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日讯(记者 朱丹钰) “了解到自己其实也很棒,只是先前没有发现,别人不应该叫‘别人’,应该叫‘另外的我’,‘另外的我’走在我前面,我要努力紧跟着走……”这是哈工大能源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活动后写下的心得。作为招生就业处设立的职业生涯规划项目的试点单位,能源学院以“学生的就业服务从学生踏进校门开始,并且贯穿于学生在校的4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作为指导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能源学院的就业服务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载体。职业生涯规划是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的就业服务活动。与以往从大四和研二开始进行就业教育不同的是,能源学院的就业教育始于大一。“实践证明,从学生一进校门起,就应该使其树立起‘生涯规划’的概念,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目标,从而在大学阶段有目标地为就业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何晶说。
在长达28页的《能源学院学生生涯辅导设计方案》中,从方案设计的前期调研到4个年级详细的训练方案再到方案效果的检测与评估,每一个环节都有周到、细致的说明。整个职业生涯按照年级不同分4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和侧重点。
大一阶段的训练称为“适应与定位”,主要通过专业和就业教育帮助大一新生建立对专业和学科的认知,帮助学生对自己和职业做出主动、自觉的计划和设计。“能源讲坛”主要聘请校内外学者和知名校友讲解专业前景和就业形势,为每个小班配备的班主任和班主任助理则从专业和研究方向上对大一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大二阶段的训练称为“学习与准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就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遍及全体大二学生的学生活动和就业工作组的活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学院具备求职必备的基本素质。大三阶段的训练称为“行动与实践”,经过了前两年的积累,学生基本具备对专业和自我的正确认知以及就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学院这时主要侧重于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借助于“行业训练营”这个活动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内的校友和成功人士作经验介绍等方式,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大四阶段的训练称为“检测与评估”,这时学生进入就业的“实战阶段”。因此,学院不失时机地开展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简历撰写等专家讲座,组织“模拟招聘”活动,联系就业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就业。
除按部就班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外,能源学院还把就业工作“做到前面,做到就业单位,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与企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经常到相关的企业走访交流,促进与企业合作平台和协议的增加。在学校组织大型招聘会前,能源学院每年都会邀请行业内的多家企业进入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供需交流。此外,学院还在多家著名企业建立“能源专业人力资源库”,借助校友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规划,能源学院将“全员育人”的思想融于就业服务中。针对各小班专业方向的不同精心配备的班主任均是专业的骨干教师,由研究生组成的班主任助理队伍则为学生提供全程的跟踪式帮助。很多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把就业融于其中,帮助研究生找到了很好的就业岗位。
近年来,能源学院将就业教育与服务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就业工作成绩稳步上升,连续几年的就业率在全校都名列前茅。2008届毕业生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95.3%,硕士一次就业率100%,就业单位大部分都在专业对口的大型国有企业、电力部门、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