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96岁离休教师张庆云捐出24万元建希望小学
2008-10-31 09:50:5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荆天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31日讯 “看到这么多孩子能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我特别开心。”10月30日,96岁的张庆云激动地说。这一天,她捐给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4万元建起的“庆云希望小学”投入使用,老人终于实现了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这也是自黑龙江省希望工程实施16年来,接到的年龄最大老人的一笔捐款。

  18岁上学师范毕业时排全班第三

  张庆云生于1912年,是辽宁省开原县清水沟子人。她在兄弟姊妹七人中排行老大,所以在家帮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的担子落在了她的肩上。在封建社会,很少有女性上学读书,可张庆云渴望上学,无奈母亲不许。平日里,张庆云看弟弟读书写字,就用心记忆,认识了一些汉字和简单的数学。在她不断恳求以及父亲和朋友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让张庆云上学,那一年她18岁。

  张庆云在没有读过小学的情况下直接插班上初中,上数学课时,有的题中的汉字都不认识。开始时,她的学习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张庆云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追赶,在21岁时考上了开原县新制女子师范。由于基础差,张庆云入学时是班级里的下等生,但她并没有甘居人后,而是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在师范毕业时张庆云排到全班第三名。

  刻苦学习是成才必经之路,成为影响老人一生的理念。“妈妈现在每天早晨仍坚持读唐诗宋词,能背二三百首唐诗。”张庆云的女儿褚宏笑着说。

  张庆云毕业后在一个破庙里教书,在这个所谓的教室里,她一个人要同时教四个年级的学生(初小),有四个小黑板可以分别写不同年级的授课内容。当时,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她感到很充实。1938年年末,张庆云随全家搬到了哈尔滨,分别在正阳北小学、教化小学(现复华小学)等学校教书。自身经历加上对乡村学生艰苦学习环境的深刻体验,使得张庆云老人时刻考虑着如何多为孩子们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可由于条件所限,老人只能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多帮帮学生。老人在1977年离休。

  96岁捐资修建校舍设奖学金

  “妈妈总是说,她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为乡村的孩子多做些事情。”女儿褚宏说。离休后张庆云一直坚持在家中免费办校外辅导班,帮助孩子们学习。“妈妈是个孩子王,家里每天来来往往的都是孩子。看着她的笑脸,我们做子女的都争着为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2007年,一位远在国外的七旬老先生来到张庆云家看望这位过去的恩师。

  看着儿子、女儿家道殷实,张庆云老人资助贫困学生的念头更加强烈。于是女儿褚宏联系了母校理工大学,在学校的推荐下资助了一个叫裴艳秋的女学生,每月资助其300元钱。周末老人都会将裴艳秋叫到家中为其改善伙食,裴艳秋也是将自己取得的成绩第一时间告诉老人。汶川大地震后,居住在女儿家的老人同女儿商量卖掉自己的一所50余平方米的房产,用于资助更多的孩子。

  老人征求女儿与儿子的意见时说:“这笔钱留给你们,不会让你们更富裕多少,捐出去也不会使你们的生活变得窘迫,却能改善几代农村孩子的就学条件……”对于老人的决定,儿女没有任何异议,并且坚决支持,于是带老人赴学校走访查看。

  在与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系后,老人在2008年8月卖掉了自己的房产,用24万元捐建一所希望小学。

  哈市阿城区双丰中心小学位于拉蜚公路阿城区南9公里处,学校始建于1960年,2003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素质教育评估一类学校。学校有教学班12个,学生339名。校舍基础及主体完好,但是屋顶老化、漏雨,室内天棚塌陷,沙泥抹的墙面脱落。地面铺的红砖,破损严重。经过实地考察后,张庆云老人决定捐资对这所学校进行维修。维修后的学校更名为“庆云希望小学”,同时设立“庆云奖学金”,用于奖励和帮助该校家庭困难的学生。

  走进地面更换了地砖、安装上暖气、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张庆云老人笑着问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孩子,冷不冷了?”“奶奶,我们不冷了。”学生说。

  在师生们的要求下,老人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学习。

  学生们与张庆云老人告别。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