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国经济网]黑龙江邓立刚:把爱镌刻在巴蜀大地
2008-10-25 14:3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邓立刚 

 

  邓立刚,中共党员,黑龙江省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处长,工程师,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受各级嘉奖10余次。特别是在四川抗震救灾中,作为前线副总指挥和突击队长,带领官兵转移受灾群众720人,抢救被埋压人员184人,先后被公安部授予“抗震救灾尖兵”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中华大地亿万生灵的心,揪痛在汶川的山崩地裂中。那一刻,家园成了废墟;那一刻,亲人生死相隔。然而,也就在那一刻,大爱凝聚力量,热血汇成洪流,拯救生命的大军,铸就起抗震救灾的不朽长城,一颗颗爱心飞向灾区,一个个身影,战斗在灾区。

  黑龙江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队的512名官兵,作为距灾区最远的专业救援力量之一,也于14日凌晨,飞赴四川,和灾区人民一起,向灾难宣战,从此,512个身影在断壁残垣中英勇奋战,用血肉之躯,在巴蜀大地上留下顽强的印记。

  在北川,这个受灾最严重的县城,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四处忙碌着,危楼下,碎瓦上,营地里,群众中,他就像上满了发条,把满腔的爱化作无尽的动力和勇气,他,就是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邓立刚。四川地震发生后,在上海公出的邓立刚3次请战,要奔赴灾区,为被困的生命燃起希望。鉴于他在哈尔滨人和地下建筑坍塌、黑河北安教学楼倒塌、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等事故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和显著贡献,总队党委决定由他担任黑龙江总队北川战区地震抢险救援队副总指挥兼突击队队长,历经8个昼夜的艰苦奋战,邓立刚带领突击队转移受灾群众720多人,抢救埋压人员184人,其中1人生还,救助伤员16人,抢救粮食7200多斤、生活用品价值15万余元,拆除危房18幢,被北川前指和受灾群众誉为指挥科学、作战勇敢的救援突击队长。


 

  ——是他,凭着智慧和经验,果断决策,正确指挥,创造了生命奇迹

  邓立刚带领突击队在北川县倒塌的农贸市场实施救援时,发现楼内有生命迹象。眼前的这幢四层商住合用建筑,一、二层坍塌,仅存的三、四层已支离破碎,摇摇欲坠,毗邻的山体因余震不断,碎石不时滚落,随时有滑坡危险。可邓立刚心中坚定着一个信念——只要有人活着,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在第一时间营救!

  他冒着建筑二次坍塌的危险,率先冲进坍塌的建筑内实施侦察,在几次被碎石瓦砾掉落阻挡搜救进程情况下,几经进退,终于在墙角处几块断裂的水泥板下发现了被困者。邓立刚试图徒手搬开水泥板,使出混身力气后,纵横交错的钢筋水泥板仍纹丝不动。他返回地面后,果断命令参战官兵先清障,后救人,迅速开展营救,由于作业空间狭小,根本无法采取机械作业,邓立刚利用破拆工具一段一段截断钢筋,一块一块击碎水泥,官兵轮番上阵,小心翼翼地徒手清理覆盖在水泥楼板上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砾。

  经过两个小时的作业,在被困人员的上身刚刚露出的时候,余震突然发生了,一块厚重的木板随之震落,反应迅速的邓立刚急忙转身把掉落在空中的木板推开,原来就有腰伤的邓立刚在这生死瞬间的不凡之举,使被困者免受了二次重创,可他自己却站不起来了。当战友们把他扶起时,豆大的汗珠已布满了脸颊,可他仍咬紧牙关,继续坚持战斗。历经5小时的艰苦奋战,被困96个小时、尚有生命体征的中年妇女成功获救,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是他,凭着顽强和不屈,排除万难,奋力攻坚,抚慰了生者伤痛

  突击队到达北川中学阶梯教室现场时,部分容易清理的遇难者已被救出,还有一些被困者深埋在承重构件下,遇难者家属急切盼望见到亲人,情绪十分激动。由于情况紧急、工作量大,前指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方案,如果动用铲车等大型机械挖掘,可以加快清理进度,但很容易伤害遇难者尸体,造成肢体破损,给遇难者家属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按照胡总书记“要保护好遇难者遗体”的重要指示,邓立刚再次请战,主动挑起挖掘遇难者的重担,迅速制定了“两线作战,破障救灾”、“整合力量,集中攻坚”和“留有机动,应急救援”等多项针对性的战术措施,全面展开救援。突击队快速投投入救援战斗,使遇难者家属深受感动,激动的情绪也逐渐平静。

  经过16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指战员硬是用手清理出遇难者尸体25具,一举攻下这一救援难关。在当晚总结会上,总指挥部对邓立刚带领的突击队给予高度评价:“这支突击队是反应最迅速、作战效率最高的救援队之一,是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队”。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北川现场,亲切慰问了参战官兵,对指战员奋不顾身的救援行动给予充分肯定,胡总书记说:“你们以实际行动使灾区群众看到信心,感受到希望,增添了力量,不愧为人民子弟兵,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全国人民一定会铭记你们的功绩”。


 

  ——是他,凭着信念和果敢,深入危楼,积极搜救,维护了国家尊严

  5月18日,一国外记者散布舆论称,北川中学坍塌的教学楼内有幸免于难的存活者,中国救援队无法施救。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荣誉感驱使邓立刚再次请战,带领10余名官兵执行探测搜救任务。他冒着危险率先深入楼内,反复进行侦察,确认没有生命迹象后,又带领官兵从另一侧进入该楼,在10余公分厚并覆着水磨石块的楼板上凿开十几处1米见方的观察口。

  开凿期间,发生4、5次余震,其中两次较为强烈,立在墙边的撬棍被震倒在地,裸露的钢筋不住颤动,可邓立刚全然不顾。观察口凿开后,未发现存活人员,但搜救出5名不具备生命体征人员。之后,日本国际救援队进入该楼,使用精密探测设备进行搜寻,仍未发现有生命迹象,在用精良装备挖掘了6个多小时后,仅搜救出2名不具生命体征的遇难者。

  当看到中方突击队使用简易的装备却能较早准确测定无存活人员、且搜救人员数量较多时,日本国际救援队信服地竖起了拇指,国外记者的谣言也不攻自破。

  ——是他,凭着警觉和胆识,直面危险,挺身而出,彰显了赤胆忠诚

  进川时,邓立刚曾向总队党委立下军令状:“完成任务,平安凯旋”!急行军,进危楼,他站在排头,不惜以身试险;余震后,撤离时,他走在最后,守望官兵安全。

  5月17日,邓立刚率突击队前往老城区幼儿园执行任务,道路损毁,坎坷难行,滑落的碎石与被掩埋建筑之间尚未完全填实,稍有不慎踩到易塌陷地带,便会葬身于碎石之中,而邓立刚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为官兵探路。宿营时,他主动承担巡逻警戒任务,彻夜不眠。

  17日深夜,大雨骤降,邓立刚冒雨站在营地临近山体一侧,站岗放哨,时刻处于戒备状态。18日凌晨1时15分,一次6.0级余震突如其来,时间持续30多秒,地面强烈晃动。邓立刚迅速反应,通知官兵做好防范,并准备撤离,保证了安全,直到战斗结束,他带领部队安全凯旋。

  回首往昔,邓立刚的胸前挂满了灿烂的军功章,一路行来,他走出了一条坚实的路。入伍以来,邓立刚在多次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中屡立战功,曾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荣获全国公安消防部队“优秀指挥员”、“训练标兵”、黑龙江省政府“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扑火先进个人标兵”等多项荣誉。在四川“5.12”抗震救灾中,被公安部授予“抗震救灾尖兵”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时间似河,岁月如歌。大地震的逝者,早已离我们远去,灾难的阴霾,也已被阳光拂走,可这位普通消防警官播撒在巴蜀大地的爱,却在时间长河的荡涤中光芒永驻,在岁月高歌的音符里灿然长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