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5日讯 连日来的冷空气,让不少哈尔滨市市民患上了感冒,街上随地吐痰的人也多了起来。与此同时,道里区在哈尔滨市率先开展的“无痰迹”公园、广场等示范创建活动也正如火如荼。如何能让人们既解决生理需求,又能够“一吐为快”?读者和市民纷纷建言献策,为“治痰“出招。
痰多及时去就医
一口痰的危害有多大?很多人难以说清楚,但吐痰会传播疾病人人都知道。退休前曾做过医生的南岗区教化社区居民齐大爷看过本报关于“无痰迹”示范活动的报道后说,随地吐痰的行为不可取,但痰不是人类的敌人,从医学角度讲,产生痰是人体呼吸道排污的结果,但痰多可能是病,应视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齐大爷还介绍说,在人体所有的分泌物中,痰所传播的疾病最多,痰中含有几百种细菌、病毒和真菌。有报道说,结核病人1毫升的痰中就含有1亿个以上的细菌,痰中的结核杆菌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可在室内存活数月甚至数年。所以人们要从生理原因上先进行消痰,餐后漱口、刷牙等都有助于减少痰的产生。
吐完痰包起来更文明
“我也知道随地吐痰不卫生、不文明,但口中真有痰了也不能咽回去呀?”“那你不会兜里揣张纸包起来?”“那多恶心啊,不就是往地面上吐一口吗”……近日,记者在斯大林公园采访时,在一处设置吐痰袋的地方听到了两个年轻人关于吐痰的对话。
据了解,在哈尔滨市大街小巷像这样对吐痰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市民许先生说,其实只要大家多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好吐痰者出门时带纸巾、手绢、纸袋子,或直接吐在垃圾桶中等,会显得更文明一些。政府部门提供的吐痰纸、吐痰袋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治理随地吐痰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家都从自身做起,吐痰包起来,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
倡导公德比罚款更有效
对眼下政府部门开展的“治痰工程”,很多市民表示赞成,毕竟人人都愿意生活在卫生文明的城市里。不过多数市民认为,治理随地吐痰要坚持长效机制,不能搞“一窝蜂”,在进行文明劝导的同时,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但惩戒绝不是简单地罚款。
大学教师姜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该从“知荣辱”的高度来治理随地吐痰这一顽疾,让每个人都视随地吐痰为丑陋,政府部门和媒体也要将禁止随地吐逐渐转移到“有痰怎么吐”上来,在社会上形成一人吐痰大家嘘之的氛围,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