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1月2日讯 萧瑟的秋风似乎永远也扫不干净街头的落叶,这个季节,在林都伊春,每时每刻都有五颜六色的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在街路上,每有一辆车子经过,缤纷的树叶都要紧随车尾追出老远。这个季节,在东北,恐怕只有林都伊春才有这样的风景。
被誉为“光明一条街”的伊春市伊春区青山路,绵延数公里,两侧有光明集团旗下的大企业5家,员工3000多人,每天上下班时间,灰色工装上印着醒目的红色“光明集团”字样的队伍几乎越过了道路的中心线,寒来暑往,23年没有停息。
这些人与光明集团荣辱与共,构成了光明集团独有的风景。

冯永明

冯永明的女儿冯丽嘉
光明集团的看门人
2008年10月25日早上7时20分,离下班时间还有40分钟,门卫张师傅就开始准备下班了,他换下印有“光明”字样的工作服后到大门外抽了一支烟,又回到门卫室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望着门外,在寻思着什么。一个月前的这一天,光明集团的掌门人冯永明就是从张师傅掌控的这扇伸缩门走过,再也没有回来。
不一会儿,他嘴里嘟囔了一句:“没有人会跟你说这么多的,说多了有啥用?”
光明集团没有独立的总部,位于伊春区青山路118号的下属企业美华厂实际上就是光明集团总部所在地。光明集团老总以及公司的高管都在这座不大的小楼里办公。因此,门卫的岗位显得十分重要。
不想“多说”的张师傅还是忍不住要说。“月工资450元,和低保户差不多。节假日还得照常上班,没有补助。”张师傅说,现在在光明集团工作的员工,工资水平普遍低下,在车间的工人也就五六百块钱,收入高的也不过千八百元的。挣一千元钱的工人早上5时许就到厂了,他们往往都是干“慢活”的工种。
张师傅家三口人,老婆在一家企业打工,孩子上高中,两口子的收入加在一起正好一千元。“幸亏孩子是凭本事考上的高中,否则连学费都交不起!”
“好时候咱只赶上了‘尾巴’。”张师傅是1996年来厂,“那时候,单位总给职工发钱,有时候一天发两回,习惯了我们也就不用打听这钱那钱都是什么名目,给你钱你就拿着!”
张师傅说的“那时候”是指1996年以前。职工们都说,从1990年到1996年的五六年间,是光明职工最幸福的时光,此前企业在困境中艰难跋涉,此后企业开始一步步走下坡路。唯有那段时光是令光明集团员工们“最值得怀念的”。
“光明那时候火啊!整天来求领导办事的推不开门,以至于办公楼里贴出了告示:‘谢绝来访办私事;家具遵章不零售;熟人面前不说情。’”
“光明那时候好啊!连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都跳槽奔向光明……”
“一年发14个月的工资,大米豆油什么都发……”提起光明集团的过去,与其一墙之隔的扶林社区奋发委一组的徐大爷羡慕不已,“可是现在完啦!别说开双薪了,连‘单薪’都开不出来了。”
“那时候,在光明集团工作的双职工家庭,家里都不用起火做饭。”上早班的孟师傅说,以当时的收入水平,夫妻俩月收入都能达到三四千元的家庭实在是太少了,“在光明集团上班的双职工家庭就能达到”。
“光明楼”的变迁
伊春居民的收入水平看起来不怎么高,这从公共汽车的票价上可见一斑。记者乘坐2线小公共汽车经过了十多站到达终点站“光明二厂”,票价只有5角钱。公共汽车上还在使用几乎绝迹了的公共汽车小票。
2线汽车线路上有一站名叫“光明楼”,记者到达时才发觉这座被命名为汽车站点的标志性建筑竟然是4栋不显眼的普通住宅楼的组合。
“过去,光明楼可不是这个样子。”职工王大爷说,“十年前,这楼可是光明集团职工身份的象征,能够住进这座楼是一种荣耀。”
如果不是王大爷介绍,没有人会相信住在这样的楼里竟然是身份的体现——楼体年久失修,单元门破旧敞开,楼道里堆满了酸菜缸、破旧的柜子等过时的物件。
大白天,院子里不见一人,死气沉沉的。
一楼一家小餐馆的老板介绍说,现在光明楼里住的大部分已经不是光明人了,多数光明职工都把房子卖了举家迁到了别处谋生。“当初开餐馆主要是面向光明职工的,那时,我这工薪消费档次的小餐馆,回头客多是光明职工,没想到企业一天不如一天,我这饭馆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冷清。”
“我这饭馆,就是光明的缩影!”老板说。 “我现在的回头客都是附近出劳务的,饺子六块钱一大盘20个,饺子包得像小包子一样大,小了不够吃,就这样,光明的人也不来了。”
打扫卫生的李嫂
太阳升得老高时,美华厂的厂区才被阳光普照,原因是美华厂被半个小山遮住了。这时,记者的身上才有了一丝暖意。
伊春的气温早晚温差大,早晨会冷得打哆嗦,而中午温度回升至零上20摄氏度,让人直想脱掉厚衣服。
扶林社区奋发委一组的数百户居民就夹在美华厂和无名的小山之间,因为是棚户区,这里吸引了许多从楼里搬来的光明人。
李大嫂是从“楼上”到这里专程看望她的一位好姐妹的。这天,她因为在工作中扭伤了腰,难得有了休息的机会。
李大嫂的月工资也只有450元。“过去企业效益好,职工待遇也好,现在不行了。”李大嫂说,“过去,老冯对职工好,受到他帮助的人数不过来。现在企业不行了,老冯完了,职工也跟着遭罪了。”
“是企业‘不行了’,还是老冯‘不行了’?”记者问。
李大嫂说:“这话让你问的,我一个打扫卫生的哪能说清楚呐。”
李嫂除了关心老冯“能判多少年”外,更关心12年前职工们交的3000元押金以及二期股票会不会返还,有没有收益。事实上,二期股票有1.35亿元之多,是1996年10月光明计划上市的时候向员工及社会公众募集的资金,称为光明二期原始股,如今已经历时12年了,没有任何收益。
望着山脚下工作了20多年的光明集团美华厂区,李嫂感慨万千。“多好的企业、多好的品牌,这样毁了。”
没有等来“二十年创业功勋”奖章
“为了这个企业,无数员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工人韩师傅说,“建厂之初,员工们人拉肩扛、挥锹舞铲,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好了厂房,安装好了设备开了工;为了按时保证完成出口任务,员工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一线,有的连续20多个小时不下岗。”
“1995年12月18日,是光明集团创建10周年的日子,那一天,公司开了一个由2000多员工参加的庆功大会,会上我们72名创业‘元老’戴上了‘十年创业功勋’奖章,还获得了10000元的奖金。”光明“十年创业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大爷说,“那时老冯还说,让我们再干10年,到企业创办20周年时,要发给我们‘二十年创业功勋’奖章,可是,我们等了13年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遥想当年创业的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光明集团的许多职工眼里噙着泪水,“吃光明饭二十多年,说没有感情那是瞎话”。
来自伊春市政府的消息说,截至光明集团老总冯永明被拘时,光明集团出现“几亿元债务和巨额亏损”,企业几近退市边缘。
在伊春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伊春市政府副秘书长、首席新闻发言人白波这样描述光明集团的现状:光明集团管理混乱、官司缠身、持续出现巨额经营亏损,大量职工主动辞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目前流动资金枯竭,生产难以为继,拖欠职工大量工资和集资款,品牌价值大幅缩水,光明家具面临即将退市的风险,企业已陷入高度危险状态。如果光明家具退市,不仅宝贵的壳资源将丧失,无法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重组,光明家具及光明集团众多企业将失去一次重大机遇,面临破产境地,而且会使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严重损失,使3000多名职工陷入下岗的境地。
曾经的“财富”现在成了“没人管”
光明集团老员工回忆,十多年前,在光明集团下属的任何一个企业,都设有一只特别的箱子,这就是被媒体广泛宣传的“畅所欲言箱”,这只箱子的钥匙掌握在公司总裁的手里。
“那时候,领导也好见,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找领导谈,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还能受到奖励。”这位老员工说,“后来就不一样了,公司的领导越来越不好见了,有时一两个月也见不着人。”
这位老员工说,当时他属于冯永明身边的人,冯常说,光明最宝贵的财富是员工,人是第一资源。“我们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是基于一批至今仍在光明真诚奉献和服务的员工。”
冯永明常说:“人气旺,事业兴。所以管理企业,谋求发展,首要的是把人凝聚起来。”
老职工回忆,当年,在光明集团,凡国家法定的保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保险以及意外伤害保险等,集团都一一为员工支付。每一个员工都持有一个蓝本,可以到指定的医院就医,医疗费用由企业承担80%,员工承担20%。
“而如今,别说医疗保险,就连职工工资都已经拖欠了4个多月。”韩大爷说,哪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