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市发展综述三:经济质量提升快
2008-11-14 14:16:4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左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4日讯 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见证了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逐步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发展方式不断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的每一步。

  从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

  30年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以粮为纲”和“靠天吃饭”、“广种薄收”;30年后,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耕种方式、经营模式发生巨变。

  这组对比的数字见证了哈尔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变迁:种植和养殖两大主业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比重,1978年分别为82.7%和12.7%,2007年为46.8%和45.6%,30年间种植业下降35.9个百分点,养殖业提高32.9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中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栽作物的种植比例,由1978年的48.7%提高到2007年的97.6%,其中经济效益好的水稻种植比例由10.7%上升到24.4%。实行科学种田,力求高产出、高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强烈渴望和自觉行为,粗放耕作方式逐步转变为精耕细作,测土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稀植、大豆精量点播成为种田的基本方式。

  非国有工业成为主要力量

  作为城市经济的“顶梁柱”,哈尔滨工业经济经过30年改革发展,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哈尔滨市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工业城市,重工业产值1978年在整个工业中比重曾高达59.0%。随着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比重到1998年降为54.7%,2007年降为52.6%。国有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非国有工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实行股份制经营,使国有工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非国有工业特别是股份制工业所占比重不断放大。1991年非国有工业在全市工业产值中比重仅为27.3%,1994年提高到41.5%,2007年达到52.3%。从规模以上工业情况看,非国有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290户增加到2007年的785户,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8.3%提高到32.2%。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7年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石化工业四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4户,比1998年增加3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288.5亿元,是1998年的4.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2%;拥有资产总额1493.3亿元,是1998年的2.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4%;完成利税总额120.9亿元,是1998年的7.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4%。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实力、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99家,实现产值20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8%。

  流通产业日愈繁荣发展

  建筑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承载和促进作用。2007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1.9亿元,比1978年增长141.5倍。建筑企业发展到1133户,增长6.0倍,其中非国有建筑业企业占90.7%;全部职工人数25.6万人,增长2.4倍。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到91.0亿元,增长74.8倍。拥有各类机械设备6.5万台,增长7.1倍;机械设备净值增加到32.5亿元,增长45.4倍;机械设备总功率增加到137.7万千瓦,增长10.6倍。

  流通产业日愈繁荣发展,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非国有商业成为商品流通的主体。1978年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商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占的比重达95.9%,到1989年降为70.3%,1997年降为29.0%,2007年仅为14.4%。个体、私营、股份制等非国有商业实体如雨后春笋般生成、发展、壮大。2002年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在哈尔滨抢滩以后,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在哈尔滨市“爆炸式”扩张,1978年全市有18个集贸市场,80年代初也仅有56个。到2007年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90个,其中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40个。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