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5日讯 甘南十年九旱,今年更是旱年中的旱年。有数据表明,今春甘南全县土壤绝对湿度比历年同期偏少13%,耕地干旱面积达252.5万亩,占总面积的85%。可在这样的年景下,甘南县种植业产量不降反增,粮豆薯总产达15.2亿斤,比去年整整增收5亿斤。
在甘南,“天不下雨,地不打粮”已经成为历史。作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县”的甘南县,近年正是通过建设产业化经营型、设施配套型、生产集约型、社会服务型和生态环保型农业,逐步发展出适合当地的现代农业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整体抗灾能力,从而实现了灾年仍然获得大丰收的目标。
在旱情已成定局的春耕前,这个县不等不靠,迅速激活服务机制,全面推进思想认识、抗旱水源、结构调整、资金物资、科技培训和部门帮扶“六个落实”。干部牵着农民的手,在全县打了一场“抗春旱、促早播、保全苗”的漂亮仗,为全年农业生产开了好头。春耕前全县投放春耕信贷资金1.5亿元,收购农民手中余粮20余万吨,并及时下摆种子、化肥、柴油、农药等物资,县内各帮扶部门又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00余万元,为农民抗旱早播铺路。长山乡今年就借了“早播”的力。在堆满金黄色玉米的场院,向阳村的张凤喜正为丰收高兴。他在4月初就开始春整地,同时进行了深施底肥作业。今年,他家的玉米垧产超过了2万斤,按目前的市场行情纯收入可达8万元。张凤喜说:“我家的地在5月10号就全种完了,现在看,早种晚种确实不一样。”
甘南县对今年的旱情一不掉以轻心,二有应对招法。在推进农业集约生产的过程中,这个县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扩大耐旱、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实现了“一稳两增三压”,即稳定葵花,增加水稻、玉米,压缩大豆、杂粮、小麦。全县精品葵花种植面积达到51.6万亩,玉米基地面积达80万亩,水田总面积达18.8万亩。宝山乡兴塔村全村16551亩耕地全部种上了水田,成为全县第一个水田专业村。这几天,全村家家收水稻、户户卖粮忙。据村支书刘国才介绍,今年全村收获水稻9000余吨,这几天每天都有600多吨水稻从村里输送到周边米厂,仅靠种水田一项,村民纯收入就达1130万元,人均收入达6000余元。
水利化和机械化是甘南发展设施配套型农业的两个重点。目前,全县机电井达28400眼,节水灌溉总面积达150万亩,实现了平原区全覆盖;全县大型农机具达2340台套,机械化程度达90%,为近年甘南走出灾年增产增收之路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就拿东阳镇来说,全镇大田面积24万余亩,遍布其间的抗旱水源井、水田补水井就达3300多眼,并配备大型农机具60多台套、小型农机具7000多台套。今年全镇可产大豆2000万斤、玉米2.7亿斤,比去年增产6%。这个镇隆胜村五屯的魏尚武今年首次采用大型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他兴奋地说:“现在秋收是太省劲了,往年得雇一帮人,现在一台收获机跟着两台车就完活儿了。”
无独有偶,音河镇农民也在灾年感受到“五型”农业的魅力。这个镇依托县内龙头企业的带动,不断推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今年全镇共流转土地2.7万亩,外包土地12万亩,播种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700多户,大户种植面积将近整个土地经营面积的一半。据估算,全镇今年种植业比去年增产达5%。兴农村二屯的王金同今年种了300多亩玉米,从播种、铲耥到喷灌都采用机械作业,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收入在25万元以上。兴业村的张力亮更是心里有底。今年他参加了音河镇富农大豆种植合作社,3万多斤大豆还在场院里,合作社就来人统计产量、按合同收购。张力亮说:“现在我们种地非常省心,坐家就收钱。”
“五型”农业让甘南灾年喜获丰收,可甘南人没有因此“歇气儿”。秋收之后,全县马上投入到秋整地、扩水田的工作中。他们出台“五项措施”,力保第一期开发水田7万亩,为我省实现“千亿斤粮食大省”目标打响了“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