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张英杰 吴海峰:行政与市场合力推进节能减排
2008-11-09 13:20: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在国际石油市场强势震荡和国内一些城市不断拉闸限电的同时,面对日益枯竭的石化能源及其带来的严峻环境污染问题,致力于开发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对环境负作用相对较小、可以永续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长远之计。但目前我国开发新能源的技术水平低,开发成本过高,资金供应不足,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低下,在这种状况下,应把节能减排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抓手。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开拓新型工业化之路的现实要求。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我省是一个能源资源大省,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而且石化工业、煤炭工业、发电业、建材等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和基础。优越的能源资源条件一度为我省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重开发、轻保护、轻勘查的粗放的开发模式下,一些主要资源型城市出现的资源枯竭问题却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隐忧。

  我省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增长,由于投资增长对重工业的拉动作用较强,在经济高增长时期,重工业增加值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上升,使全部工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增大。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化工产品生产对能源的需求极大,这就导致随着工业比重的上升,单位GDP的能耗不断提高。同时,工业污染物排放也增长较快。2007年我省下发了软科学重点攻关项目:“构建黑龙江省节能型产业结构的途径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仍将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煤炭和石油等重要能源仍旧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开发和利用,但是这些常规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会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开展能源的节约减排工作十分必要;同时还应该重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以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及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我省亟需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快对传统工业结构的调整,科学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并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步前进。

  节能减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在经济手段方面,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作用,对具备竞争条件的产品,要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最优价格;对部分不能形成竞争的经营环节,政府也要充分考虑市场供求状况,逐步对资源型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它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一方面可以鼓励能源生产,另一方面可以限制不必要的消耗,起到一定的约束效果。

  在财税政策方面,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政府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节能产业。建立节能专项基金,加大节能改造基金的投入和对节能工作引导的力度,支持节能宣传培训和节能奖励。设立节能投资的担保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创新节能激励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建立覆盖节能产品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节能激励机制。实行现金返还、税收减免、政府投资、政策补贴等多形式节能资金投入机制和精神奖励机制。

  在法律手段方面,制定和颁布符合我省省情的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污染物处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提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能源消耗指标居高不下,最根本的还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而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处于关键地位,政府应充分发挥这种主导作用,调整市场不足,矫正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

  适度的行政手段在遏制环境恶化、促进节能减排上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不是长远之计。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宏观调控还应借助市场的力量,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二者合力并举。政府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价格调节机制,实施要素差别政策,实行差别电价和梯次水价,采取超额加价、超额限供等措施,对超标用能排污企业予以惩戒。引入积极、灵活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

  省委、省领导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要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想实现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就要把强化政府职责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支撑,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行政与市场合力,从而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系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