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4日讯 拔掉十几个黑烟囱,改造43套小锅炉,拆掉1万个散烧煤炉——今年冬天,拜泉县投入1526.4万元,力争摘掉县城头顶上那顶戴了多年、与“生态县”形成强烈反差的“灰帽子”。
拜泉县是全国闻名的农业生态先进县。一提起拜泉,人们往往与青山、碧水、蓝天联系起来。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拜泉县城在冬天却是另一番景象:10000多个居民小烟囱“黑烟袅袅”,140多个企业锅炉烟囱“烟雾缭绕”,几十个供热大烟囱“喷云吐雾”。由于地势低洼,烟气无法排散,所以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灰帽子”。多年来,每到冬天,10万县城人的生活充满了“灰色”:大街上,戴口罩的人随处可见;医院里,呼吸道病人连续不断。对此,广大居民意见极大。
2008年,拜泉县政府把治理县城空气污染列为该县10项利民工程,决心给10万人民一个满意的交待。
今年夏天,县政府下发“建立原煤散烧控制区的通告”,对燃料的使用,锅炉除尘设施的安装,集中供热及饮食服务业如何使用清洁能源和型煤等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制定了处罚办法。
县政府决定对主要污染源——1万个居民散烧煤炉“痛下杀手”,今年政府出资95万元购进1000台型煤炉,免费送给居民使用。准备用三年左右时间,采取推行型煤炉并结合城市改造的办法,彻底消灭居民散烧污染。强制要求43个污染严重的单位投入118.3万元对自有锅炉安装湿式除尘装置;投入1308万元,新建4个集中供热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7万平方米,拔掉大烟囱15根。同时,环保部门通过强制手段控制低热劣质煤流入市场,从源头遏制污染。
据介绍,通过集中供热建设、锅炉改造和推广居民型煤炉,今冬拜泉县城可减少烟尘排放249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8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93吨。环保局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如果这种力度能持续下去,摘掉笼罩在县城多年的‘灰帽子’将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