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汉圭:1940年生人,现任韩国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会长兼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曾任韩国民主自由党总统秘书室长。
东北网11月12日讯 在解决工农业发展失衡及城乡差别问题方面,有一个国家的一场运动,曾为世所公认。那就是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的“新村运动”: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运动。
这场运动给韩国带来巨大变化:原来农业人口近80%,城乡贫富差距悬殊;如今农业人口仅为8%,城乡收入比例为1:0.85。其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肯定,更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00多个国家的1.3万余人到韩国取经。我国大多省份派人去韩国对此做过专项考察学习。
日前,对韩国“新村运动”有着较深了解的金汉圭会长来我省访问,记者对其进行了一次采访,深感其“新村运动”对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有颇多值得思考、借鉴之处。
农民必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记者:新村运动的核心是什么,运动是如何引发、怎么搞起来的?
金汉圭:“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但增加收入、改善环境和精神教育是韩国新村运动的三大法宝。
“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上世纪60年代韩国农民生活的写照。那时,我们全国80%农户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60%的村通汽车,很多人吃不饱饭。韩国实施的第一、二个五年发展计划,确立了出口导向战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但同时,工农业发展出现严重失调,城乡差距急剧扩大。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起,政府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把实现“工农业均衡发展”和进行“农水产经济开发”放在经济发展目标之首。但让人“犯难”的是农民没有“状态”,一到农闲,人们便聚到一起喝酒、赌博。在这种背景下,从1970年开始,政府开始倡导“新村运动”。
记者手记:没有想到访谈刚一介入正题,金先生便谈起了“水泥”事件。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方知:这“水泥”暗含、隐喻着其运动的基本精神——“勤勉、自助、协同”。
金汉圭:开展“新村运动”,1971年初韩国政府实施了一个实验性项目: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00包水泥,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而要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同时,政府也提出建议性项目,但不强制执行。第一年,有一半的村干得不错;第二年,政府对成绩显著的村庄继续提供物资,给他们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同时将所有的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佳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
记者手记:韩国新村运动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就是主要不是靠政府加大投入,而是靠调动村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是一场以政府支持、农民自主进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进行的家乡建设活动。
金汉圭:韩国新村运动最主要的经验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需要什么就搞什么;政府不“缺位”,发挥指导者作用,但也不“越位”,大包大揽。韩国的新村运动都没列入政府1972年第三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的事业经费。
记者手记:“韩国的新村运动都没列入政府1972年第三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的事业经费。”这不能不让人吃惊!政府适当支持,发挥“指导者”作用,主要靠激发农民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韩国圆满地完成了其“新村运动”。
政府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记者:您以上所述,几次提及在新村运动中政府和农民的“位置”问题,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如何具体把握政府不“缺位”、“越位”问题的?
金汉圭:你们中国讲究“人,是要有种精神的。”我们也认这个道理。韩国的“新村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运动。政府主要是通过培训村庄领导人即指导者,带动村民积极开展村庄建设项目,启发农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过上好日子。新村运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韩国国民的精神运动,农民从“我们不能做”到“我们能够做”,改变自身的精神面貌,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行政部门就开始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开发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到上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
记者手记:韩国的新村运动一开始就倡导“勤勉、自助、协同”六字基本精神。其“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精神动力”,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疏解民众不良情绪,弥补社会发展盲区,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其政府在运动的始终都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基调”。
金汉圭:在新村运动中,政府只做其认为应该做的。在各村之间,政府实行奖勤罚懒机制。干得好的,多给物资和资金,出成效即使再偏远,政府架设电力线路时也予以优先考虑,相反则距离近的也不管。对村里的“指导者”,尽管他们不拿报酬,但政府给予精神和其他方面的物质奖励,如发勋章、有权随时面见行政官员、优先选拔做国家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等。
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民
记者:从一些资料中得知,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的不“缺位”尤其体现在教育方面?
金汉圭:你们中国讲“教育是百年大计”,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韩国在“新村运动”中,教育是核心。上世纪70~80年代中期,韩国大学在招生时都必须保录一定比例的农村考生,并全部免费,政府提供奖学金;1980年还成立了新村运动中央研究会,并下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对新村指导者提供新村运动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解决村民能集中讨论活动的场所,开展新村运动的第二年,各地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利用会馆召开各种会议,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村民会馆收集了大量农业生产技术、统计资料;村民会馆向村民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蓝图。村民会馆组织各种活动,农民不只通过书本,还在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真谛,也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真正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记者手记:韩国的学者们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不难,难的是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把农民素质的提高摆上日程、抓在手上显得尤为重要。建设新农村,决不应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农民素质教育这个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