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6日讯 1897年8月28日,中东铁路在东宁县三岔口举行开工典礼,之后,自东部线绥芬河、西部线满洲里起至南部线旅顺口止进行铁路建设的同时也建造了大量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大部分都在黑龙江省境内。沿线百年历史建筑见证着沙俄殖民、中苏共管、日本侵华、人民铁路等百年历史风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距绥芬河10余公里的铁路边,有5座百年建筑完整保留至今。5座建筑同为1898年建造,其中的哥萨克骑兵哨所是中东铁路最早的三个哨所之一,中东铁路最早的三处哥萨克骑兵哨所现仅存这一处。这里早先被称作“八道河子”,现在叫红花岭村。这里的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令人感叹,亟待职能部门保护。
原哥萨克骑兵哨所。
日前,记者来到中东铁路东部线第一站绥芬河,绥芬河市露西亚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人员带领记者探访了绥芬河市内依然存在着的与中东铁路有关的历史建筑,然后驱车离开城区,前往离城10余公里铁路边的一个名叫红花岭村的地方。这里有5座中东铁路初创时期的百年建筑,两座花岗岩砌筑的原哥萨克骑兵哨所之间,残存着一道同样材质的花岗岩石墙,一座废弃的站舍和站长住宅、石砌的浴池已经变为民宅,其中有两处已经由房主修缮一新,并复原了精工雕刻的木构太阳间和凉亭。其余建筑现状也基本完好。
原车站站长住宅。
绥芬河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绥芬河市露西亚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艾民向记者介绍:这里原名八道河子,原为中东铁路的一个乘降所,位于绥芬河至绥阳(原名小绥芬河)车站之间,火车只在此停靠一分钟。5座建筑同为1898年建造。1899年,中俄居民开始陆续在这里落户,形成了村落,名为八道河子,日伪时期更名为红花岭村。1934年3月,侵华日军以此为起点,修筑全长93公里的八道河子至东宁的绥宁线轻便铁路,作为专门为修筑要塞服务的军事运输线。1935年3月,日本人将此改名为红花岭车站。
周艾民说,从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屯兵基地,外阿穆尔军区第三旅的一个团曾驻扎于此。1922年,绥宁镇守使、中东铁路护路军副司令、东北军独立第21旅旅长张宗昌的兵营曾在此驻扎。1922年9月以谢米诺夫为首的白卫军在大溃退时,有俄军1万余人(其中包括兵工厂技术人员),以及近两千名家属,从格罗捷克沃入境,来到此地。张宗昌将其私自收留,成立了著名的奉系军阀的白俄部队。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时,绥宁镇守使赵芷香曾率万余兵力集结于此。1937年,关东军第二国境守备队(绥芬河)驻扎于此。光复以后,东北民主联军也曾在此设兵营。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解放军的营房也设在这里。如今,红花岭的山沟里还能见到兵营的遗址。
由周艾民担任副主编的《关东军要塞》一书中记载,这里曾是侵华日军在修筑东宁、绥芬河、鹿鸣台、观月台四大要塞时的物资集散地,所有的劳工也都在此集结。1941年,松浦组5000多名劳工在国民党军官栾景华的带领下于此地发起暴动,将日本哨兵打死后,大部分人跑到山里。
八道河子——红花岭村历经百年风雨,见证百年历史,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呼吁,这里应根据国务院今年公布并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得到整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