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哈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
2008-11-08 07:56:2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统宣 左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8日讯 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哈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

  统宣 左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一直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进步的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城市发展进步的核心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农村:延续2600多年种地纳“皇粮”历史终结

  在哈尔滨这个农业大市,改革最先从农村开始。

  突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1979年起,哈尔滨在郊区恢复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1983年全市普遍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1984年起向农民颁发土地使用证,鼓励承包户向土地进行长效投资投工。1993年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30年不变,使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从根本上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走向致富路,哈尔滨市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改革自2000年逐步展开,开始是规范税费管理,实行税费合一,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降低并取消农业税。2004年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同时取消了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2005年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在“一免两补”基础上增加了免除特产税(除烟叶以外)、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政策。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并实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至此,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种地纳“皇粮”、交“国税”的历史。


 

  工业:规模以上国企近30年减少800余户

  哈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实践过程。

  从1978年至1993年是国营企业的制度改进时期,大体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放权让利全面展开、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四个阶段;从1993年至2003年是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时期,大体经历了企业制度创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国有企业重组两个阶段;2003年以后是国有企业的制度完善时期,先后经历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两个阶段。

  经过30年改革,特别是历经2004年至2006年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哈尔滨市国有企业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198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1034户,1998年减少到688户,其中国有控股企业72户,到2007年减少到185户,其中国有控股企业85户。数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1%,实现产值则占67.8%,仅比1998年下降2.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占66.5%,上升10.1个百分点。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自2004年起加大分离企业办社会力度,相继分离企办学校112所,分离企办医院33所,实现了70%以上企业供水、供热和物业移交社会。政府职能逐步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的事项交由市场调节和社会中介组织。2007年全市有会计师事务所87家,资产评估机构63家,律师事务所20家,公证处21家,税务师事务所38家。一些经济主管部门撤销,相应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政府行政审批事项陆续取消955项。

  开放:全市经济外向度十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哈尔滨市牢固确立并一直遵循和追求的牵动发展的主线之一。在“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指引下,大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对外经贸关系由初始几个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到162个国家和地区。哈尔滨市在日本、美国以及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贸机构和窗口,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哈尔滨市设常驻机构代表处。随着国际市场的拓展和扩大,外贸进出口额由1987年的1.2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9.98亿美元,增长23.4倍,年均增长19.8%。自1984年批准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后,到2007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079户,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13家,累计外资实际到位26.4亿美元,实现税收44.8亿元。瑞士雀巢、法国家乐福等19个世界500强企业在哈尔滨市落户。1991年相继辟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底两区合并为哈尔滨开发区。2002年至2007年累计完成总收入1086亿元,5年年均增长25.4%。全市经济的外向度,1988年为5.8%,2007年为10.2%,提高4.4个百分点。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