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5日讯 有人曾问:哈尔滨大冬会能不能赢利?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看北京奥运会的“流水账”。
除了奥运会市场开发收益外,北京奥运会预算收入中的约50%由国际奥委会拨给,1/10来自门票和纪念品收入,国际奥委会赞助商提供约2亿至3亿美元。最后能否赢利呢?
“北京奥组委赢利1600万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但这绝对不是说北京办一个奥运会,就只能挣1600万美元。这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企业的收益、政府的收益、社会的更大范围的收益都没有统计在组委会的账上。”
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在申办时候就有一个预算,收入16.25亿美元,支出16.09亿美元,盈余1600万美元。经过财务预算调整后,安保与公共卫生等相应增加一些,预计市场开发收入将比原来的预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依然能够确保“略有盈余”。
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如果主要是指组委会的收支,那只是运动会经济中的一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2800亿元的奥运经济大蛋糕,大部分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而组委会的经费主要用于奥运会的组织运营。北京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对组委会来说,重点是要做好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工作。
奥运经济既是注意力经济,又是品牌经济。奥运会为一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舞台。自2003年9月1日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银行等10家已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UPS公司等6家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外界认为,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金额甚至大大超过了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的赞助金额。
大冬会不能与奥运会同日而语,在资金筹集上遇到很大困难。首先,国际大体联不负责划拨任何经费,而北京奥运会的预算50%是国际奥委会划拨的。其次,大冬会的规模、影响力毕竟不能与奥运会相提并论,这对市场开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尽管如此,大冬会组委会市场开发工作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庆石油成为特殊合作伙伴;黑龙江移动通讯公司、海航等多家企业成为合作伙伴。究竟获得多少资金?目前尚在保密阶段,记者不便刨根问底。
再看大冬会组委会所花出的钱。大冬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共46个项目,主要包括比赛设施、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三部分,规划总投资25.4亿元。其中:竞技设施30项,投资49441万元;基础设施12项,投资128464万元;接待设施4项,投资75544万元。另外,雅旺斯集团投资3.2亿元,兴建了亚布力国际会展中心;新濠集团投巨资建设了两个五星级酒店和一个国内独一无二的山顶五星级精品酒店等。
哈尔滨在整治城市环境战役中投入大量资金,集中美化亮化了松花江公路大桥和广场附近建筑物;秋林商业圈焕然一新,建设街步行街被彩灯照亮。还有美化小区庭院,初冬补种树苗等,使冰城更加亮丽。
哈尔滨大冬会究竟是挣还是赔呢?现在还不能妄下结论。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说得好: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大国来说,更应该算经济长远发展的大账。体育和经济相通,不只意味着商业上的利益,奥运经济的得失也不仅仅是主办方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赚与赔。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能够在奥运会后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届真正完美的奥运会。
因此,哈尔滨大冬会究竟能挣多少钱,我们不能仅仅盯着组委会收支,还要看到整个大冬会经济对哈尔滨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这或许是哈尔滨大冬会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