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从北京奥运会载誉归来 78岁志愿者梦想服务大冬会
2008-12-05 15:14:59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李洁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刘老在向记者展示奥运会志愿者证书

  东北网12月5日讯 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夕,帮办记者接待了一位从北京奥运会上载誉归来的老先生,老先生今年78岁,他说自己有个愿望,希望能为大冬会提供志愿服务。老先生叫刘丕承,看起来精神矍铄,一进帮办工作室,就把奖状、奖牌摆了一桌子:“我是从北京奥运会上回来的,我的俄语水平挺高,哈尔滨是我的家乡,我想为大冬会做点贡献!”

  “翻译家”会两门外语

  刘老为人很谦虚,但是说到他的俄语水平,就当仁不让了:“24岁那年,我的俄语水平就已经达到了11级。”原来,刘老从小是在苏联人堆儿里长大的,就连上学老师都是用俄语教学。刘老17岁那年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没毕业,就去了哈市汽轮机厂给苏联专家当翻译,后来又当过俄语老师。

  除了精通俄语,刘老说,他年轻时还学过6年多日语。1984年,刘老还在省社科院研究生部任过半年的日语老师,至今他仍然与一对日本夫妇保持着日文通信。

  “我是国家培养的”

  1989年,刘老从哈尔滨工业先进技术交流馆培训部退休。退休后,刘老还是闲不着,他经常担当义务翻译。一些与俄罗斯有业务往来的公司也常常聘请他与俄罗斯人谈判。谈判成功了,老人却常常分文不取,他有自己的道理:“我是国家培养的,如果能为国家做点贡献,那是我的荣幸。”

  奥运会志愿者面试让考官折服

  今年春天,刘老教语文的妻子去北京一所中学任教,老两口于是都去了北京。在北京刘老挺憋闷的,小语种志愿者的工作不好找,自己有劲不知道该往哪儿使。刘老经常关注奥运会志愿者的各种新闻,有一次听说奥运会组委会急缺俄语翻译,刘老马上就跑去报名了,在一段流利的俄语自我介绍后,十几名考官竟然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妻子是俄罗斯人吗?”几天后,刘老给奥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对方回答他:“我知道你,就是那位成绩最好的老同志!”就这样刘老顺利通过了。

  在北京奥运会上当志愿者那段日子,是刘老终生难忘的。如果来了俄罗斯客人,组委会就派车把刘老接过去当翻译。别人三天一个班,他却要天天上班。当时,刘老的妻子因为想家已经辞去了北京的工作,自己回到了哈尔滨,刘老却坚持花3000元钱在北京租房完成了他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的光荣使命。

  梦想:在自家门前为大冬会做贡献

  残奥会结束后,刘老光荣地被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奥组委评为优秀志愿者。奖杯、奖牌拿回一大堆,奖品是一部手机,刘老没舍得用,把它珍藏起来了。

  一回哈尔滨,刘老马上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报名大冬会城市志愿者,可一直没有消息。刘老坐不住了:“我虽然老了,但是身体特别好,看报纸都不戴眼镜。如果从事不了志愿翻译工作,那么教志愿者们学俄语我肯定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刘老说,“大冬会就在家门口,如果能让我尽一份力,让我为家乡做点贡献,我就知足了!”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