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抗日英雄赵尚志头骨失踪始末
2008-10-26 08:14:0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汤文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6日讯 2008年10月26日是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当年赵尚志被日寇杀害后为何身首分离?他的头颅为何埋在般若寺?为纪念英雄百年诞辰,记者独家采访了党史专家求证权威答案,解开了困扰人们62年的历史谜团。

  1942年2月12日,著名抗日将领、东北抗联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抗联三军军长赵尚志,在率小部队攻打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遭混入队内的特务黑枪,受伤被俘后宁死不屈,壮烈牺牲,享年34岁。其后,残暴的日军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送到当时的伪满洲国“新京”长春请功,后头颅被埋在长春般若寺,从此失踪。

  网上盛传“倓虚带走头颅” 专家披露“新说法”驳讹传

  女学者多方奔走破谜团 75岁日本战犯道出真相

  寺院维修挖出无名头骨 般若寺传出“爆炸新闻”

  烈士英名感染知情人 耄耋人跨省智取忠骨

  为保密亲友订立“约法三章” 众专家“民间鉴定”惊人一致

  多方搜集珍贵历史资料 精心筹划赴京权威鉴定

  权威鉴定缺乏佐证材料 赵尚志照片“神奇”面世

  “鉴定小组”两次赴京 权威鉴定破解62年谜团

  多年来,赵尚志身上体现的矢志不渝、忠贞不移、坚韧不拔、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为之自豪并永世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及赵尚志的亲属曾千方百计寻找将军失踪的头骨,但始终没有结果。

  2004年5月底,情况发生重大改变,人们在长春般若寺发现了一枚头骨,可能与赵尚志有关。那么,这具头骨为何埋在了佛门净土般若寺?头骨到底是不是赵尚志的?从此,有关人员进行了一次多方求证的苦旅。


 

  网上盛传“倓虚带走头颅” 专家披露“新说法”驳讹传

  2004年5月31日,长春市区般若寺在施工时出土一枚头骨,这本是一件非常寻常的事。但是,第二天一个叫姜宝才的人出现了,这位正从事东北抗联文献片摄制工作的编剧,马上联想到东北抗联名将赵尚志失踪的头颅。于是,这个极其偶然的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次日,抗联老战士、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和赵尚志的亲属,来到长春,几经周折,于当天将这具头骨运回哈尔滨。

  2004年12月初,经公安部第二研究所3位专家采用“颅像重合”、人类学等最新技术,对在吉林长春般若寺出土的这具颅骨进行了科学鉴定,得出结论:这具头骨就是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这一“爆炸新闻”,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一时间,各网站争相转载相关报道。当时,网上盛传着这样的说法:“当时,日本关东军发现赵尚志的头颅已融化、腐烂,最后决定将头颅焚烧灭迹。就在这时,有一位高僧不期而至。这位高僧的名字叫倓虚,是长春般若寺的住持。当时,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信奉佛教,曾多次去般若寺拜见他。当倓虚法师听说为抗日捐躯的赵尚志烈士的头颅将要被焚毁时,便提出将赵尚志的头颅带回般若寺,关东军最高司令官居然同意了。赵尚志烈士的头颅运到般若寺后是否被掩埋,还是被这位同情抗日志士的高僧供奉深藏,后情均一无所知。”

  各网站相互转载,令人感到这一说法似乎真实可靠。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不断有网友提出质疑:历史资料表明,1942年2月,倓虚并不在长春般若寺,显然所谓“倓虚带回烈士头颅”说法不能自圆其说。

  那么,赵尚志的头颅当初是怎样被埋在般若寺的?日前,记者采访了《赵尚志传》的作者赵俊清。赵俊清,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编委,为国内研究赵尚志生平历史的权威专家。

  听了记者转述的读者提出的种种疑问,赵俊清语出惊人:“经多方考证,赵尚志将军的首级是由日军高层决定埋到般若寺的,这一举动,是有其险恶用心的。”赵俊清旁征博引,用大量的史实阐述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赵俊清说,据当年曾担任伪兴山警察署特务主任的东城政雄回忆,1942年2月,东城政雄受命押运赵尚志的头颅到达长春后,由于头颅面部变形,并呈紫色,已开始流血水,腐烂了。伪治安部及日本关东军的高官们商谈后认为,头颅已经腐烂,无法继续保存,决定将头颅送到长春的护国般若寺当作“无缘佛”埋起来。所谓“无缘佛”,在日语里为“野鬼”的意思。

  据考证,般若寺建于1922年,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倓虚创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长春,次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强行将般若寺更名为“护国般若寺”,变成了“满洲国”的“护国寺”。日军把赵尚志头颅埋在般若寺,意喻日军“讨伐”胜利,赵尚志作为“野鬼”被埋在般若寺,可起到“护国”的作用。

  那么,东城政雄的回忆有何依据?他的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女学者多方奔走破谜团 75岁日本战犯道出真相

  赵俊清认为,在目前接触到的史料中,东城政雄的回忆最为直接,也最可信。

  1987年冬天,一位从事战争史研究的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来到了黑龙江省,亲自去梧桐河查看了赵尚志的牺牲地。山崎枝子了解到,直接策划杀害赵尚志烈士的田井久二郎和东城政雄,在辽宁省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多年后,均于1963年被中国政府特赦送回日本。于是,她在回日本前,特地拜访了李敏。

  李敏又想起了赵尚志将军头颅失踪之谜,请山崎枝子回到日本查查有关资料,或寻访一下当事人,看能不能找到关于头颅下落的确切线索。山崎枝子答应了。

  这年,田井久二郎已死,东城政雄已75岁。东城政雄对山崎枝子回忆说,赵尚志将军的头颅是他和田井乘一架日本战斗机运到长春的,头颅被放置在一只特制的小木匣里,当飞机在长春大房身机场降落时,头颅开始解冻,送到伪满军政部,由于室内气温太高,没有进行防腐处理的头颅已有血水渗出。3天后,当伪满军政大臣和一群日本军官前来查验时,赵尚志的头颅已散发出变质的气味。东城政雄说,当时,日本关东军准备将赵尚志的头颅公开示众,然后密封保存,与杨靖宇、陈翰章等烈士的头颅一起伺机运往日本,以炫耀武力占据中国满洲的“赫赫战果”。然而,此时保存赵尚志变质的头颅已不可能,最后决定将头颅埋在“护国般若寺”。

  赵俊清认为,结合东城政雄的特殊经历,此人当年亲身经历了赵尚志头颅的处理,后来经过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回忆可信性较大。

  据了解,东城政雄在接受山崎枝子采访时表示,我不害怕什么人找我的麻烦,你对外可以公布我真实的名字。

  对以往犯下的罪行有着深刻的反省,使东城政雄的回忆显得更加可信。


 

  寺院维修挖出无名头骨 般若寺传出“爆炸新闻”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李敏和黑龙江省党史部门,包括赵尚志众多战友及亲属,曾多次去般若寺寻找赵尚志头颅,但都没有收获,赵尚志将军头颅的下落成了难解之谜。

  2004年6月1日中午,沈阳军区政治部话剧团编剧姜宝才来到长春市般若寺。他每走一重殿,都不厌其烦地询问僧人,走过最后一重殿,所有的回答都令他极度失望。但是,当他走到寺院的尽头,正在北墙施工现场的僧人果慈告诉他一个“爆炸新闻”:昨天,寺院施工时,在距北墙根10厘米、地表50厘米深处,意外发现一具人的头骨,民工们随手将其丢进建筑垃圾。果慈得知这一情况,出于出家人的慈悲情怀,对其进行超度后,埋葬在长春西南部山林中。

  姜宝才跟随果慈来到寺院后院,向挖出颅骨的农民工李和询问情况。李和说:“5月31日上午10点,在寺北院挖墙基时,铁锹碰到一个发黄的硬东西,挖出一看,原来是一个脑瓜骨,我就把它扔到土堆上,准备连土运走。后来,被一个和尚拿走了。”

  姜宝才极度兴奋,他认为这有可能是赵尚志的头骨,急切地要求果慈和他一起到头骨埋藏地寻访,却遭到婉拒。


 

  烈士英名感染知情人 耄耋人跨省智取忠骨

  6月1日近22时,陷入“困境”的姜宝才打电话向赵尚志生前老战友、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报告了这个消息。

  第二天清晨,82岁高龄的李敏与赵尚志两名外甥李龙、李明,驱车火速赶往长春,上午10时,抵达般若寺施工现场。然而,和尚果慈说什么也不肯透露头骨掩埋地点。一行人好话说尽,果慈只是摇头不止,表示自己不能作主。3个多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天气燥热,所有的人都饥渴交加,李敏等一行人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果慈则显得不耐烦了。双方“胶着”至下午14时许,近乎绝望的李敏老人,只好将工地上的砖头、残土郑重地装入塑料袋中。她悲伤地对果慈说,她要将这些带回哈尔滨,以表达对烈士的缅怀。果慈为之动容,但仍善口不开。

  果慈为什么善口不开?是有顾虑?还是别有隐情?或是对李敏等人缺乏信任?李敏在大家彻底灰心并决定离开般若寺的最后时刻,提出再做最后一搏,用大义感化果慈和尚。李龙主动请缨,与李敏再次造访果慈。这次二人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与果慈拉家常,发现果慈在出家前曾在部队服役,对赵尚志的功绩早有耳闻。李敏大喜,她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赵尚志传》,把赵尚志头颅被埋藏在般若寺的内容翻给果慈看。于是,峰回路转,果慈不停地搓着双手,沉默片刻后,长叹一声说:“好吧!我也豁出去了,你们跟我走!”

  原来,头骨被果慈埋在了距长春市几十公里的净月潭森林公园里。公园山峦起伏,茂密的松林一眼望不到边际。进入公园山门后,大家跟随果慈在纵横交错的山间公路穿行,来到了最高的一座山峰。但是,由于山山相似,坡坡一般,他们找了半天竟没有发现埋藏头骨的地方。果慈解释说,自己只能记住头骨掩埋的大致方向,难以记住确切位置。李敏命令大家散开,在山坡上进行拉网式寻找。过了一座山又过一道岭,半个多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16时30分,突然传来果慈和尚激动人心的呐喊:“找到了,在这里!”人们寻声看去,在距一条砂石路200余米的密林深处,一处靠近山间沟壑的阳坡上,一个隆起仅30厘米左右的小土堆,突兀地闪现在那里。见此情形,李敏长舒了一口气。然而,面对兴奋的众人,果慈非常严肃地提出:头骨不可随意乱动,即使起走,也要选择良辰吉日再行动土。进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无奈,一行人只好下山驱车回到长春市区,将果慈和尚护送回般若寺。

  出了般若寺,李敏说:“头骨在山上多埋藏一天,就多一分再次丢失的可能。为了赵将军我就做一回言而无信的事儿,你们马上租车去取头骨,我留在这里‘麻痹’果慈,待以后真相大白,我再向他作解释。”

  18时20分许,李龙、李明、姜宝才、李俊杰等4人重返头骨掩埋处。他们将一黑色塑料袋从果慈指认的土堆中小心翼翼取出,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箱里,连夜返回哈尔滨。


 

  为保密亲友订立“约法三章” 众专家“民间鉴定”惊人一致

  路途上的一遍遍回忆,使李敏初步判断头骨肯定是赵尚志的。但把头骨存放在哪里?下一步该怎样鉴定?当夜,姜宝才和李龙、李明聚集在李敏家中商讨下步行动。李敏提出,事关重大,在这具头骨得出最终鉴定结论前,我们三方中的任何人都不能接受新闻采访;涉及这具头骨的任何举动,都须经三方协商同意后实施。三方商定,将头骨暂存李龙家中,并抓紧请相关专家作权威的、科学的技术鉴定。如果鉴定结果与我们的判断相符,迅速向党和政府报告;万一鉴定后头骨不是赵尚志的,则应对其进行妥善安葬。

  6月18日,已坚信头骨就是赵尚志的李敏老人,为了保证头骨的安全,将头骨转移到自己家中,安放在二楼书房临时设立的赵尚志灵堂。而后,老人家花了近万元从景德镇定做了“将军罐”形瓷棺,庄重地把头骨放入其中。

  6月20日下午,李敏等人邀请魏正一、赵俊清及市公安局法医进行联合鉴定。

  ———魏正一,著名教授,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经对头骨反复研究,在《头骨观察鉴定书》中写道:估计死亡年龄在28岁至40岁之间;性别为男性;死亡和埋藏时间超过10年,估计有几十年历史,但不到亚化石的程度;在左眼眶下部和左颧骨内侧有硬伤,为死者生前受伤并经几年自我修复所致;在左眼下部、鼻骨左侧也有一处数毫米直径的近圆形痕迹,可能亦为生前受伤所致。

  ——张立岩,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主任法医。他在《非正式鉴定》中写道:男性;年龄大约在20至40岁之间;头较小,身材较矮;埋藏10年以上至数十年。

  ——赵俊清,《赵尚志传》作者,原省党史办副主任。他在书面材料中认为:这具头骨出土地与赵尚志遗首埋藏地点一致;般若寺出土的仅是一枚头骨,并无四肢躯干等骨骼,与赵尚志头颅被埋的情形一致;此头骨左眼下部有伤痕,与史实相符。据此,头骨为赵尚志遗骨。

  6月21日清晨,金宇钟、王忠瑜等人聚集在李敏家中召开“例会”,作进一步商议。综合各方面信息,大家分析认为,前两步鉴定结论都是在鉴定人知情状况下作出的,为更客观、可信,应再请不知情的专家作第三步鉴定。当天上午,他们找到省公安厅四处法医科科长、主任法医刘英坤,告诉他:“我们有具头骨,请帮忙鉴定一下。”刘英坤言明:“帮忙可以,但这不是正式鉴定,不具法律效力。”

  这天,阳光明媚,室外光照充足。刘英坤为了观察更细致,将头骨移到工作室的窗台上反复研究。最后,刘英坤在稿纸上写道:男性;35岁以上,40岁左右;身高162正负5厘米。

  这个“不具法律效力”的鉴定,再一次使头骨接近了赵尚志。


 

  多方搜集珍贵历史资料 精心筹划赴京权威鉴定

  2004年9月17日,市委宣传部召开有关鉴定问题的专门会议。市委党史委、市民政局、市公安局的相关专家与会,并组成鉴定工作小组,决定由《哈尔滨日报》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

  会议明确了与会各部门的具体分工,确定由市公安局与公安部第二研究所联络咨询,探讨采用颅像重合或DNA进行鉴定的可行性以及方法步骤。

  4天后,鉴定工作小组再次召开会议,各种振奋人心的信息接连传来。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法医大队主任法医郭柏汇报:经与公安部第二研究所联络,虽然像这具已埋藏60多年的头骨DNA鉴定无法进行,而做颅像重合则能对其性别、年龄、身高、生前创伤特征、死亡时间等要素得出结论,有99%的准确性,同时还可做容貌复原。宣传部有关同志经与抗联老战士李敏、赵尚志胞妹赵尚文沟通,她们已同意将头骨交给组织作鉴定。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协助下,赵尚志父母及赵尚志牺牲时敌人拍摄的照片均已找到,并复制完毕。会议决定在一两天内赴京对头骨作进一步技术鉴定。

  但是,就在鉴定工作小组准备启程赴京之际,出现了意外,竟使赴京鉴定一下延期两个多月。


 

  权威鉴定缺乏佐证材料 赵尚志照片“神奇”面世

  在长达两个多月沉闷的协调过程中,一个意外发现,为后来的准确鉴定带来了重大的佐证和转机。

  11月5日,在准备赴京鉴定之际,受李敏嘱托,李龙找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主任李云桥,准备购买《赵尚志传》带到北京赠送给亲友。李云桥应约给李龙送书时,随口说道:“昨天,我们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些抗战时期巴彦游击队的照片,我想请赵尚文老人看一看,照片里有没有赵尚志。”

  李龙听了这个消息十分振奋,当即跟随李云桥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拿到照片。这是一张已经发黄的12人合照,照片中的年轻人看上去均20岁左右,穿着类似学生服。《赵尚志传》作者赵俊清及李云桥等党史研究专家分析认为,按照赵尚志在巴彦游击队担任政委的历史情况分析,坐在前排中间位置手握马鞭,脚穿马靴的小个子应该是赵尚志。

  李龙将这张照片放大,又通过电脑技术将坐在前排中间位置的年轻人照片单独提取,与集体照一样放大。两张照片复制完成后,他将集体照拿给老姨赵尚文看,请她辨认里面有没有赵尚志。赵尚文细细地观察了十几秒后,指着中间位置“手握马鞭人”说:“这个人长得像我三哥!”李敏老人看了照片后,也同样得出了中间的小个子“像老军长赵尚志”的结论。此后不久,李敏将这张照片带给赵尚志的老战友、中纪委原副书记韩光,赵尚志战友李在德等进行辨认,他们都指认照片中坐在中间的“小个子”为赵尚志。

  上述见证人的判断至关重要。然而,这个年轻赵尚志照片能不能作为下一步鉴定的依据?下一步鉴定能不能证明“他”就是赵尚志?人们心中依旧悬着一块石头。


 

  “鉴定小组”两次赴京 权威鉴定破解62年谜团

  2004年11月28日,历史将记录下这个难忘的日子。由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相关人员组成的赴京鉴定小组,以及赵尚文、李龙、本报记者等8人,齐聚李敏家中,准备乘坐当晚的Z16次列车赴京鉴定。

  18时30分,一行人在二楼赵尚志灵堂前,向赵尚志画像三鞠躬后,护送头骨启程。20时37分,Z16次列车准时从哈尔滨出发,次日7时到达首都北京。

  29日10时15分,护送头骨的面包车停在公安部第二研究所门前。前来迎接的该所主任法医、研究员张继宗表示,这具头骨鉴定,是目前该所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绝不会出现一点纰漏。40分钟后,头骨移交工作结束,鉴定工作小组回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北大街5号的住宿地黑龙江宾馆,静候消息。张继宗曾在哈尔滨读书,对赵尚志极为景仰。接手对头骨进行鉴定任务当晚,他连夜拜读了《赵尚志》一书,对其中涉及鉴定的内容作了详细记录。第二天,他与助手田雪梅一起开始专心于这具头骨的鉴定。

  12月2日,结论出来了:这具头骨就是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

  张继宗解释说,从头骨性别、年龄、身高,特别是生前左眼下的陈旧性伤痕,与赵尚志本人情况全部吻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赵尚志牺牲后头颅被敌人割下,后来被般若寺住持取走。从人类学角度看,这些因素足以证明头骨的归属为赵尚志。第二天,正式的《鉴定文书》出来了。这份<2004>公物证鉴字7994号《鉴定文书》共3页,分六个部分,前五个部分分别是:骨骼一般状况检验,性别检验,年龄判定,身高推断,骨骼损伤。在第六部分“分析说明”中专家写道:1.根据送检颅骨的骨性特征推断,送检颅骨为男性,年龄为33.4岁,年龄范围31-36岁之间,身高为162厘米,身高范围在160-163厘米之间。上述结果与赵俊清所著《赵尚志传》中引用的档案资料记载的赵尚志烈士的体质特征相符。2.送检颅骨左眼眶下部的骨质缺损系陈旧性骨伤。根据《赵尚志传》记载,1932年11月1日在攻打东兴的战斗中,赵尚志左眼眶下被弹片击伤,骨质受损。送检颅骨所示的骨伤部位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相符。

  这个权威鉴定,可谓一槌定音。赴京鉴定小组成员欣喜若狂,李敏老人于当晚特意买来两米长的白色绸缎,在上面挥书“喜抱真魂归故乡”7个大字。

  4日7时,Z15次列车驶入哈尔滨火车站,赴京鉴定小组成员带着喜讯、踏着北国厚厚的积雪胜利归来。

  2004年12月18日,鉴定小组二次赴京,取回了二所颅像重合鉴定结果。这份鉴定报告写道:经重合检验发现,送检颅骨可检验部分上的标志点和赵尚志烈士照片上的标志点、标志线均能重合在标准范围内,颅骨与照片的形态轮廓曲线一致,曲线间的距离(软组织厚度)在正常范围内,符合颅骨与照片出自同一人的条件。张继宗解释说:这就是说,不单是这枚颅骨被认定为是赵尚志将军的,新发现的赵尚志生前照片,也被以科技手段得到认定。

  于是,一个长达62年的谜团,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前夕被完全解开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