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在埋怨声中撒了8年 融雪剂的困惑:不用?用?
2008-12-08 07:02:1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鞠红梅 崔志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8日讯 上周一场雪后,走出哈尔滨火车站的外地人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停车场排队等客的出租车一个个跟“泥猴子”似的,挡泥板、排气管上滴答地淌着黑水;马路上,黑色的泥浆被轧得翻着花打着滚,成块的泥点子四处飞溅。这是雪吗?外地人感到奇怪,这与印象中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也差得太远了。

  雪怎么会是黑的?外地人理解不了,冰城人也同样困惑。

  其实,自2000年融雪剂首次在哈尔滨亮相那天起,落雪成泥的现象几乎年年上演,来自各方的声讨从未间断。

  “融雪剂能不能不使?”清雪部门的答复是:不能不使,但要做到科学使用,少量使用。“过量使用融雪剂的现象还会不会发生?”清雪部门说:尽量避免,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

  这确实是个难题。融雪剂还得使,度又难以把握,这样谁来保证雪泥现象不会再发生?一个月后冰雪节,两个月后大冬会,届时的东道主总不能就这样一身脏兮兮地迎接客人吧?

  亲历

  雪后满城黑泥汤

  1日晚下了一场小雪,次日早出门时感觉空气很是清新,决定踏雪上班。雪虽不多,踩在脚下仍嘎吱作响,感觉很舒服。可出了小区,眼前的景象变了,大街上黑色一片,马路中的双实线、转向标识都被黑雪遮上了。来来往往的机动车都是头顶白雪,一身黑泥。路倒不滑,车辆行驶速度较快,溅起的大泥点径直向身上扑来。走到单位,新穿的旅游鞋白底已染成了黑色,不一会儿鞋底上沾的雪泥便化成了黑水,一步一个黑印。当天,记者外出采访,所到之处满目黑雪,随着车轮的转动、人的流动,带着融雪剂的残雪迅速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扩散。人行道上的积雪眼见着由白变黑,人流聚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地面上黑迹斑斑,商场保洁员抡着已是黑乎乎的拖布一边拖地,一边不停向刚进来的顾客喊:“麻烦各位在门口多蹭几下鞋。”

  在一些主要街路上,偶见环卫工人在清扫街路上的积雪,可他们只扫不清,那些被车轮碾到路边和隔离带下的黑雪又被扫回了路面上,任其被车轮卷走。记者问:“残雪为什么不装车运走?”环卫人员说:“上面没让运。昨天融雪剂撒多了,清运走了浪费,反正这几天还要下雪,省得再撒融雪剂了。”

  晚上回家,出门时还一片洁白的小区庭院也成了“烂泥塘”。

  3日早出门,天上飘着雪花,接在手里,迅即化作一滴清水。有了昨天的经历,记者决定乘车上班。坐在车内向外看,路面如昨天一样黑腻腻的,残留的融雪剂仍在发挥着作用,白色的雪花一落地转眼就没了本色。出租车司机陈宝宇发牢骚:“撒融雪剂路面确实不结冰,好走,可这回撒得也太多了,都和稀泥了,脏不说,还腐蚀轮胎和底盘。”路上,陈宝宇讲了两件难堪的经历,一是有南方客人问:“哈尔滨是不是产煤?”另一个是他拉客人到大庆,因大庆清雪全凭机械加人工,禁用融雪剂,他发现同样刚下过雪的大庆街面很干净,车自然也很干净,和当地的出租车并排行驶,他那挂着黑A牌子一身黑泥的车显得很扎眼。记者下车后,同事提醒裤子上沾东西了,一摸,一把入手即化的黑泥。心想,肯定是刚才乘车时蹭的。

  调查

  为何要使用融雪剂?

  走访中,市民的普遍反映是:哈尔滨脏成这样,都是融雪剂惹的祸。

  环保专家介绍,目前融雪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醋酸钾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融雪剂,虽然这类融雪剂融雪效果好,没有什么腐蚀损害作用,但它的价格太高,几乎很少使用;另一类是氯盐类融雪剂,价格仅相当于有机融雪剂的1/10,我们现在用的是后种。虽然它在融雪方面效果挺好,但它对地面和路桥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植物有害,而且含盐融雪剂的雪水会夹杂地面污染物渗入地下水层,引起水污染。同时,含盐融雪剂破坏了雪水的淡水性质,使得这一向被我们视为自然财富的降雪在掺了融雪剂后成了有害的垃圾。

  既然融雪剂有这么不利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还在热衷使用?市清雪办相关人员说:随着近些年哈尔滨城市迅速发展,城区清雪面积已由10年前的1200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3500万平方米,虽然路桥多了、宽了,可比起汽车的增长仍然滞后,出于交通顺畅及安全等方面考虑,以往人海战术的清雪方式难以实行,并早已被专业化、市场化、机械化的清冰雪体制替代,在人员有限、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的今天,融雪剂的辅助功能必不可少。再者,哈尔滨坡路较多,在一些特殊的天气,降雪后路面会立即形成薄冰,清除这种薄冰机械根本帮不上忙,人工清理效率又非常低,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使用融雪剂辅助清雪,所以在降雪过程中及时使用融雪剂是保证交通顺畅、人行安全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他说,以机械加人工为主,以撒布融雪剂为辅是哈尔滨多年来经过实践及论证探索出的较为科学的清雪模式,只要能严格控制融雪剂的使用量,是不会对城市造成危害的。

  对于几天前出现的全城黑泥汤的现象,清雪办人员解释:融雪剂本身是无色的,与雪融合也不会产生令雪变色的化学反应,积雪是在融化的过程中吸附了空气中的灰尘才导致颜色变黑。这次出现满城雪泥的现象虽然与融雪剂撒多了有一定关系,但同时还有气温偏高、空气污染等多种原因。

  融雪剂需要花钱买,多撒难道不怕增加清雪成本吗?一业内人士说,正常来说多撒融雪剂确实增加了清雪成本,可如果想偷懒,光撒不清就省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哈尔滨市允许撒布融雪剂的主要路桥面积1500万平方米,按最高限量每平方米撒80克融雪剂,按每吨融雪剂1000元计,全面积播撒要12万元,要加上机械、人工,清雪的费用少说也得上百万。前几天小雪连着下,很多地方撒了一次融雪剂后几天都没人管,这不就省时省力又省钱吗?所以说,这次一些清雪单位出现播撒融雪剂过量问题,除了对雪情估计失误外,也不排除个别清雪单位有存心多撒融雪剂以图一劳永逸的想法。

  探究

  融雪剂咋就用不明白?

  作为融雪剂的使用大户,城管部门当然也知道融雪剂过量使用的危害。据了解,如何让撒完融雪剂的街道不出现黑泥汤横流,市清冰雪指挥部曾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了细致的案头工作。在《哈尔滨市融雪剂使用管理细则》中,对融雪剂使用方式的规定非常细致。其中规定,在清冰雪作业时,融雪剂的使用应根据降雪量、雪程和温度走势计算用量,必须统一安排机械撒布,保持撒布均匀。还列有《融雪剂撒布数量表》,其中按温度、数量、雪情,对融雪剂的使用分为三个等级,且有标注说明:“气温呈上升趋势是可选择下限量;气温呈下降趋势时可选择上限量”。

  对于使用效果,《细则》明确规定“以假融、呈云片状、浅黄色为宜,不得过量撒布以致融成黑色雪泥、雪水状。”清冰雪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全是经过实验得出的科学数据。按这个数据撒融雪剂绝不会让雪变成黑泥,也不会对路面和车辆造成过多损害。

  虽然对融雪剂何时用、用在哪、使用量、使用效果等《细则》中都有细致的要求,但通过清雪实践,仅从感观上也能看出,《细则》并没有落实。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细则》中的规定是做实验做出来的,而实验与实践有很大区别。比如规定要求小雪时、温度在-5℃~-15℃时,每平方米撒5到10克融雪剂,这种用量怎么控制?以我们现在的操作技术没办法控制。

  适量使用融雪剂,路面上的雪会呈现假融的状态,这时候雪变成淡黄色,非常松软,好清理,而且及时运走不会出现黑泥汤现象。可市民看到的是融雪剂似乎不只是撒得稍微过量,而是过量很多,而且并非只在重点路段撒了融雪剂,并且撒后就没人管了,看不到有人清运。按照相关规定,对超量、超范围使用融雪剂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对连续两次受到黄牌警告的,将按照《哈尔滨市对清冰雪工作责任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实施细则》进行处罚。但实际上,几天前的那次融雪剂用量过度出现后,对相关部门也只是通报批评,至今连一张黄牌都没发出去。

  业内人士介绍,《细则》变成纸上谈兵,主要是由于目前对融雪剂的使用没有实质的约束手段。市财政每年拨付的清冰雪费用是650万元,而全市每年清冰雪消耗资金约三四千万元,在清冰雪费用上,主要是各区投入,清冰雪的主力也在各区,因而行业主管部门没办法约束和管理。制定的很多奖惩制度都落实不了,一些可行的惩罚措施又不疼不痒,不能给清雪主力单位以实际的触动。

  思路

  融雪剂不用行不行?

  ●松北区从未用过融雪剂

  既然融雪剂总是用不好,那不用行不行?近些年,率先使用融雪剂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开始禁止使用融雪剂清雪。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的大庆也不用融雪剂照样清雪清得干净。而松北区,自2005年建区至今清冰雪未用过一次融雪剂。

  今冬的前五场雪,对比着江南的“大泥潭”,松北区洁白的雪景、干燥的马路让市民大为称道。

  松北区坚持不用融雪剂,在每年清雪上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的。很多相关人士都知道,撒融雪剂后清雪比较容易,清洁人员把雪泥推到道边就可以装车拉走,甚至在温度较高的时候,一些撒过融雪剂的马路上雪变成了黑水,根本不用人清理,这也是一些单位乐于多撒融雪剂的原因。但在松北区,清雪的难度就相对高一些。他们把马路分成多个等级,一些重点路段、公交站点必须边下边清,雪下多久,清洁工人就要工作多久。在车流量大的松北大道,一条马路被分成若干级别,公路大桥到太阳岛道口这一段,车流量很大,清雪工作一律在夜间和清晨进行,夜间用机械大致清一遍,清晨清洁工人再一点点把路面“啃”干净。

  据悉,松北区从来没有购买过进口清雪机械,这个区现使用的4种共6台清雪机,都是在4年的清冰雪过程中根据实战经验陆续自行研制的。比如“吊环锤打式清冰雪车”,就是在拖拉机的前面加上了一排旋转的锤子,特别适用于被车碾压成薄冰的路面。还有辗压式、滚刷式清冰雪车和推雪铲,适用于清理不同情况的冰雪路面。而且这些机械全是在洒水车、拖拉车、翻斗车上加上一个工具,一车多用,使现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不撒融雪剂,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清理冰雪,松北区在清冰雪方面是否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记者采访得知,松北区每年用在清雪上的费用并不高,大致在二三百万元。对比全市每年清冰雪消耗资金三四千万元,松北区清冰雪的投入是相对较低的。该区综合整治办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省钱主要是省在了购买融雪剂的费用上。

  ●人海战术还适不适用?

  面对雪后满地的黑泥,人们会想起从前以雪为令的生活,只要一下雪,每个人都带着扫帚、铁锹上街清雪。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暖冬,冬季雪更大,但谁也没感觉清雪有多难,每人清一块,一两个小时全街就都清理干净了。一些市民认为,与其让现在的黑泥在外地游客面前丢脸,还不如自己上街清雪,如果政府这样号召,市民肯定会积极响应。

  面对市民的热情,市环卫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的道路情况不太适合用人海战术的老办法,近些年道路和车辆的数量都在增加,这就要求清冰雪的速度快一些、让行驶条件好一些。而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过去“门前三包”的办法不太符合社会分工明细的形势,但现在看来,使用的很多新办法都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今年头几场雪的清理引起了市民普遍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人海战术倒是一个可考虑的办法。当然实施的时候需要有相关部门把工作做细,像松北区清冰雪那样,把每条路、每段路分门别类,看适用于哪种办法。在一些车流量不大的路段,可以适当恢复人海战术。一些出租车司机反映,就在与我们距离不远的大庆市,现在仍采用人海战术清雪,清雪效果相当好,既没有影响交通,也从未出现过白雪变黑泥的情景。

责任编辑:刘华