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6日讯 题:舍小家为大家 援建警队的好管家
东北网记者 顾硕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一个注定被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那一刻,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数万人被埋入废墟,美丽的家园变得支离破碎。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严重波及历史文化大县剑阁,造成房屋毁损,人员伤亡。剑阁的特大灾情,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6月13日中央会议确定,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四川省剑阁县灾后重建。三个月来,黑龙江省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剑阁县灾后重建的实际,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符合援建工作实际的思路、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援建工作的开展。
一场突袭巴蜀的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地震刚刚发生时,黑龙江省公安厅装财处行管科于广和大家一样,一有时间就守在电视旁,关注着灾区的情况。他为抗震一线干部群众和广大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
舍小家,选大爱,千里奔波赴剑阁
![]() |
||
援建警队的队员们整装待发
|
![]() |
于广在看妻子的照片 |
为了给即将到来的战友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于广同志不顾旅途劳累,到达剑阁县后立即与当地公安机关接头,落实支援队的食宿问题,在一个小时之内,查看了支援队的第一驻地——位于县城所在地的下寺镇公安局招待所之后,又连夜奔赴13公里外的剑门关镇,查看另一处驻地情况。
剑阁县城所在地下寺镇是一座仅有两万人口的小城,是正在兴建中的小镇,经济欠发达,商品品种单一,当地市民买东西大多要坐车去40公里外的广元市。为了不耽误时间,当夜,他们又驱车赶往广元市为战友购床。25日凌晨,短暂休息后,于广在广元市的家具市场买完床后,立即返回剑阁,购置电视、饮水机,热水器等生活用品。奋战了一整天,组装好了两驻地的床,解决队员抵达驻地后的吃饭问题,使26日早6时40到达的战友吃上热饭,睡上床铺。
失亲人,忍悲痛,忘我工作在巴蜀
8月2日上午,于广带领保障组的队友驾车去普安镇。途中接到妻子的电话:“姥姥去世了,她在临走前一再念叨你,你回来一趟见她老人家最后一面吧。”电话里妻子放声大哭,于广这边也是眼含热泪。姥姥去世,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回哈为老人家操办丧事。但是,支援队工作由点到面刚刚铺开,后勤保障工作千头万绪,这时候他不能离开剑阁。想到这,他对妻子说:“替我和姥姥说句话吧,对不起她老人家,不能回家为她送终。”接着,他给家乡哈尔滨的朋友打电话,让朋友帮忙办理姥姥出殡的相关事情。同行的队友把这一情况向支援队领导作了汇报,队领导安排他回哈奔丧,他没有照办。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著,对支援队战友的关心,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化作无穷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于广每天都工作十多个小时,在陌生的四川辗转,在余震不断危机四伏的山路上奔行几百余公里。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把后勤工作做好,才能让支援队的战友有充足的体力、充沛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中。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也许远在家乡的亲人朋友不能理解他的心情,会怪罪他对亲人的绝情,但是,巴山蜀水作证,灾区人民作证,白山黑水养育的男儿最有情,他在家庭利益与人民需要间选择了后者,把满腔报国志,拳拳儿女情,都投入到了灾后重建的工作中。
![]() |
援建警队队员的内务整洁 |
川西高原,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震后的川路更是险象环生。有的居住点间是三级以下公里相连,25公里的路程开车得走90分钟。于广同志经常要在剑阁县内的剑门关、普安、下寺、武连、白龙、元山和鹤龄等乡镇间奔走,在山区公路上每天往返三四百公里是家常便饭。
7月31日,队部驻地成立食堂,为就近任务区的61名战友提供就餐。为了战友能吃得惯、吃得饱,他和保障组的队员每天都早出晚归,在各个市场间精挑细选。为了能买到价低质高的菜,还得同商贩一毛两毛地讨价还价。如果是在自己单位所在地,或者是在平时的天府之国,做这些工作,根本不是难事。但是,在震后物资相对紧张的四川,在情况不熟悉的剑阁,有力地保障150人的工作生活需要,这其中的困难非亲历者无法想象。
转眼,支援队在灾区已经工作二十多天了。为队员办理当地手机卡,采购生活必须品;做支援队警务用车的车标、标语、车牌;为指挥部安电话、接宽带;启动食堂,厉行节约;调整饮食,改善战友生活;制订制度,工作井然有序,……事无巨细,样样做好。队员们都说,于广是领导的好助手,支援队的好管家。
记者手记
![]() |
援建警队队员疏导交通拥堵 |
剑阁县很多村民与支援警队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和平年代,军爱民、民拥军的情景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警队中,像于广这样感人的事迹还很多,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段让我们敬佩的事迹。警员们舍小家,顾大家,舍弃儿女情长全心全意搞援建,为我省全面援建工作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树立起了黑龙江警队的良好形象。
剑阁人民感谢你们,黑龙江人民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