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李建中演绎“老九”不能走 开启“人才共享”春天
2008-12-06 09:42:2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齐泓鑫 彭溢 苏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6日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文革期间曾被唤作“臭老九”的知识分子终于扬眉吐气。从浪费人才,到留住人才,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时,曾有人借用一部京戏台词说:“‘老九’不能走啊!”

  在我省,吸引、留住、用好领军型人才,曾经成为省委常委会讨论的议题;为了挽留一个人,我省在全国较早的出台一种新的人事管理办法——人才共享。这个第一,不仅仅是为了平息某一个人的去留风波,深层次的内涵是对智力价值的认同和知识资本的重视。更是在“科教兴省”的大环境里才能产生的创举。

  为留住一个人才而出台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模式,是我省挽留人才的大胆尝试,也是当年我省实施“科教兴省”大背景下的必然。虽然近十年来,我省适用这个模式的高级人才寥寥,但黑龙江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及实施科教兴省的决心在那个年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这种模式开启了我省“人才共享”的春天。

  打破了传统的人才条块分割和部门约束

  双职双薪双套关系

  对于这一模式后来应用不多,省人事厅专家处副处长杨贺新说,李建中的事情属于特例,就像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人,能站上去的就那么几个。他层次较高,两个单位都想要他,而且黑大和哈工大协调的比较好。如果一个人不是特别出众、对于单位很有吸引力,非要走,就走了。“人才共用”用于高层次人才和省内建设急需的人才,需要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后,方可实行双职双薪,建立双套人事关系,只适用于省级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且,由于工作时间、产权、同业竞争等方面的问题,要在企业推行这种模式也很难。

  尽管如此,李建中事件以行政手段打破了传统的人才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的约束,在意识形态领域为我省“人才共享”政策的实施扫除了障碍。

  包括鼓励兼职、人才共用、智力引进和跨区交流四种方式

  “人才共享”内涵扩容

  “我省人才共享政策的出台,李建中事件是诱因之一。”省人事厅有关领导说。1999年10月18日,省人事厅《关于重视人才引进智力推进人才共享的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印发给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贯彻执行。记者看到,在《实施意见》中,人才共享的内涵得以丰富,包括鼓励兼职、人才共用、智力引进和跨区交流四种方式,适用于李建中和郝忠孝的方式属于其中的“人才共用”。目前,其他三种形式的人才共享应用较为广泛。

  对于出台《实施意见》的大背景,参与起草《实施意见》的杨贺新说,在世纪之交,谁能抢先跨入知识经济的大门,谁就会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经济不甚发达的黑龙江更要抓住这次机遇,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就在人才。当时,我省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都不行,引不来人。让人家调过来不可能,想稳住省内的人才也很困难。为了扭转我省人才在数量、结构分布上的不合理格局,打破区域所有、行业所有、单位所有的界限,促进省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完成项目和培养人才的目的,我省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共享政策。

  政策出台新模式诞生带来梧桐树效应

  柔性流动枝繁叶茂

  十年前,有技术的人要到外单位干活都遮遮掩掩的,生怕被人发现,而如今,哪个大学都有兼职教授,哪个医院都从外面请大夫。如果将当初的“人才共享”比喻成具有四个枝杈的树干,那么,经过十年的发展与蜕变,现在它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随着“人才共享”的深入实施,人才单位突破了“唯我所有,唯我能用”的僵化模式,人才没有了“终身被困”的后顾之忧;各单位也摆脱了自己“有什么人才干什么事”的局限,可以从国内外、省内外广泛寻找一流的人才解决经济技术难题。近年来,我省又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进一步打破国界、地域、身份、户籍、人事关系等对人才流动的限制,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契约管理、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方式。柔性流动人才来我省工作,可办理《黑龙江省引进人才工作证》,享受我省居民同等待遇。2005年开始,外聘院士一年在我省累计工作3个月以上,在人才培养、引进重大项目及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方面做出贡献的,就可享受我省院士津贴。不仅如此,省内各单位、各部门也不断探索,创造了许多人才共享的有效形式。大学、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院县共建,专家大院等人才共享的新模式的诞生及应用,不仅为人才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更推动了我省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才共享这棵参天大树引来了一群又一群金凤栖。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处长于夫介绍,近几年,该处每年都会为哈工大、黑大、哈师大、哈医大等高等院校从外省引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办理人事关系,有的甚至是拥有十几个人的重点学科团队。据他们统计,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省直、市地、县区、乡镇各部门的人才流失数量是引进数量的2.34倍,较往年有所减少,更为可喜的是,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人才的流失量首次低于引进量。


  往日新闻

  谁留住了李建中

  1998年10月23日的《黑龙江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刊发了记者王白石、陈渌采写的报道《谁留住了李建中?》,并配发评论《为了“孔雀”不再“南飞”》。

 

  报道说,1998年5月下旬,在省里召开的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一位副省长焦急地透露了一条信息:李建中要走了,谁能留住李建中?随后李建中的去留曾成为省委常委会讨论的议题。为了留住李建中,副省长马淑洁、张成义先后前来挽留,省委组织部一次次研究、探讨、协调,寻找一种新的人才管理办法。

  报道说,1987年,应聘于美国劳伦斯研究室的李建中面对祖国的召唤,曾做过一次艰难的选择,回到了母校——黑龙江大学,并一手筹建了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系。正当他取得累累硕果并向计算机世界尖端群集技术冲击时,他为什么又要走了呢?李建中说:“黑龙江省及黑大已尽其所能给了我很多,在生活方面我没有任何奢求,但我已经48岁了,我只想把我的许多想法快点变为现实。”但是黑大计算机系没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李建中的人才梯队设想很难实现。于是想干事的李建中选择了有丰富人才资源和优秀科研环境的清华大学,当时他去心已定。虽然我省已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鼓励知识分子的政策和规定。但对于李建中这样特殊人才的特殊需求,常规的办法已经不适用。即使他不飞走,但在狭小的天地中他也无法施展才能。于是,1998年6月27日,在八届三次省委常委会议上一项从未有过的人事管理办法诞生了,人们称它为“人才共享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人们常规的工作状态,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两家单位,以扩充他成就事业的阵地,同时两家单位也可以共享他的才华和成就。这种模式让李建中感动和欣慰,他决定留下来。

  《黑龙江日报》记者陈渌回忆当年采访时的情景:当时,“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在我省十分普遍。当年,她见一位副省长对挽留李建中如此重视,认为其中必有新闻可做。于是,陈渌紧紧抓住这一信息,找到了李建中。她说:“我就想问问他为什么要走?”在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系,陈渌见到李建中时,李建中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一年。令陈渌深感意外的是,李建中说,他已经决定留下,不去清华大学了。陈渌敏锐地意识到,像李建中这样的杰出人才能留下来,是一条更有价值的新闻。于是,她就李建中留下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采访,写成了《谁留住了李建中?》

  这篇新闻见报后,在我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件事让科研人员感受到了我省对人才的管理已经告别了过去那种“画地为牢”的方式,正向适应市场机制,让人才“活”起来转变。

  李建中与杰青基金时任副省长马淑洁访谈

  李建中要走,省科协主席、时任主管科技的副省长的马淑洁前去挽留。当时的情景,马淑洁已经记不清了,但她清楚地记得,为了吸引、培养李建中这样的高水平青年人才,省委省政府做了很多努力。

  1994年我国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扎根黑龙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远和黄文虎向马淑洁建议,建立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吸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当时,我省的院士普遍年事已高,马淑洁也想为新世纪培养年轻的院士,培养我省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于是,她向省政府提出了这一建议。当时,我省财政经费紧张,但在院士们的再三争取下,1995年,省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每年省里拿出200万元,评审10人,针对每人的自选研究方向各资助20万元。第一届10名基金获得者中,就有李建中。

  马淑洁回忆说,当时,李建中在北京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不能来参加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答辩。但他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是大家都认可的。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研究,同意由李建中的学生代他答辩,最后李建中以“基于群集并行计算环境的并行数据库系统研究”项目获得了第一届杰出青年基金。李建中也成了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选历史上第一个未到现场答辩的基金获得者。这也成为后来李建中留下来的一个情感因素。

  目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已经培养了200多名高水平科研人员,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哈工大教授谭久彬,2003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的哈工大教授欧进萍,国家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省农科院副院长、我国玉米育种专家苏俊,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苗立杰等等,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放弃了到国外、省外工作的机会,留在了黑土地,并在这片土地上为我省乃至我国农业、装备制造、医疗、航天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闻链接

  国外人才资源总库我省设站

  今年6月,国家国外人才资源总库黑龙江工作站与省对俄人才交流与合作中心同时揭牌。据悉,国家外国专家局总库外籍人才已达6.3万余人。为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地方引智工作的成果,扩大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在黑龙江率先设立国外人才资源总库工作站。黑龙江是全国开展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对俄智力引进工作的桥头堡。中俄人才交流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立黑龙江对俄人才交流与合作中心,将更好地发挥历史渊源、地域优势和多元文化融合等优势,更有效地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