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9日讯 近日,哈尔滨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市民革、市民盟完成对哈尔滨市“鼓励自主创业、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哈尔滨市自主创业工作成绩令人振奋,但仍有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现状:首贷额度低二次贷款仍无期
贷款额度最高仅3万元据调查,目前哈尔滨市现有对自主创业的资金政策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也不够大,在贷款额度上,最高不超过3万元,且未开展第二次贷款,一些自主创业成功人员对开展二次贷款呼声很高。据有关部门介绍,从2004年哈尔滨市开展小额贷款以来,截至去年底,已有70%的人按期还贷,保守估计,将有1万名依靠小额贷款摆脱困境的自主创业者急需二次贷款。此外,哈尔滨市至今尚未设立扶持各类创业活动基金,而沈阳市设立了2亿元创业发展专项基金,佳木斯市设立了1000万元的创业周转基金。
创业培训限于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内容档次低,质量不高,创业培训还局限于技能培训范畴,多数培训落脚点落在了一般性家政、餐饮、保安、服务等行业上;缺乏创业孵化基地,尚没有规范的创业孵化基地,而佳木斯市已创建孵化基地68个,有2000多人通过孵化当上了小老板;缺乏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虽有两名教师考取国家级“培训师”资格,但均被借调,不在哈尔滨市工作,造成了哈尔滨市实际上没有国家级培训师的现状。
800余项目缺乏专业筛选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尚不完善,软硬件建设还不到位,服务载体和手段不健全,服务功能还不完备,创业项目的论证和筛选工作有待加强,项目资源库现有的800余项本地项目缺乏专业、系统的论证和筛选,投资少、见效快、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开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维权问题也未引起重视。
建议:扩大范围尽快推行二次贷款
委员认为,自主创业是最活跃的经济活动和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当前哈尔滨市现有国企下岗人员1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30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10万,加上每年结转8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要缓解这些压力,必须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工作带动就业。
建立促进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促进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新规划哈尔滨市自主创业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工作方案和实施措施,并综合研究、协调解决促进创业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建议将多部门已制定出台的创业相关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接,发挥政策综合效能。
发挥创业典型示范创作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自主创业典型,传播有关方针政策,发布有关自主创业信息,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引导民众改变“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导向作用,设立优秀自主创业奖,对创业成功并拉动就业明显的创业者给予奖励。
扩大范围尽快推行二次贷款 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重心下移,在各区设立小额贷款担保中心,负责个人和区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将哈尔滨市银行只设一个承办银行改为至少每个区设一个代办网点,设专人负责,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出台符合哈尔滨市市情的小额担保贷款办法,在发放范围上应扩大到所有自主创业人员,并区分不同对象,放宽发放额度;在担保方面,除由政府出资成立市级创业担保公司外,探索通过多种形式降低自主创业门槛;尽快出台二次贷款政策,特别是应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力度,如河南省集中安置残疾人的创业者,最高可贷200万元;建立奖励制度,学习沈阳等地做法,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经办银行、担保机构、劳动保障部门,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在财力允许情况下,设立政府创业发展专项基金,实行创业成功后低保减退制度。
培训重心向全民创业转移 创业培训工作重心向开展全民创业培训转移,培训范围拓展到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失地和回乡创业的农民等各界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上,突出多样化、应用性的特点,增加突出本土化、个性化实际内容;采取将教师送出去和将专家请进来方式,对创业培训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并建立教师数据库,整合、共享教师资源;学习沈阳、佳木斯等地做法,完善、扩大哈尔滨市自主创业实训基地,实行挂牌管理,制定科学、层次合理的实训规划,实行目标考核;以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龙头,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实行创业孵化零回报、创业孵化零收费、创业指导零距离、创业扶持零水分;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起点适当前移,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大中专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授课内容,使大中专和职业院校成为创业孵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实项目库建立三级创业服务网 对项目库现存项目进行筛选,剔除不适用项目,充实、更新可行性较强的项目,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的项目提供者给予一定奖励;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县(市)、街道社区配套的三级创业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