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8日讯 正当黑龙江省秋粮购销紧锣密鼓之时,国家发改委传来利好消息。日前发改委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表明,为了保障中国粮食基本立足于靠国内解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为此,除了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还将采取支农惠农的政策,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稳步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纲要》无疑将有利于我省的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纲要》提出,为保障粮食安全,将重点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并突出稳定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完善三大体系”,即粮食流通体系、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加工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耕地,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明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小麦这3种小麦每斤的最低收购价格要分别比2008年提高13%、15.3%和15.3%,同时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也将大幅提高。
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这意味着国家必将对我省这个产粮大省加大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使我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确保粮食产量,进而保证粮食安全。《纲要》还明确要通过增加种粮补贴和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也将稳定我省的粮食生产,提高我省农民的收入。而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将使水稻市场价有底线,农民心里也会托底,而且可能拉动我省另两大粮食品种,即玉米和大豆价格的提高。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从《纲要》中“明年国内粮价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一政策来看,受惠最多的可能是大米价格。在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中,大米的内外差价最大,目前国际市场粮食平均价格是国内价格的3倍,一般大米价格是国内价格的5-8倍。如果真的能实现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大米价格将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这对我省稻农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