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我省两年内老人集中供养率将从30%提高到50%以上 
2008-12-01 09:40:5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郭铭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老人越来越需要更多人的关心。  资料片

宁安敬老院的老人在健身。本报记者 邵国良摄

  东北网12月1日讯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当这个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的时候,让各类人群包括弱势群体实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构建无缝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养老事业发展长效机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我省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十一五”末全省农村五保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的工作目标,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让政策的阳光普惠到每个角落,不留盲点,照耀到农村最困难、最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记者顺着我省敬老院的建设脉络,梳理我省养老体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旨在让更多的人敬老爱老助老,让老人体会家的温馨,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集中供养率50%以上”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老有所养”才是我们最想实现的和谐,这需要全社会给与它更多关注和支持。 

  冬日的阳光照在龙江大地上,暖暖的。在兰西县中心敬老院,记者见到的是更让人感到温暖的场景:身着彩衣的200多名老人正在扭着秧歌,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庆祝进院生活两周年。兰西县委、县政府和民政部门干部还专程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送来衣物和生活用品。

  不仅仅是在兰西县,自2005年我省开始敬老院整合改造工作以来,全省一些敬老院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全面提高,住进新院的老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横向比较,我省敬老院整合起步较晚,目前集中供养率仅达到30%,滞后于其他省份。按照国家民政部的要求,我省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十一五”末全省农村五保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的工作目标,面对这一新挑战,作为集中供养主要场所,全省敬老院提档升级势在必行。

  过去时 重新洗牌 敬老院得以重生

  “砖瓦不全、漏风漏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生活在穆棱市城乡福利养老中心的老人们对过去敬老院居住条件的回忆。提及曾经历过的“集中供养”生活,五保老人张大爷拉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住的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平房,那时的建房水平低,之后又缺少维修管护,40多年的风吹雨淋,破损十分严重,有的地基下陷、墙体断裂。很多人挤在一张土炕上,住着不挨冻就不错了,宽敞舒适根本想都不用想。”

  省低保局敬老院整合改造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整合改造前,我省敬老院设立原则是‘一乡一镇一院’,资金来源是自筹,也就是说包括房屋维修、服务人员开支等日常管理和生活费用都需要乡镇自己解决。“院长都是从村委会退下来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管理没章法,只停留在别出乱子、别惹麻烦,看门护院的传统办法。服务人员也都是从当地找来的农村妇女,没有经过正规业务培训,缺乏为老人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005年,全省开始敬老院整合改造工作,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作为为民办的实事大事之一全力推进,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三年来,各级政府共投入敬老院建设改造资金4亿元,无偿或低偿提供建设用地148万平方米,政策减免折合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改造中心敬老院80所,扩建、完善乡镇敬老院28所,新增床位1.7万张,一些在家分散供养的老人搬进了新家。

  “规模化的建设、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化的供养水平、多样化的院办经济……”三年来的整合改造成果显而易见。省民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在敬老院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洗牌:中心敬老院机构编制划至民政事业单位,按照1:10-15比例配备工作人员,设置院长、副院长、护理服务、炊事、医疗、会计、出纳等管理服务人员。工作人员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上岗前全部经过业务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敬老院工作经费和人员开资全部纳入到当地政府财政预算,杜绝了挤占供养资金现象的发生。

  整合改造后的敬老院每餐都做到花样翻新、营养丰富,有的敬老院做到午餐、晚餐四菜一汤。每季2-3套内外衣,统一订做、统一着装、统一换洗。另外,为弥补供养经费不足,提高供养标准,各地开展以副养院的院办经济。黑河市五大连池敬老院,由政府投资7万元兴建一个豆腐生产车间,产品除满足院民需要,同时还对外销售,所得收入全部补充敬老院经费。

  如今,敬老院楼内建有活动大厅、娱乐室、理发室;为方便老人就医看病,还设置了卫生所、隔离病房、抢救病房,配备了B超、血液分析仪等检查仪器;院民秧歌队丰富了院民的文化生活……人性化、优质化,对老人实行全面服务、病床护理、临终关怀,让老人们的生活有了可靠保证。


 

  现在时 “集中供养率50%”  离我们有多远?

  目前,我省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4万多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4.1万多人,集中供养率仅为30%,还有分散供养对象近10万人。如果到2010年能够达到“集中供养率50%”以上,意味着我省总床位数将达到6.8万多张,再有近3万人、抑或更多的五保老人享受到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完善敬老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30%到50%的路途还有多远?”记者从省低保局近期开展的全省敬老院联合检查评比调研中了解到,制约我省集中供养率提速的“路障”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我省敬老院建设水平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敬老院建设整体水平较高,经济条件差的地区相对落后;乡镇院发展水平落后中心院;中心院之间管理、服务也有差别,尤其是新建院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其次,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各地敬老院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敬老院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第三,敬老院整合改造建设工作量依然很大,任务艰巨。省低保局敬老院建设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要想触摸到“50%”这条线,最保守估算我省还有450所乡镇敬老院需要整合、改造,全省还需新增床位近2.4万张。

  将来时 提档升级  亟待国家资金支持

  在随省低保局对全省敬老院整合改造情况调研过程中,记者耳闻目睹了五保老人生活在新环境中的惬意舒心。全省敬老院数量从原来“一乡一镇一院”时的999家缩减到现在的583所。数量下降了,质量却提高了。然而,在因为缺少资金而没有办法参与到整合改造进程中的敬老院,那里的老人还身着旧衣,住在陋室里,一日三餐仅靠菜汤泡饭糊口。如果他们的亲人还在,一定不愿意看到这般凄凉。面对全省还有一部分的五保老人依然徘徊在“集中供养”大家庭的门外,让人不得不为这些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牵挂担忧。

  加快全省敬老院提档升级,省民政厅提出了强力推进措施:对照各地先进的建设、管理、服务经验,查找本地敬老院建设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本地近期整改措施和中远期发展方向;敬老院整合改造推进力度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贪大求洋,加重财政负担;加强对管理和服务人员选拔和培训,提高综合管理和为老服务水平。 

  据介绍,加快敬老院整合改造,形成以中心敬老院为主体,以乡镇院为辅助,以分散五保对象集中居住点和其他办院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实现高于50%的集中供养率,2009年-2010年,全省还需新建中心敬老院77所、乡镇敬老院87所、分散五保对象集中居住点114个,需新增床位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我省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能自筹解决一部分建设费用,尚有资金缺口需国家支持。

  数字链接

  目前我省共有敬老院583所,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总床位46522张,在院集中供养对象41000人。新建的中心敬老院床位达到了150~200张,每户使用面积15平方米,居室7平方米,设有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区和娱乐区等公用设施。整合后的乡镇院床位数达到了80~100张,每个五保户使用面积10平方米,居室5平方米,生活设施齐全,还配备了农副业生产基地。

  它山之石

  据省低保局敬老院整合改造工作负责人介绍,现在,全国各地都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不断加大敬老院投入,敬老院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吉林省从2006年起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敬老院改造,已经全面完成敬老院改造任务,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辽宁省在每年省级财政投入2000万的基础上,对每个贫困县补助100万进行敬老院建设改造,去年已基本完成改造任务,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6%;陕西省实施了2008~2012年敬老院改造5年规划,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用于敬老院基本建设(今年实际投入已经达到了1.7亿元),改造后集中供养率可达到60%;湖北省连续五年每年投入8000万元实施敬老院建设福星工程,现在集中供养率已经达到85%。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