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工大研发"试验卫星三号" 一飞冲天的背后故事
2008-11-14 10:10: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新美 吉星 赵宇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4日讯 5日,哈工大继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技术试验卫星之后,再次发射了“试验卫星三号”,创下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记录。如今在“试验卫星三号”遨游太空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颗小卫星的研制始末和其中的故事。

  续缘:“一号”到“三号”的突破

  11年前,1997年10月,早已决意研制小卫星的哈工大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从国内众多单位参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重大项目“微小卫星一体化系统总体技术”,确定进行“立体测绘微小卫星”总体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研究,“试验卫星一号”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2年前,哈工大凭借良好的小卫星研制基础,承担了第二颗小卫星“试验卫星三号”的研制工作,并于2006年1月顺利立项。

  小卫星试验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紧张工作。冯健摄

  从“试验卫星一号”到“试验卫星三号”实现了怎样的突破?哈工大科学研究院院长、“试验卫星三号”副总指挥付强给出一个形象而有趣的比喻:这好比研制一辆汽车,第一次研制建立了“造车”规范和条件,锻炼了工程科研队伍。第二次研制则注重“造车”的质量与特色,给乘坐的“载荷”提供更可靠和更“舒适”的条件。哈工大小卫星的研制也是这样,第一颗“试验卫星一号”是颗“入门星”,尚停留在小卫星技术实现的层面上,而此次“试验卫星三号”小卫星的意义则是建造一个成熟可靠高水平的平台,有效地完成相关载荷和元器件的搭载试验任务。“试验卫星三号”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携带的试验载荷数量多,且接口关系复杂,整星测试工作量很大,除哈工大外,国内还有22家合作单位。

  攻关:两年半的发射准备期

  “试验卫星三号”总设计师、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所长曹喜滨说,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发射快速灵活等优点。但小卫星本身的研制指标要求高、新技术多、技术风险大,既要保成功又要有创新。

  “试验卫星三号”的发射任务时间在立项时已经确定,给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的研制时间只有两年半。这期间要完成立项准备、方案评审、元器件筛选采购、初样和正样研制、转场发射等一系列工作,工作内容庞杂而繁琐。

  “这几年的工作任务一直都比较紧张,节奏也很紧凑,平时根本没有周末,过年过节难得休息。”“试验卫星三号”副总设计师、哈工大卫星所教授徐国栋说。

  时间紧迫,无法预料的困难却层出不穷。张迎春副总设计师介绍说,这颗小卫星最大的特点就是载荷多,这么多鸡蛋放在一个筐里,筐得很结实才行,因此卫星平台必须可靠,要为有效载荷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作为工程总体单位要对各个分系统、有效载荷提出具体设计要求,还得把好关,管理好,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试验卫星三号”针对在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卫星研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都采取了必要的对策措施,并且对在进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复核复算和质量复查中发现的问题,均进行了改进处理。与同类卫星相比,“试验卫星三号”在功能和性能指标方面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把关:不带隐患上天

  为了成功发射“试验卫星三号”,哈工大建立了有效的卫星研制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不带问题转入下一程序,不带问题转场,不带隐患上天”的目标,使试验任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卫星出场评审之前首先要通过元器件专项审查,为此哈工大专门聘请了相关元器件专家去各个载荷单位审核元器件清单,保证所选元器件状态清楚,功能和质量满足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一次某关键模块的制作单位在一次评审中被查出没有航天资格认证,哈工大卫星所毅然将其换下,宁可损失财力、延误进度,也要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

  曹喜滨说,“试验卫星三号”质量管理方面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完全能够实现“一次成功,稳定运行,两年寿命”的质量目标。这对探索既能符合质量体系的规范要求、又能针对卫星特点具体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然而,同航天工业部门相比,高校对航天规范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既满足国家工程研制应用需要,同时又符合高校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将是学校今后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