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0日讯 (记者 赵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哈尔滨供排水事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与现代都市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供排水网络体系。集团平均日供水72--76万立方米,供水人口249.6万。平均日排水约10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48.75万立方米。
改革开放初期,停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由于当时哈尔滨市自来水日生产能力仅为22万吨,供水管道长度只有452公里,全年供水量7977万吨,生活用水人口128万人。自来水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正常供水。为解决这一问题,30年间,先后新建、扩建和改造了现有水厂等,数十条供水干线,改造了偏僻区域生活用水长期靠人抬肩挑的状况。为提高城市饮用水质量,缓解城市供水紧缺状况,2003年供排水集团建设磨盘山水库工程。截至2007年末,磨盘山水库一期工程形成了日供水45万吨优质水已经送入哈尔滨市区,165万市民第一批饮用磨盘山优质水。
目前,磨盘山供水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工程将于2009年末竣工投产,形成日供水90万立方米。截至2007年末,哈尔滨全市自来水日生产能力是1978年的6.5倍;供水管道总长度是1978年的3.3倍;虽然生活用水人口在增长,但目前全年供水总量是1978年的4.9倍,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市的供水紧张问题。
推进全市工业企业污染源的治理,进一步解决了城市江河的污染。截至到目前,市区排水泵站已发展到22座,比1978年增加8座,排水管道长度是1978年的4.1倍。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哈尔滨太平污水处理厂于2004年6月建设、2005年10月通水。文昌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开工建设。2003年6月通水运行,结束了哈尔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的历史性突破。同时,标志哈尔滨市污水已经告别了自然排放,进入全国达标排放城市序列。
为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标准,2006年6月,续建文昌污水三期工程,并于今年10月通水运行,使文昌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了32.5万立方米/日完整的二级处理能力。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现有的4个污水汇水区中的马家沟汇水区与沿江汇水区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我市的污水二级处理率达到65%,促进了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