险

  奶牛养殖业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疫病的风险。由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的外引,使奶牛疾病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一些病原不断发生变异,其毒力、症状、病变都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疾病以并发症或混合感染存在,有的呈现非典型症状,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而且饲养密度的增加,也加大了感染病原菌的风险。此外,由于用药不规范,造成病原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为奶牛疫病的治疗带来困难。奶牛长途贩运极易造成疫情传播扩散,是控制疫情的又一难点。

  规划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制,确保动物疫病疫情稳定;做好应急预案,确保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组织准备、人员准备、资金准备和物资准备“四个到位”,提高对疫情的控制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实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防控政策,提高免疫密度;继续执行国家和省里的疫病扑杀补偿政策;强化疫情监测,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黑龙江省正在实施“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将加强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国家在黑龙江省已经设立了40个国家动物疫情监测站和边境动物疫情测报站。


 

  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黑龙江省正改革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逐步建立官方兽医制度和职业兽医制度。

  建立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市场风险

  当前,我国奶业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我国奶业没有现成的市场,只有潜力市场和虚拟市场,因而造成奶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脱节,乳制品市场加工波动比较频繁,从而对奶牛养殖业造成伤害。奶牛发展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价格波动上。

  目前,黑龙江省已初步建立了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由省奶业协会定期发布全省原料奶收购指导价,各地纷纷筹建价格协调委员会,阿城、肇源等22个县市已经成立价格协调委员会。今后,将专门成立鲜奶稽查大队或检查组,开展奶源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在全省强制推广执行鲜奶收购合同文本,抑制收奶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大对奶牛养殖的补贴力度、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对青、黄贮饲料进行补贴等。

  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由于黑龙江省奶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牛奶质量难以控制,存在牛奶细菌数超标、掺杂使假等问题。

  为此,黑龙江省将加大对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投入品安全。将加强兽药、饲料标签专项检查、打击假冒饲料销售行为。同时加强兽药、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例行抽检工作,确保原料奶安全;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确保全省畜产品安全,建立长效机制。

  奶业合作组织维护奶农权益

  相关配套措施力保规划顺利实现

  为顺利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黑龙江省将加强奶业合作社、奶业协会和专业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奶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打破奶业产业链内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之能够与企业建立平等的利益对接关系,使奶农获得独立的市场地位和公平的市场交易话语权。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奶农组织起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尽快发展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参与市场谈判和利益分配的实体组织。并通过奶业产业化建设,推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经营管理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企业+奶农协会+农户”等利益对接形式,通过订立购销及服务合同,完善一体化链条,保护奶农利益,推进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

  同时,黑龙江省还将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现有的支持奶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整合现有支农资金,集中支持奶业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融资为辅的多元投入办法,筹集更多的发展建设资金,重点向奶业倾斜。重点发展地区建立奶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奶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等,并对各项支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政府控股的鑫正担保公司积极开展养殖场建设的贷款担保业务,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做好《黑龙江省奶业条例》、《黑龙江省草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加速依法治牧、治奶进程;依法强化对饲料兽药、畜禽及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检测;做好奶牛政策性保险试点,通过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奶农发展奶业生产的保障水平;整顿原奶市场和乳制品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奶站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克扣奶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龙头企业的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经营管理与市场开发体系;加快企业现代化改造步伐,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名优新特产品,集中优势力量培育和整合名牌产品,创造出一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龙江品牌产品,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进而形成更强的市场开拓与基地牵动能力。各乳品加工企业还要加大对自身奶源基地的扶持力度,为基地场户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信息、金融及收购服务,切实把第一车间建设好。按奶源基地布局规划,龙头企业要加快自有机械化奶站建设,提高基地内机械化奶站的覆盖率,方便养殖场户交售原奶和进行质量价格评定。并通过利益对接纽带,使龙头与基地场户连在一起,形成互促互带的良性格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